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利
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生成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设计好每一个优秀的数学课堂,是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和愿望.
一、生成性数学课堂给学生思维飞翔的空间
中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比较枯燥,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学生缺乏思维空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更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多少年来一直存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教师过于独裁,学生缺少自由活动的空间,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虽然近几年我们的课堂在开放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够.
新课程实施后对此已有一定的重视,新课改理念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体现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些已给我们指明了新的课堂教学之路,将数学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在数学课堂的天空里翱翔.那么我们在具体课堂设计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目前,通过实践证实比较有效的方法有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这两种课型.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释放表现欲,能够提高学生头脑的兴奋度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了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的时间比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适当添上带有竞争性的交流展示,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常常会发现自己在备课时预想不到的解题技巧在学生展示时被挖掘出来了.显然,这种课堂加大了学生思维的活动强度并促进了灵感的生成.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内容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展示一根弹簧(如自行车上用的旧弹簧等),让一名学生用—定的力量将它逐渐拉伸,感受弹簧的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拉力消失弹簧即恢复原状;让另—名学生用更大的力量用力拉伸弹簧,直至弹簧不能恢复原状,感受弹簧的弹性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引导学生探索弹簧长度与力的大小关系的问题.由于力的大小和弹簧长度是一种正比的关系,也就成了是一次函数的典型的物理模型.要求通过实验及记录的数据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求解过程示范了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二、课前预习,给学生飞翔的起点
给学生适当自由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灵感生成,但我们的教学任务又必须有时间的保障,短短的课堂上,显然不能无限的加大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比例,怎样提高效率呢?那就是要有高质量的预习课.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预习环节已经变得相当重要了,当前最为流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有一节专门的预习课.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可以理解的,在接下来的教师讲解或交流展示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布置预习时,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其一连串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深刻的挖掘教材,形成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要制定好一个优秀的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一个个问题引领下独立思维,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为自我展示做好准备.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是数学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没有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生成.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中学数学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有些学生之所以数学学习有许多障碍,造成概念不清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思考.在课前预习时抓好概念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根本性的意义的一环.概念学习首先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如何在概念学习中,对概念的内涵认识得更深刻,对概念的外延了解得更丰富,这是学好概念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走向,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深刻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主动学,有迫切的学习欲望时,他们才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来精心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有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的参与内容,并通过这些独立的活动,去发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寻求突破的方法,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这样到了课堂上,在讨论和展示时,就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激发思维向纵深发展,在碰撞中蹦出大量的灵感.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先思考:你能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并利用你所拼的图形通过计算验证勾股定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马上就动手做,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图形概念,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验证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三、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思维飞翔的翅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数学就应该贴近生活,给予数学知识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另外,教师应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我们一般可以借鉴各种资料编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一些数学题让学生练习,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最大生活是在校学习,数学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这种应用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应用一般适合学生所在年级的基础,容易在同学生科中找到共鸣.如,我曾经给学生这样一道题目:等体积的80%的浓硫酸和20%的稀硫酸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比50%大还是小?乍看像是数学题又像化学题,而下手做时又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配合,而所用的这些知识又都是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分析:设80%和20%的硫酸溶液的密度分别是A和a,所取体积为V由物理知识可知A>a,由化学知识可知,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M=80%AV+20%aVAV+aV=80%A+20%aA+a=50%A+50%a+(30%A-30%a)A+a=50%+30%(A-a)A+a.因为A>a.所以,30%(A-a)A+a>0,所以,M>50%.
这一题目出来后难倒了一大片学生,但给他们一天的思考时间后,通过查资料和研讨,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找到思路,经教师点拨后能够完成的,但完成后却让学生回味无穷,很多学生拿去在物理和化学课上探讨.从物理和化学角度去解难度较大,而把它作为数学题,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是一道跨学科题目,实际上,它也是数学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上的应用,而这一日常生活正是学习.
在一节课结束后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但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理解,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因此,新课之后,教师要善于加深知识难度,训练发散性的题目,让学生转个弯能够到达彼岸.
总之,创设一堂科学的自由的数学课,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任其翱翔,教师当好设计师,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 (22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