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静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城镇文化建设,不能因为城镇的崛起而失去了发展的根脉。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城镇文化建设。对一个城镇来讲,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形不成自身的特色,优势就发挥不出来,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千城一面”“千镇一面”。而城镇都是由乡村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是城镇文化的根基。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因为城镇的崛起而失去了发展的根脉。
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智慧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中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保护乡土文化,不是让它们进入博物馆,也不是让农村生活倒退到以前,而是要把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变成我们未来文化创造的源泉。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延承和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激活乡土文化的“现代芯”。乡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注入健康、现代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地引导、组织,并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例如,城市有市民活动的广场,那么乡村也可以开辟乡村舞台等公益设施。另外,要采取一些帮扶措施,以艺术手段把老百姓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基因激活。鼓励老百姓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多给乡土文化表现的机会,多参与指导其中的创作。如吴桥杂技,不仅传承了原有杂技的精华,又结合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使这一艺术形式常演常新。
让民间资本来滋养乡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产业化是一项重要内容。推进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关键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近年来,文化产业日益受到民间资本的青睐。但由于文化产业培育期较长、市场营销模式不明朗等因素,民间资本在投资时又不免顾虑重重。那么如何消解民间资本的投资顾虑,实现民间资本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引导,出台更有力的激励措施。比如,政府部门发布文化产业项目指导,针对乡土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点乡土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培养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对乡土文化的发展来讲,城镇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特色与创新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城镇化一方面使乡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如果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就会有消亡的可能;另一方面,城镇化也给乡土文化带来了新的现代元素,如果能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乡土文化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当然,推动乡土文化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乡土文化的发展,关键是要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努力培养农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使之成为乡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开拓者。尤其对那些乡土文化的传承者,要想方设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乡土文化发展增添活力。此外,要努力为乡土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进勇于创新、有特长的人才,为当地乡土文化注入生机,从而打破原有闭塞环境,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是把乡土文化“化”掉,而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协调发展,各种文化百花齐放。因此,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建设现代人文乡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要厘清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尤其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重视乡土文化尤其是古村落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和作用。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能为后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养料,而且还可以让人们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