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徐立秋
一、设疑布阵,激发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有积极持久的学习劲头。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全部内容分为三种:一般内容的,前后知识连贯紧密的和比较高深的。备课时分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设疑。对于一般内容的,采取变陈述为设问,让学生认真去理解。例如,求log2(2x-5)的定义域,可以问学生:要使log2(2x-5)有意义,真数2x-5应满足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后,即可做出此题;对于前后知识衔接较紧密的,则在新旧知识间设疑,通过释疑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备《对数函数》这节课时,关于对数函数的导出,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根据以前讲过的细胞分裂问题,知道细胞分裂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用指数函数可表示为y =2x。其次,研究相反问题,若一个细胞分裂成y个,欲知它分裂了多少次,怎么计算呢?此即设疑。再次,进一步设疑。如y = logax的底数a与真数x都是什么范围内的数,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才能释疑;只有深入思索,才能获得证题思路。
在设疑时要以问引趣。以兴趣激发灵感,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回答的问题,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前面提到细胞分裂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胞分裂后大约得到1万、10万个细胞,那么它是分裂多少次得到的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其有一种急于解决的心理。这样提问具有振动学生心弦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能力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实践中体会到:课前设疑越巧妙,课堂教学就越有益于充分启发学生思维,课前疑阵越高明,课上就能使学生进入山重水复的地步,才能积极主动地思维,为最终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释疑搭桥,引渡求真
对于一般内容及衔接较紧密的知识,通过变陈述为设问及在新旧知识间设疑即可解决。而对于较高难的教材,在备课时,要采取释疑搭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维,化难为易。有些例题或习题的解题思路与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距离,需要过渡的设疑,不是给学生搭成现成的台阶,而是给学生一些工具,让他们自己动手筑路。例如,比较log3与log3.5的大小,据调查学生解题思路容易出现这样偏差:分别算出log3和log3.5的值,然后比较结果大小。这种思考方法将导致比较走入歧途,不能自拔。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思路,可设问:我们学习了对数函数性质,对于底数相同的函数可以用同一图像表示,并且根据底数和真数大小可以比较出函数值大小,对于同底数函数,只看真数,不计算结果,即可判断函数值大小。这样,学生经过积极思维,即可得出此题正确答案。这样的“搭桥”,能使学生思路尽快归结到正确方向上,培养他们积极总结问题的能力,得出正确结论。
三、启发思维,深入探索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点石成金,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可先提出疑问,即把阅读教材与设疑同时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有问可究,根据疑问展开思维。如,已知(cosx、cos3x皆不为零),求证。此题的已知条件和待证结论之间似乎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一时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可否把它们比值设计成一个参数k,利用比值参数k求一下这道题呢?学生经过启发,很快就会找到解决此题的关键,进而顺利地证明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点”,究竟“点”在哪里,是至关重要的。点正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否则就是走弯路,思路不清晰。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疑时逐步精心设问,设问新颖,能使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一花引来万花开,一题问出万题来”,这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都大有益处;同时,释疑时也要恰当,深入浅出,方法独到,“画龙点睛”,使学生思维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