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游击战与第三帝国的崩溃

2013-04-22 09:13吴强
军事文摘 2013年2期
关键词:巴尔干游击战切特

吴强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1942年是一个命运转折年。德军在苏联和北非的失败,以及美国的参战,使德国的好运走到了尽头。用邱吉尔的话说,这一年是德国侵略战争结束“序幕”的“尾声”。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苏德战场波澜壮阔的正面作战是扼制德国侵略计划的关键,但是巴尔干游击队长期艰苦的斗争也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巴尔干游击战通过牵制大量德军,消耗德国战争资源,迫使德国分兵作战,间接促成了德国在正面战场的失败。有专家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巴尔干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德国就会在巴尔干拥有一个稳定的基地,并可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对付苏联和英国。如果真是这样,二战的进程和结局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德国1941年的迅速胜利

1940年,希特勒用威胁加利诱的方式,把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拉入轴心国集团。在他看来,通过这种“和平”的方式同样可以控制南斯拉夫。于是,德国开始对南斯拉夫实施内部策反和外部施压。

果然,在德国的强大压力下,南斯拉夫开始动摇。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政府派首相和外相前往维也纳,正式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集团。但希特勒没有想到,加入轴心国的只是南斯拉夫政府,而不是南斯拉夫人民。南斯拉夫政府加入轴心集团后不久,南斯拉夫人民就发起了强烈的反抗运动,旧政府很快被推翻,首相和外相被捕,摄政王保罗被驱逐出境,17岁的王子彼得即位。

“和平”控制南斯拉夫的尝试失败后,德国随即开始使用武力。在彼得王子即位的第二天,即1941年3月27日,德国最高统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南斯拉夫实施“毁灭性”打击。很快,德意匈三国军队共32个师,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当时,怒气冲天的希特勒可能没有想到,他在盛怒之下做出的这个缺乏战略考虑的决定,将葬送德意志第三帝国。

不论希特勒的决定是否正确,部队的执行非常坚决。1941年4月5日夜,入侵行动开始。德意航空兵首先对南斯拉夫各机场、贝尔格莱德和其他城市实施猛烈空袭。6日黎明,德军以压倒性优势全力攻向南斯拉夫。德军坦克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进攻的第一天就推进数十公里。随后,德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13日,德匈军队进入被炸得残破不堪的贝尔格莱德。15日,南军停止抵抗。17日,南军残余的28个师投降,国王和政要逃往希腊。在与南斯拉夫作战的同时,德军由15个师组成的第12军团左翼,于4月6日向希腊军队发起进攻。9日,德军占领萨洛尼卡,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投降。23日,希军签订投降书。27日,德军进占雅典,希腊国王和政府要员流亡英国。29日,德军进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仓促派到希腊助战的英国远征军在损失近1.2万人以后,毁掉重武器和运输工具,经海路撤往克里特岛。6月2日,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希腊国土全部沦陷,巴尔干被德国法西斯控制在铁蹄之下。不过,德军以较小的代价轻取南斯拉夫和希腊后,并没有获得一个平静的基地,而是拿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难以对付的游击队

德国控制巴尔干以后,受制各国相继发起了反抗奴役的游击战争,其中南斯拉夫游击战的影响最为特殊。南斯拉夫人民的做法在其他巴尔干国家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德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基础。希特勒在签发消灭南斯拉夫的“第25 号指令”中明确指出:“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经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为何会让希特勒发出如此感慨呢?

德国军队在1941年获得决定性胜利后,原以为巴尔干会成为他们进攻苏联的基地,但是这个基地并不稳固。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决定团结整个南斯拉夫来反抗德国。约瑟普·布罗兹就是后来名声显赫的铁托。铁托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游击队的当面之敌不仅有强大的德国军队,还有南斯拉夫前军官德拉卡·米哈伊洛维奇领导的“切特尼克”组织。铁托原想团结“切特尼克”组织一致对抗德国,但这个组织最终沦为法西斯的帮凶。

为坚持战斗,铁托的游击队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灵活战术,当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清剿时,他们并没有与德军正面对抗,而是不断后退,以空间换取时间,从而有效削弱德军的攻击锐势。在1941年~1942年的反围剿行动中,游击队共后撤了约150英里。游击队的这种后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溃败,而是一种战术。在撤退过程中,游击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亚伊采和比哈奇两座城镇,并逐渐控制了大片地区。铁托还召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会。

为尽快解决南斯拉夫游击队,德军准备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这一次,德军动员了5个师共15万兵力,意大利军队也出动了3个师,另有1.8万“切特尼克”分子和克罗地亚效忠傀儡政府的部队参加。在作战过程中,德军和克军从北部和东部发动攻击,意军则从西部展开行动。铁托的策略是向波斯尼亚东部地区退却,准备向黑山地区转移。但是游击队必须穿越敌占区并渡过内雷特瓦河,途中还将直面1.2万“切特尼克”分子的阻击。当游击队到达内雷特瓦河岸时,果然遇到了“切特尼克”分子和意军。游击队重创意军,并把“切特尼克”分子打得溃不成军。成功渡河后,游击队继续向黑山进军,并一路消灭阻挡他们的敌人,最终成功突围。游击队突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择了正确的突围方向,即从敌人的薄弱部位(“切特尼克”分子和意军的方向)实施主要突破。

1943年5月,德军发动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第5次进攻。此前,盟军联络官来到南斯拉夫游击队。此次进攻的部队包括德军、意军、保军和“切特尼克”分子,总兵力达12万以上。德军的作战企图是把铁托游击队包围在门德内哥罗的山地。铁托的突围作战主要包括阻击和突围两个部分,其中游击队3师负责阻击德军,1、2、7师负责突破敌人包围。这一次,德军正确判断了游击队的突围方向,致使游击队的突围作战十分惨烈,最终游击队于7月中旬以牺牲8000人的代价成功粉碎了德军的作战企图。

不过,游击队的英勇表现,使盟军联络官认为他们是值得支持的。1943年9月,英国向铁托游击队总部派遣了由菲茨罗伊·麦克利什准将率领的一个全权军事使团。同月,意大利投降,南斯拉夫游击队乘机包围意大利10个师,解除他们的武装,解放了原来意军控制的大片土地,并利用愿意与游击队并肩作战的意军部队,建立了3个意大利游击队师。

失去意大利配合的德军更加被动,他们不得不派部队填补意军留下的真空地带,而游击队则乘机快速发展。1943年底,铁托游击队的总兵力已达30万,控制了南斯拉夫近2/3的国土。此时,德军发起了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第6次进攻。德军这次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实施大规模围剿,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德军的进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样没有重创游击队。1944年,德军为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希望通过一次大的行动彻底解决南斯拉夫游击队。4月,德军发起了第7次清剿。这是德军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击行动。战斗在几个地区同时打响。德军伞兵还突袭了铁托的指挥所,但铁托在卫队的保护下成功脱险,飞往意大利,在维斯岛建立了新指挥部。1944年下半年,南斯拉夫游击队打败德军的多次进攻,发展为拥有50个师、40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10月,南斯拉夫游击队与苏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5年5月5日,在苏军的配合下南斯拉夫全国解放。

在南斯拉夫游击队获得胜利的同时,巴尔干其他国家的抵抗运动也相继取得重大进展。1943年11月3日,希腊全国解放;1943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全国解放;1944年,德国的两个盟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发动内部起义,并很快调转枪口对准纳粹德军;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全面投降协议,巴尔干战事结束。

德国在巴尔干的失败

为什么强大的德军能够快速打败巴尔干各国的正规部队,却在游击队的挑战中败下阵来?除了游击战本身具有的非对称优势,以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代表的巴尔干游击队,拥有为祖国利益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正确的战略战术、特殊的作战环境和外界的支援等,这些都是打败德军的重要原因。

战斗精神。面对强大的机械化军队,巴尔干游击队惟有以精神力量与之抗衡。以南斯拉夫为例,虽然旧政府在德国的威胁利诱面前屈膝投降,但是不愿忍受屈辱的南斯拉夫人民很快就发起了反抗。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装备低劣、补给不足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战斗。在条件不好时,游击队员们甚至在冬天光着脚行军打仗。资料显示,至1943年1月,有的部队仍然有近半数战士没有鞋。在严酷的战斗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员显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不仅能打巧仗也能打硬仗。在1943年德军实施的第5次围剿中,虽然游击队的突围方向被德军判断出来,并且遭到强大敌军的阻击,但是游击队员们不顾伤亡坚持战斗,在付出牺牲8000人的代价后赢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游击战术。从实战情况来看,游击战的先天优势在德国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必须依赖庞大的保障体系,而游击队正好可以通过破坏这个保障体系间接打击德军,使其无法顺利实施作战行动。虽然德军机动能力很强,但是在山地和其他复杂环境中,其机动性仍然无法与游击队相比。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几次的围剿作战中,德军虽然成功把游击队“挤走”或包围,但是很难像对付正规部队那样将其全歼。而由于对装备与保障要求较低,使得游击队的“再生”能力非常强,在受到损失后能很快恢复。此外,正确转换作战形式也是重要因素。在抵抗运动初期,巴尔干各国的武装力量都以小规模的游击破坏行动为主要斗争形式,随着敌我力量此消彼长,游击战逐渐发展为运动战。等德军势弱后,不断正规化的武装部队在外来力量的支援下发动反攻,并最终取胜。

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德国军队难以消灭游击队的重要原因。1941年7月初,南斯拉夫共产党下令,要求在科保尼克山建立游击队。科保尼克山是塞尔维亚最高最大的山,山上森林茂密,地形复杂。与德军作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队员这个山区为游击队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也为游击队提供了有利的战场。多山的地势和茂密的丛林可以为游击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便于游击队实施伏击、袭击和隐蔽机动。游击战与山地地形的结合,大大削减了德意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外国支援。在斗争前期,巴尔干游击队接受的外来支援非常少,但是到了中后期,盟军的援助给了他们很大帮助。英国的援助使游击队及时得到医疗设备和其他装备补给,伤员也可被运送到北非和其他盟国控制区,游击队再也不必携带大批伤员转战乡间,解决了游击队主要的后勤负担。此外,游击队还接受了英国教官的培训,尤其是从英国人那里学习了如何使用重炮和海军武器,以及如何提高医疗技术。1944年初,游击队员开始到驻扎在意大利和非洲的英军营地学习武器装备使用。这些援助有力支持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作战,并为后来游击战向正规作战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巴尔干游击战与第三帝国的崩溃

对于二战期间德国的失败,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军队结构的不合理(陆军、空军强但海军较弱,且海军作战思想落后)以及战略重心的“晃动”——在战略上没有集中力量,在尚未解决英国问题的同时又对苏联开战。不过,很多专家也认为,巴尔干游击战也是造成德国最终溃败的关键因素。

巴尔干游击战既影响了德国对苏联的作战,也影响了德国对英国的军事行动,迫使德国分兵分势,处于不利的战略态势。巴尔干对于希特勒来说,只是他侵略计划中的一个插曲,因为他没有料到南斯拉夫人会武力反抗。因此,他不得不暂时放下既定的战争计划,临时决定先搞定南斯拉夫,同时解决希腊。虽然希特勒如愿以偿地轻取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这次战役却使他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了5个星期。这5个星期的推迟,后来被证明是对纳粹德国的致命打击。德军在巴尔干与南斯拉夫作战,使苏联获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更加重要的是,当后来德国在苏联即将取胜之际,苏联的大雪和低温天气来临,德军的攻势在严寒中不得不减弱下来。而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发现,按照估计,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还需要三四个星期。而这段宝贵的时间都被希特勒耽误在了巴尔干!而从1941年5月底的形势看,当时如果希特勒不进行巴尔干战争,而集中力量继续进逼英国,也可能给英国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美国想救英国都来不及。由此可见,巴尔干游击战对纳粹德国命运的影响是何其之大。

巴尔干游击战还有效削弱了德军的后续作战能力。德国原想在巴尔干建立一个突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基地,并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支持苏德战争。但是,巴尔干游击战使德国不仅没有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反而在这一地区消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削弱了德国的战争基础。巴尔干游击队总体规模虽然并不庞大,但是却牵制了大量的德国正规军队。德军要消灭一支数量并不算大的游击队,经常需要使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正规军队这样,他们投入正面战场的兵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数据表明,巴尔干游击队对德军的牵制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希腊的抵抗运动牵制了法西斯12~14个师,约30万人;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仅在1944年9月底就牵制了近20万德军、23万伪军和2.5万匈军;德国为了控制罗马尼亚,不得不部署了47个师和5个旅。这些德军加上相应的作战资源,如果用于正面战场,将对苏德战争和盟军第二战场产生重要影响。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利德尔·哈特甚至认为,正是德国发起的巴尔干战争,使他们丧失了战胜苏联的机会。而苏德战场上的失利是德国战略成败的转折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巴尔干游击战间接导致了第三帝国的溃败可能并不为过。

猜你喜欢
巴尔干游击战切特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罗切特 最后一跃
《想象巴尔干》及其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论
大黑海沿岸地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新奥斯曼主义与土耳其的战略布局
浅析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根据地的作用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红军建设
中亚“巴尔干”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