摘 要: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近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对建构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推进社会文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以《咬文嚼字》公布的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拟考察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
关键词:流行语 界定 生成理据
一、引言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①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传统社会与网络时代日益融合。近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相当部分涉及传播媒介、特定的社会事件或政治因素,其对建构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推进社会文明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近几年对流行语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出现转向,即从单一语言学科领域扩展到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智哲学等领域。祁伟(2002)在阐述社会流行语即网络语言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建议。夏中华(2004)对收集到的500余条汉语流行语语料的产生途径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刘影(2009)则针对流行语现象分析了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章平(2011)以“躲猫猫”为个案,详细考察了新闻事件流行语的构建与传播过程。袁野(2012)、邓小琴(2012)则从语篇构式压制的角度分别对以“凡客体”为例的网络新文体与以“蒜你狠”为代表的系列流行语进行了研究。刘玮娜(2012)从语义语用角度分析了“淘宝体”的称呼语。何爱晶(2012)则从心智哲学的层面入手,分析了集体意向性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王仕勇(2012)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做出展望。
流行语不但有其产生和流行的网络与社会基础,也有它生成的理据基础。《咬文嚼字》在广泛收集社会语文生活使用中的高频词语的基础上,约请应用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对这些词语进行评议、甄别、比较。自2008年起,每年底都发布当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本文以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见表1)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维度考察流行语的生成理据。
表1:近五年(2008~2012)年度流行语
年度
排序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 山寨 不差钱 给力 亲 正能量
2 雷 躲猫猫 神马都是浮云 伤不起 元芳,你怎么看?
3 囧 低碳 围脖 Hold住 舌尖上
4 和 被就业 围观 我反正信了 躺着也中枪
5 不抛弃不放弃 裸 二代 坑爹 高富帅
6 口红效应 纠结 拼爹 卖萌 中国式
7 拐点 钓鱼 控 吐槽 压力山大
8 宅男宅女 秒杀 帝 气场 赞
9 不折腾 蜗居 达人 悲催 最美
10 非诚勿扰 蚁族 穿越 忐忑 接地气
(注:流行语数据及其排序均来自《咬文嚼字》官方博客。)
二、流行语的界定与分类
语言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社会的发展变化无疑在语言中,尤其是在语言最活跃的要素——词汇中得到体现。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流行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因此,笔者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广泛传播的语言现象,流行性是其本质属性。
(一)社会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
纵观近10年的研究成果,学者主要以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而事实上无论媒体、网站或者期刊出炉的年度流行语都不完全是网络流行语。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流行语的广泛关注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但基本上比较忽视定义流行语的范畴。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社会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进行概念上的区分,以利于明确研究对象及范畴。通过考察当前流行语具体的生成方式可见,传统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等)、网络社交空间(如门户网站,网游、聊天室等网络社交平台)、当今方兴未艾的“微媒体”(如微博,微信等)都是其产生的语言土壤。
笔者认为,以上方式生成的各种流行语可统称为社会流行语,而基于网络空间与“微媒体”产生的流行语可统称为网络流行语。因此,本文认为社会流行语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流行语的上位概念,用社会流行语能更全面描写流行语这一丰富的语言现象。
(二)流行语的分类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流行语的流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结合上述流行语的特定生成途径与具体环境,本文尝试性地对流行语作出以下分类(见表2):
表2:近五年(2008~2012)年度流行语的分类
类别
年度 时政类 文艺类 传媒类 生活类
2008 和;
拐点;
不折腾
不抛弃不放弃;
非诚勿扰; 山寨; 雷;
囧;
口红效应;
宅男宅女
2009 躲猫猫;
钓鱼; 不差钱;
蜗居; 裸②;
低碳;
蚁族;
纠结; 秒杀;
被就业;
2010 给力;
穿越;
达人; 围脖;
神马都是浮云;
围观; 二代;
拼爹;
控;
帝;
2011 我反正是信了; Hold住;
卖萌;
忐忑; 吐槽;
气场; 亲;
伤不起;
坑爹;
悲催;
2012 接地气; 元芳,你怎么看?
舌尖上;
躺着也中枪; 压力山大;
赞;
最美; 正能量;
高富帅;
中国式;
上述分类主要基于以下因素的考虑,如把当前跟政府责任有关的热点时事及政府提出的宣传口号归为时政类流行语③,把源于电视剧或综艺节目的流行语归为文艺类④,把主要由媒介、网络等空间传播开来的流行语归为传媒类⑤,而把那些主要反映社会心态的各种流行语归于生活类⑥。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流行语的生成土壤丰富、产生媒介广泛、传播途径迅捷,上述分类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以一概之,仅为笔者一己之见,就此提出,一为抛砖引玉,更想求教于方家。
三、流行语的生成理据考察
随着对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语言在语言与意义、词形与意义乃至句法结构与意义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是有理据的。语言学家把能够解释词为什么具有某种意义的理由或根据称为理据(motivation)。
英国语言学学者史蒂芬·乌尔曼(Ulmann Stephen)是最早对语言理据展开详细讨论的专家,他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词的理据性主要有语言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三类。乌尔曼(1962)把语言理据(确切说是拟声理据)称为“绝对理据(absolute motivation)”,后二种理据称为“相对理据(relative motivation)”。我国学者严辰松(2000)认为语言理据可以十分明确地分为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两类,两大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图1所示)。张克定(2001)认为语言符号都有本义(oringinal meaning),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语言符号可以在本义的基础上获得衍生意义(derived meaning),而且与本义共存于语言系统之中。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语言符号衍生义的理据有如下几种:象形理据、行为动作理据、特性理据和社会事件理据。因此,可以认为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的一面,又有理据性的一面。理据本身既有任意性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一方面适用理据理论对特定的流行语之生成理据展开具体分析,另一方面验证其有效性并完善之。
语言的理据 外部理据 拟声
拟像
临摹理据
省力理据
内部理据 形态
语音
语义
图1:语言理据图谱(严辰松,2000)
(一)内部理据
语言的内部理据是语言系统本身的理据,与语言所表述的外部世界无直接的关系。这一层面的理据可分为形态理据、语音理据和语义理据。
1.形态理据
汉语本身是象形文字,理据性较强,汉语的合成词多表现出形态理据的特点。近几年的流行语通常会出现一个由某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且该词根通过附加前/后缀的形式产生强大的造词功能,才派生出大量词汇,如2009年出现的“裸”(如“裸官、裸退、裸考、裸婚、裸捐”等),2010年出现的“控”“帝”。如今,超喜欢长头发的人叫“长发控”,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去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疯狂参加圣诞活动的叫“圣诞控”。这些“控”,是指极度喜欢某种事物的人。如今,只要拥有某一特点即可称“帝”。2010年,各种人物频频称“帝”,如“数钱帝”“表情帝”“体操帝”“贺岁帝”等,而最有名的“帝”却不是人而是鱼——预测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德国章鱼保罗,它预测八场,场场皆中,被称为“章鱼帝”“保罗帝”“预测帝”。
2.语音理据
词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语的词义与语音形式的关联上。如2010年出现的“围脖”就是利用汉字同音、近音的符号优势,即谐音而生成。“织围脖”是当今时尚,其中的“围脖”,指的是“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织围脖”即“写微博”。与博客相比,“微博”使用方法更简便,信息传播更迅捷,因此深受用户青睐。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乐于成为“织男”“织女”。
3.语义理据
从认知的角度看,当新事物出现后,人们往往会利用已经熟悉的概念或表达方式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建立事物间的相似性联系。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隐喻性质的”(1980:14~25)。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流行语之语义理据主要就来自语言中的隐喻,如2008年的流行语“山寨”就是通过隐喻赋予旧词以新的语义。山寨本义是指旧时反叛或非法势力的据点,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新义的山寨源自粤语,在粤语中“山寨”一词也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那是一些成本低廉、逃避税赋、不研发直接仿冒名牌的产品。山寨的原意与新义在“边缘化”“逃避管辖”上具有的相似性,为隐喻提高了映射的通道。该词语义还逐渐发生衍化,除了用来指冒牌产品之外,还可指“民间的”“非正式的”。山寨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山寨产品”,甚至还蔓延到了精神层面的“山寨文化”(如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新闻联播等)。可见,隐喻为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充分语义理据。
(二)外部理据
语言的外部理据是指语言符号具有象似(iconicity),“符号的形式来自它所代表的语言之外的事物,语言符号与所代表的的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的联系”。(严辰松,2000)
1.拟象理据
拟象理据指的是某一语言符号的所指和某一客观事物在形状或形式上相似,这种相似在它们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给了这种事物所对应的语言符号一种新的意义。如2008年的流行语“囧”就是基于外部理据的拟象理据。
古代汉语中“囧”的用法,《辞海》中主要提及三种用法:
(1)作形容词,像窗口,通“明”,为有光明之意。如:乃回澄以静映,状囧然而镜灼。(郭璞《井赋》)
(2)作形容词,鸟飞的样子。如:望海远决,囧然鸟逝。(《文选·木华<海赋>》)
(3)作名词,与“卿”搭配,指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人,系太仆侍卿之别称。如:贤士大夫者,囧卿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张溥《无人墓碑记》)
再来看一下“囧”的外形:“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追求生动新颖、力求传神达意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囧”字独特的造型及其生僻性正符合这一特点也正是其生成并流行的理据。基于此,“囧”的形象被广泛地援引、借用并赋予新的用法和语义。根据形状,“囧”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语文,指处境困迫,比喻“尴尬、为难”。
2.行为动作理据
行为动作理据是指某一语言符号的所指通常表现出某一典型行为动作,且同某一客观事物的行为动作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两者在行为动作上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为语言符号的所指与客观事物的行为动作提供了映射通道(mapping channel),从而使语言符号在保留本义的前提下,衍生出类似于典型行为动作的新义。例如2010年的流行语“穿越”。传统的“穿越”,对象是空间,如“穿越边境”“穿越沙漠”;现在流行的“穿越”,则是“穿越时空”的简称,是文艺作品中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穿越电影、穿越电视剧、穿越小说等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会不断地往来于不同的时空,穿越的本义与超越时空的剧情展示两者间的高度相似性为人们理解“穿越剧”提供了理据基础。这种时空的错乱,容易造成受众的费解或误解,于是,“穿越”又有了“玄”“乱”“令人莫名其妙”等新义。
像这样依行为动作理据生成的流行语还有2009年的“蜗居”、2010年的“围观”、2011年的“卖萌”“吐槽”等等,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分析。
3.社会事件理据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既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又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是建构社会的符号。在记录、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语言还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事件通常会引起语言符号意义的变化,使语言符号衍生出新的意义。如2010年的“拼爹”,源于引起全社会轰动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拼爹”的“拼”是比拼。短兵相接要“拼刺刀”,扳手腕要“拼力气”,马拉松要“拼耐力”。“拼爹”则拼的是“爹”的地位和实力。“我爸是李刚”“我叔是金国友”都是典型的“拼爹”“拼叔”语言。这类词语的流行,反映出语言符号的意义的衍化,表现的是人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情绪。
像这样依特定社会事件生成的流行语还有2009年的“躲猫猫”“被就业”“钓鱼”,2011年的“我反正是信了”等。笔者发现,依社会事件理据生成的流行语多为折射社会负面信息、民众所不满、唾弃的行为,这类流行语可理解为消极流行语,而像2012年出现的“最美”这样的积极流行语并不多见。这一语言现象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整个中国日益步入社会矛盾突发、高发期,各种利益诉求日益交织。可以预见,流行语还将伴随各种不可预见的社会事件出现、衍化并发生流变。
4.省力理据
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又称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是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1949)提出的一条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原则。严辰松(2000)指出省力理据是语言符号的外部理据之一。
分析近几年的流行语,笔者发现,省力原则已构成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如2012年出现的流行语“高富帅”。“高富帅”直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人,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准固定词组。“高富帅”和“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是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和女人。最初这两个词是网民对青春偶像剧和日本动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达了对虚拟世界里“高富帅”与“白富美”之间童话婚恋的羡慕,同时也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现已成为日常生活里的热门词语。像这样基于省力原则生成的流行语还有2011年出现并泛化成“淘宝体”的“亲”,2012年出现的“赞”等。
四、结语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们的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本文对流行语的范畴作了界定,并尝试性地对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对其生成理据进行了考察,希望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了解社会心态和时代动态。
(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1JD003。)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鞠玉梅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注 释:
①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2nrd/201301/
t20130115_38507.htm [2013-03-16访问]
②2008年7月3日晚,周蓬安写下题为《还有多少贪官在“裸体做
官”?》的博文,率先提出了“裸官”这一概念。随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均在首页推荐,一时间“裸体做官”成为社会热门的话题。网络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823944.htm
③前者有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出的“和”字形象;2009年云南
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发生的“钓鱼执法”;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对记者质疑作出的回应“至于你信不信,(停顿)我反正信了”等热点事件。后者有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拐点”成了2008年各级政府官员、机构及文件形容经济形势的热词;2012年党委政府在实践群众路线中频频宣传的“接地气”。
④如随动漫、电视剧或电影先后出现的“不抛弃不放弃”“非诚勿
扰”“蜗居”“给力”“穿越”“卖萌”“躺着也中枪”等流行语,也有随电视节目出现的“不差钱”“达人”“忐忑”和“舌尖上”等流行语。
⑤因网络上推陈出新的非正式、民间的模仿或仿冒“山寨”文化现
象,又如青年学者廉思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后,媒体上频频亮相的“蚁族”。再如中国微博元年2010出现的“围脖”“围观”改变中国等流行语。
⑥现已大为流行的,表示受到惊吓或十分震惊的“雷”,被赋予
郁闷、尴尬、无奈等义的“囧”,再如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的“高富帅”等流行语。
参考文献:
[1]Lakoff,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lmann,Stephen.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3]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4]邓小琴.“蒜你狠”系列流行语的构式研究——从流行语的语言层面到社会层面[J].当代修辞学,2012,(4).
[5]刘玮娜.淘宝体称呼语“亲”的语义语用分析[J].求索,2012,(5).
[6]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编辑学刊,2009,(6).
[7]何爱晶.意向性视域下的“淘宝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8]何爱晶.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网络预提研究——以“淘宝体”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2,(8).
[9]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J].语言与翻译,2002,(3).
[10]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1]夏中华.汉语流行语产生途径的考察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2]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3]袁野.从语篇构式压制看网络新文体——以“凡客体”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2,(1).
[14]张克定.语言符号衍生义理据探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
[15]章平.新闻事件流行语之构建与传播——以“躲猫猫”为个案[J].当代修辞学,2011,(6).
(李靖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