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侠
【摘要】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本文结合物理课堂教学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科学训练其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并积极拓展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53-01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素质教育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要求老师和学生真正理解并实施了。如何尽快领会课改理念,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把它应用于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是每一个一线物理老师的责任。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改中、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何谓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结合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目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认识到,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处理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一定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实验、考察、研讨、探索、实践的创新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
2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教材内容本身已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包含了许多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这些物理概念的形成及定理和定律的建立过程,经历了观察实验、构想模型、推测预见、实验检验、形成知识等若干探索阶段,起初问题的情景往往不明确,必须综合已知的各种客观信息,聚合出要解决的问题,逐步提炼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本质的提出,离不开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上,而不是仅放在具体的物理知识上。物理知识及其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载体。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挖掘、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创新思维往往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主要表现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知从疑来,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维训练中,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提出独创性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思维得到充分尊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进行洛伦兹力教学时,有的学生通过把安培力与洛仑兹力的知识进行联想推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既然洛仑兹力不做功,而安培力是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为什么安培力却做功呢?”学生在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4 利用实验,积极探索,拓展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
探索性实验教学比常规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实践证明,把某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总之,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本能,而是需要后天获得,即需要培养、需要学习与养成的。把课堂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2] 陆炳炎,王建磐.《教育的理想与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3]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 周君力.《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