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犹太文化基本特质试析

2013-04-24 13:56程红泽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异质犹太特质

程红泽

摘要:犹太文化有着鲜明的流散特色,在固守传统特质的同时,受聚居地环境及文化影响,往往文化表达与诉求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质与地域性。犹太人在哈尔滨聚居期间,犹太文化亦表现出这种特性,哈尔滨犹太族群凸现牢固的民族同一性之际,在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作用中也呈现出无以克服的文化差异性。

关键词:犹太文化;哈尔滨;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32-03

在漫长的流散过程中,犹太文化的形成与充实具有汇聚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对多种异质文化的吸纳构成了犹太文化自身既冲突又整合的内涵,而犹太族群迁徙变换的生存空间游移不定,进一步强化了犹太文化的悖逆与整合。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域的犹太文化特质既是对犹太民族一般属性的综合提升,同时又在各种“犹太现象”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和印证。正因为如此,犹太文化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地域范畴都相应具有突出的犹太特质。正如犹太史学家阿巴·埃班所指出的,“犹太人的历史,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显得特殊,甚至与现有的历史法则相矛盾”。

一、哈尔滨犹太文化的哲学特质

犹太族群作为善于思考的民族,几乎把生活中所有的现象都纳入到了犹太哲学体系当中,包括历史、文学、语言、社会组织、民间道德约束、行为准则、社会理想以及审美价值等等,并借助哲学理念、信仰体系的构建来达到解读社会乃至自我保护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犹太文化始终围绕契约、选民等犹太哲学核心观念来解读社会现象,同时以现实人文现象来印证哲学理念是犹太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从文化维度来剖析,犹太文化的哲学特征,实质反映的是种精神特质。在犹太哲学文化中,身为雅赫维的“特选子民”,即使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改变理念,从本质上也抹不掉渗透到骨髓中的选民情结及烙印。但作为人类历史上久远的文化形式之一,即使是同种哲学理念,具体表现和影响程度都会因不同地域社会差异而各有所异。

20世纪初,由于哈尔滨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犹太移民的传统职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等级差异都不再是社会交往的障碍。犹太民族的传统信仰把来自不同社会背景、职业背景和地区的犹太人聚集到一起,彼此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直接、亲近和具有自发性,犹太哲学中的平等意识消解了世俗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对人际关系造成的隔阂与疏离[1]。犹太会堂成为犹太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可以从事一些会堂活动之外的文化社交活动,如筹备婚姻或商讨文艺等,聚会具有家庭聚会式的宽松氛围,在人们中间营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哈尔滨的犹太侨民主要来自俄国,属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就其哲学文化而言,他们依旧将《塔木德》、《米德拉西》等奉为犹太精神文化典籍,只是把核心融入到能够为普通犹太民众所理解和领会的传说、格言之中加以解释。这种哲学形式将重心从文化神秘主义转移到心灵沟通,强调精神寄托不能单独依靠研究哲学典籍来解决,而是通过心灵来感受,消除了知识和智力的界限,成功地将哲学神秘主义普及到大众中间。

作为维系犹太习俗与文化传承的纽带,哈尔滨犹太社团精神领袖A.M.基谢廖夫拉比继承了这一传统,很早就意识到犹太人身处哈尔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国际化都市,远离传统“隔都”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多元文化气息的同时,必须设法将犹太文化与传统习俗保存下来,将深奥晦涩的哲学理念融入到浅显语言中赢得更广泛的听众。这种情况下,针对俄籍犹太人移民识字不多的状况,传统寓言、传说以及平白的道理无疑是传播传统精神文化的最好途径。

对于当时许多的哈尔滨犹太移民来说,虽然他们对犹太传统文化怀有虔诚感与敬畏之心,但已厌倦那些繁杂的文化仪式以及僵化的说教。关于哈尔滨犹太移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哈尔滨的犹太学者正如门德尔松所主张的,顺应社会发展,实行思想自由,容忍各种意见,重视理性。犹太人对犹太传统文化的热情源自对犹太传统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其对复兴历史文化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是希望自身成为犹太民族有机组成部分的呐喊。在哈尔滨开放的、多元文化社会中,犹太文化的根本并不存于那些表面习俗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潜意识所驱使的行为之中。哈尔滨犹太文化没有简单地对犹太移民进行传统灌输,而是注重唤醒他们自身潜在的信仰之火。在解释传统哲学文化时,除引用圣贤之语之外,犹太学者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语言,通过清晰生动的话语阐明问题,教导人们处理人际伦理关系,帮助哈尔滨犹太人正视各种困难。

哈尔滨犹太哲学文化的灵活性满足了犹太民众不同文化阶层的需要,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对哈尔滨犹太社区文化施加的影响。包容与平民文化成为哈尔滨犹太哲学传播的方式,这种哲学文化的通俗化成为哈尔滨犹太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使得哈尔滨犹太社区并不自我封闭,文化更具包容性,最终成为哈尔滨城市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哈尔滨犹太文化中的锡安主义特质

在犹太流散文化中,对民族回归“上帝应许之地”有着太多的描述与渴望,这种锡安主义思潮与犹太人未来命运紧密相连。19世纪末,锡安主义思想已衍化发展出多重内涵,既有以赫茨尔为代表的政治锡安主义,又有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文化锡安主义,此外还有实践锡安主义、综合锡安主义和劳动锡安主义等[2]。在当时主要的意识争论中,布伯认为政治锡安主义忽视了犹太文化在犹太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真实的犹太家园不能单纯依靠政治,文化艺术也不可或缺,通过复兴犹太文化,将为犹太民族的精神存在提供土壤。

就对锡安主义事业的关注程度与角度而言,相对于当时欧洲犹太人面临的政治危机,哈尔滨犹太族群更注重散居犹太人的文化危机。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哈尔滨犹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稳定的生活使得政治危机对他们稍显遥远。另一方面,哈尔滨犹太人移民的背景各异,来哈目的亦不同,应是导致取向差异的主要原因。除物质动因外,精神层面上,在封闭性“隔都”中,犹太族群具有文化自我保护的社会基础,这种保护在哈尔滨多元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明显弱化。

在宽松的生息氛围中,哈尔滨犹太族群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异质文化的接触与交融增多,自然会导致民族特性的消减和犹太“传统文化失踪”,而这种“失踪”威胁及着犹太传统的正常延续。因此,哈尔滨犹太社区精英阶层在关注犹太人政治危机的同时,更关注哈尔滨的犹太文化活动。社团领袖考夫曼与基谢廖夫认为,犹太人在参与锡安主义之际,必须通过文化复兴使之真正拥有犹太青年一代,不在文化或精神意义上激起犹太民族认同感,政治锡安主义必然会是昙花一现,这与马丁·布伯为代表的文化锡安主义观点极为相似。为了延续与复兴犹太传统文化,哈尔滨犹太社团相继开办了犹太小学(1907)、犹太音乐戏剧协会(1908)、犹太语言爱好者协会(1917,不久该协会开办希伯来语幼儿园)、犹太中学(1918,当时远东地区第一所犹太中学)等一系列犹太文化艺术机构。

这其中,犹太教育机构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文化复兴尤为重要。出于流散原因,当时犹太族群所用语言纷杂,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为主体的哈尔滨犹太侨民除俄语外,多数使用意第绪语。在摸索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过程中,语言问题势必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共同语言既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当俄国和波兰犹太人与西班牙裔犹太人或东方犹太人相遇时,他们只会用希伯来语交谈……当上帝帮助我们回归我们的家园巴勒斯坦,我们只能用一种语言来记录科技、文学以及用来交谈,这就是我们的国语——现今巴勒斯坦推行的希伯来语。”[3]出于犹太民族长远发展的考虑,以А.М.基谢廖夫拉比、Л.И.纳德尔为代表的犹太精英阶层积极鼓励社区犹太青少年学习希伯来语,这些文化复兴努力在哈尔滨犹太族群回归以色列时收到了成效。1950年,当几乎所有原犹太小学的学生移居以色列,其中包括以中友好协会领导特迪·考夫曼、波多尔斯基、以色列人文学院副院长哈伊姆·塔德莫尔等诸多的Л.И.纳德尔弟子,都已熟练地掌握了希伯来语发音,帮助他们毫无困难地融入新的社会。哈尔滨犹太人在谋求回归故土的同时,通过犹太文化的复兴使之真正拥有了新生一代。

三、哈尔滨犹太文化的整合特质

特殊的流散历史背景使犹太人与异族的交往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地域上都远远超越了其他民族。散居世界的犹太人被赋予“世界民族”的称谓,它所蕴含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指犹太人四海为家的生活状况,更是指犹太人突出的文化整合精神。由于不断流动混居杂处,使他们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犹太人对各居住地异质文化的吸收构成了犹太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一种本质条件和典型方式。为了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犹太人有意识地吸收邻近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大民族的先进文化,融合异质文化是犹太文化的重要特质。

就与异质文化交流而言,当时的哈尔滨犹太人与欧洲犹太难民有所不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促使哈尔滨犹太人准备融入社会并定居下来,与异质文化交往少有临时心态。许多哈尔滨犹太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甚深,相信中医针灸、练习太极拳、为社交需要起中国名字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当时的哈尔滨犹太刊物《犹太生活》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的儒学、道教、中国民乐等诸多历史民俗,并附以中国画加以说明;哈尔滨犹太社团领袖考夫曼亦在著作《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中生动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戏剧,“演员的动作手势极具夸张性,服装富丽绚烂,奇形怪状的脸谱,这一切都闪烁着一种民族美……戏剧极富象征元素,一棵树代表一片森林,数个士兵代表一方军队,语言与音乐交织,情节富有浪漫和历史色彩”,该描述反映出当时哈尔滨犹太族群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愿意努力尝试了解,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诸如斯特恩、列夫·纳德尔等一批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艺术家及学者,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或自觉或无意间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由此可见,犹太民族的散居状态使具有较强封闭性的犹太文化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犹太文化呈现出的整合特质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对异质文化要素、多维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特定的整合方式及相应的内涵。犹太教的核心思想导致了犹太文化的保守性和向心性,这种吸收和变化是以保持民族文化信仰为前提的,使犹太民族能够在长期的流散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从而流而不散,流而重聚。

综上所述,犹太文化的形成不是汇聚性地集中于它的文化策源地,而是在与异质文化的种种接触中得以生存和延续,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犹太文化本原属性的某种分化和变异,从而也实现了犹太人之间、犹太民族整体之间在文化品性上的多样性,甚至是某种悖逆[4]。因而,要获得对犹太文化特质的深刻理解,就必须从文化流散的综合角度中探寻,进而历史地分析犹太文化的诸多构成,既而实现对犹太文化特征的认知,对既抽象又具体、既疏散又凝聚的犹太文化特征加以把握。

在哈尔滨犹太文化的内涵构成上,既有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更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完好保存,以及对两者的调和;哈尔滨犹太文化不仅有对宗教生活的缅怀,也有理性的哲学思辨及对政治、经济、教育等功利目标的世俗化追求。哈尔滨犹太文化特质中的传统性与多样性正是犹太文化自身特质的缩影,一方面,犹太民族在失去了构成民族历史的最稳定、最持久的要素——地理疆域的情况下,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持犹太文化的传统性,使犹太文化延续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犹太教的凝聚力,犹太宗教文化成为整合犹太精神不可或缺的工具[5]。另一方面,犹太人作为流浪客民生活在异邦文化的夹缝中间,民族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不断完善,在同一面犹太民族的旗帜之下,地域流散的犹太人不仅具有牢固的同一性,也呈现着无以克服的巨大差异性,从而使其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参考文献:

[1]白玉广.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10,(4).

[2]何伙旺.政治与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部之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3).

[3]АронКиселев."Национализми

еврейство".Харбин,1941.

[4]刘洪一.犹太文化的内涵与表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异质犹太特质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晋能科技半导体尖端技术喜获突破
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地区异质效应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上海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