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13-04-27 03:23刘惠英
关键词:企业需求综合能力教学实践

刘惠英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如何从企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又满足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愿望,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要对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活动进行调研和分析,确定相应的能力标准后,在教学活动中以此为教学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基于此观点,笔者结合地铁供电订单班的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企业需求 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

一、提出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培养目标等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质量检验标准。

我国的中职教育走过了漫长的摸索、改革的道路,现在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阶段,就“服务”与“就业”这二个关键词而言,企业对“服务”满意吗?学生对“就业”满意吗?通过对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中职学校毕业生输出二方面的数据对比,目前就业市场存在极不和谐的声音:企业抱怨“我们招不到合适人”;学生抱怨“我们找不到对口工作”!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呢?人力资源部门以什么为考核录用的标准呢?调查表明:现在企业的录用形式既不是凭一张理论试卷的分数录取,也不是单纯地考核专业操作技能,而是包含责任心、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即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求职者具有对应岗位的专业能力,还要求与对应岗位存在隐性关系的非专业能力。所以,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包括诸多非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词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教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一线教师愈发深刻认识中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人们在观念认识上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偏颇和盲点。

(一)对综合能力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我国对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概念尚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通过分析教育部的教学文件发现,教学目标被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只是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词涵而概之,而究竟什么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有待探究。目前借鉴国外的的说法可将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但国外对综合能力的划分形式和内涵解释带有各自国家的人文特色和职业背景,我们必须进行本土化处理。

(二)片面地以专业能力替代综合能力。

查阅对比诸多优秀教学设计范例,可以看到,专业能力被细化到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不同学科有明确的描述和规范的词汇:了解、理解、掌握……;能操作、会测量、会排除……,而专业特色不是很突出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往往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概括: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安全意识、责任心,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显然,对那些非明显专业特色的通用性职业能力不够明确,似乎以专业能力替代了综合能力。

(三)缺乏对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二者关系的研究。

国外引进的词汇:“跨专业能力、可迁移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隐性能力、软能力”等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非专业能力,如何看待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关系呢?有人说,专业能力可能对学生的一次岗位起一定的作用,而非专业能力对学生的晋升岗位及职业生涯的后期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企业用人部门录用新员工时更看重哪种能力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和评价环节中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值得有关人士思考。

(四)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不够深入。

在中职教学中,如何以专业活动为载体,在培训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值得同行研究、实践和反思,但现有的中职教学实践尚不够广泛,更缺乏对实践过程的行动反思,特别是缺乏公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及专家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们采用分解教学目标,针对学习主题、学习素材,有侧重地培养和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最后进行汇总考核的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专业能力: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提供相应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学习专业知识、习得实际技能。在专业能力的历炼和提升过程中,学生要知道学习某一部分知识对具体工作有什么帮助,实际操作的时侯也要明白相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即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

如对于检修工而言,变压器的构造是纯知识性的内容,但学习构造的目的是为了能进行相应部件的检修和操作;变压器电压的调整是技能型的内容,但对高压绕组调节时,学生一定要清楚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的相对位置。

(二)方法能力: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今后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智慧,中职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里所说的“渔”就是指方法,方法不仅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工作方法。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发现或总结岗位操作的规律与技巧?

方法的获得可以经历四个阶段:教师或视频示范—学生模仿—重复训练—自主创新,如摇测电容器的绝缘电阻等许多试验与检修项目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教学步骤进行。一些专业规律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来。如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的电压表读数特点:“一低、二高、三不变”;PT断线后相电压“一低、二不变”,线电压“二低、一不变” 等等。

(三)社会能力:人本身具有社会属性。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职业挑战,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应对,所以必须集合团队的力量,人如何在群体中与各种人相处既是岗位工作的需要,也是基本生活的需要,对于90后的独生子女而言,比单纯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技巧、合作包容意识、理解沟通能力。

课堂教学中采纳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辩论赛、模拟招标会、“世界咖啡屋”等形式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遇到个别合作不起来的课堂局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如谁接线、谁检查、谁读表、谁操作等?并要求角色轮换。

(四)个人能力:通过研究国外有关文献发现,个人能力是从社会能力中分解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个人能力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不能与社会能力相悖。教师要培养学生个性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成长背景、学习基础、职业愿望理想等,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天性和潜能,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与专业特点相匹配的个性能力。

有的学生光说不干,可以让他展示一下操作过程;有的学生羞涩胆怯,让他先回答一些不需要过多叙述的“是、否”问题,逐步过度到阐明“为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不求甚解,可以提出一连串由粗到细的问题追究下去……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一)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为政》,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种教学观点早已得到每一位教师的认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仅仅因学生的资质不同而施教还远远不够,因材施教的“材”应该包含三重意思:学生角色的“人材”、员工角色的“人材”(从人材到人才)和教学内容“素材”。除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还要考虑他们今后的从业角色,针对不同的岗位目标有不同的教学方规划,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教学内容特点不同,教学技巧也是不同的。

(二)突出多元评价对提高综合能力的引导功能。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常用分数表示,一般认为:全班分数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才说明教师的考题难度适中,整个班级学习效果令人满意。甚至考试成绩是否正态分布还被列为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硬性指标,有个别教师为了达到某些要求,想尽各种办法使学生成绩“被正态”。但中职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很重要吗?其实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并非以分数能够简单衡量的。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元评价就是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师评,变为师评、自评、互评;评价的角度由单一结果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引导功能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个性化的评语起到纠错、激励和鉴定的作用。《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认为: 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指引,而不是最终的审判。评价是师生心灵交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中职学生需要更多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

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职业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前,自己需要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基于企业需求培养中职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教学勇气》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猜你喜欢
企业需求综合能力教学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迈向企业造型需求的机械外观设计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