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辉
品德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同时学生品德形成也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即,知、情、意、行的统一。利用榜样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常用的重要方法。无疑,学生大部分的行为表现是通过效仿形成的,但是由于学习榜样的方式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何利用榜样激励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班主任很有必要对榜样的学习方式及教育的效果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榜样认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化身。对榜样的学习主要把握它体现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原则。而它的道德原则和精神原则是内隐的,学生只有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使榜样体现的原则从具体行为中分离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有所提高。
榜样对人的教育作用既影响人的认识、人的情感,又成为人们行动动力和效仿的楷模。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视听、演讲、讨论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看录像、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请先进人物演讲自己成长的经历、成功的秘诀等。然后,组织大家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讨论是对榜样人物的再认识,讨论是对所得感知进行提炼、加工、总结,并且内化达到判断别人和评价自己行为时认识水平。
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品德教育除了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该与不该、做与不做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利用榜样进行激励教育时,应强化“晓知以理”,讲清道德概念要求,使概念做到具体化。如,教育学生发扬勇敢的拚搏精神,就要将“勇敢”的时代特点、场合的适用性讲清;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课堂内与课堂外、正义与非正义的,他们的意义各不相同,要求各不一样,具有时代的差异性。
二、迁移内化,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调节的心理机制,关键是将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相对照。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必须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使榜样所体现的具体原则与学生本人行为表现发生联系并对照检查。这种对照检查既是榜样标准与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又是借助于榜样的社会化力量要求学生本身,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克服个人的不良道德行为而创造内部条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获得调节功能,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榜样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除提高学生的认识外,还应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讲清道德概念只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写出心得体验等,就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卷入迁移其中,自觉地与榜样的行为进行对照。这样不但能提高认识,而且还能改善学生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利用榜样进行激励教育,我们不能满足于榜样人物的介绍,认识他们的表面现象。如果要提高榜样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开动脑筋,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的表现,认识榜样的本质。并能把榜样作为镜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行为实际,用道德、榜样的原则衡量对照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三、情感迁移,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品德是需要培养的,并指出单纯的行为练习本身并不能使儿童形成巩固的行为方式,也不能导致新的品质形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认识、讨论、练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动之以情”,使学生的情感发生迁移,辅之以情感迁移训练,达到榜样教育的目的。
譬如,如果我们以先进人物雷锋同志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事迹教育学生时,我们对先进事迹的讲述、评述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照检查,最后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每周为他人做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并登记在黑板报相应专栏内。通过这种练习形式就能达到训练学生助人为乐良好品质之目的,以此规范他们良好品德行为,这就是我们常常运用“导之以行”的教育模式。
又如,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除了讲清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外,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然后组织学生参与 有关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能力。一个人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到引起行为上的较大转变,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在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行为经验,成为品质形成的基础,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四、行为训练,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包含了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品德心理功能转化为社会效果、实现社会意义唯一的客观标志。它是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衡量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人的品质是在他们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看一个人的品质,不在于他言谈委婉动听,而更重要的是看他言行是否一致,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惯性和稳定性;只有产生了稳定的、一惯的道德行为,才能使品德行为具有社会意义。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目的就在于此。通过对榜样的认识、讨论、对照检查、行为练习,使学生的道德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这种模式教育不是一个流程就能达到教育目标,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才能使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具备自动化、规范化。
五、观念升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修养即道德信念,是道德的高级形式。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道德观念。当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能成为自已行动指南时,那么他的思想行为转化成一种道德信念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道德行为动力,在学生身上就会体现出一种坚定性、一惯性。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品德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情感。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行动,给集体、个人带来好处并能得到好的评价和支持时,就会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在思想上就会产生固定的、相对稳定的道德信念。如果这种信念被学生所在集体全体所拥有,成为一致的舆论时,就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巩固自己的经验,从而促使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完善。
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教育,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教育规律,使之产生互动效应。我们在教育中要提出规范要求,使知、情、意、行的教育与行为互动,环环相扣,互为渗透。榜样激励教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提高思想认识上,更应该强化再教育,重点是移情训练,提高学生行为动力水平,使认识、观念、体验、动机、行为能力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