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概要

2013-04-20 04:57王文朱曼璐王拥军吴兆苏高润霖孔灵芝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患病率人群

王文,朱曼璐,王拥军,吴兆苏,高润霖,孔灵芝,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特别报告·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概要

王文,朱曼璐,王拥军,吴兆苏,高润霖,孔灵芝,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 2.9 亿,其中高血压 2.66 亿,脑卒中至少 700 万,心肌梗死 250 万,心力衰竭 450 万,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 200 万。每 5 个成人中有 1 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约 350 万人,每 10 秒钟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病;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到了居民总死亡的 41 %,居各种原因之首。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死亡;流行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预计今后 1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到了农村居民总死亡的41.09%,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的 41.52%,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均居各种原因之首。我国心血管病的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2012-05 卫生部等 15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 年~2015 年),为我国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我们应当积极贯彻执行。

1 心血管病流行趋势

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心血管病 患 者 2.9 亿, 其 中 高 血 压 2.66 亿, 脑 卒 中 至 少700 万,心肌梗死 250 万,心力衰竭 450 万,肺原性心脏病 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 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 200 万。每 5 个成人中有 1 人患心血管病。

2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约 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 41%,居各种疾病之首。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 9 590 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 400 人,每 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 1 人。见图1~4[1-4]。

图1 1990 年 ~ 2011 年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图2 1990 年 ~2011 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图3 2011 年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图4 2011 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3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持续增加

3.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

① 据 2002 年调查,我国 18 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近几年我国局部地区调查提示 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 25%,北方部分地区达 30% 以上。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 , 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 2.66 亿,每 10 个成人中至少有 2 ~ 3人患高血压。从 1979 年到 2002 年的演变趋势看,不同性别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② 城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别缩小,2002 年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为19.3%,农村为 18.6%。③ 高血压发病率:一项研究对 10 525 名 40 岁以上没有高血压的成人平均随访了 8 年,估算出我国高血压年发病率为 3%。④ 正常高值血压:据 2002 年调查,我国 18 岁以上居民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 34%,估算全国有 3 亿人为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血压较正常血压者发生高血压或心血管病危险分别高 3.2 或 1.74 倍。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庞大的后备军,在10年内,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将有 50% 成为高血压患者。⑤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根据 2002 年调查,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 30.6%,治疗率为 24.7%,控制率为6.1%;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控制率达到 25%。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城市,而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在三甲医院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 18岁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可达到 30.6%。⑥ 我国居民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体力活动减少和长期过度精神紧张等。⑦ 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根据 1991 年~2004 年全国 7 省市地区6~17岁少年儿童血压调查结果,我国少年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从 1991 年的 7.1% 上升到 2004 年的14.6%,年平均上升速度为 0.58%。

3.2 吸烟

① 吸烟人数:近年来,15 岁以上人群戒烟率虽略有增加,但我国控烟任务依旧艰巨。根据 2010 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报告,目前估计 15 岁以上烟民有 3.5 亿,被动吸烟者 5.4 亿。我国男性吸烟率处于平台期,而年轻女性的吸烟率有增加趋势。2002 年~2010 年期间,40~59 岁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出现了上升趋势。② 戒烟变化趋势:戒烟人数从 1996 年的 9.42% 上升到 2002 年的11.5%,2010 年 继续上 升至 16.9%,戒烟 人数增 加了 1500 万人。中国近十几年的二手烟暴露水平基本没有变化。③ 全人群吸烟率农村人群明显高于城市人群(29.8% vs 26.1%);男性吸烟率农村高于城市(56.1% vs 49.2%),女性吸烟率城市高于农村(2.6% vs 2.2%)。④ 有研究推算出我国 2005 年吸烟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1665.6 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861.11~1205.01 亿元人民币,总经济损失近 3 000 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 1.5%。

3.3 血脂异常

① 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血脂水平。根据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 5.72 mmol/L)患病率2.9%,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 ≥ 1.70 mmol/L)患病率 11.9%,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04 mmol/L)患病率 7.4%。估计我国血脂异常者至少 2.5 亿。② 根据 2002 年全国 31个省市调查,我国成人(18岁及以上)血脂异常(总胆固醇≥ 5.72 mmol/L,和 / 或甘油三酯≥ 1.70 mmol/ L,和 / 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91 mmol/L)者知晓率仅 3.2%,男性 3.4%,女性 2.7%。血脂检测率仅 6.4%。中年、老年人群知晓率和检测率明显高于青年,城市明显高于农村。③ 根据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3~18岁)人群,胆固醇升高 [总胆固醇≥ 220 mg/dl(5.72 mmol/L)]患病率 0.8%, 城市 1.4%,农 村 0.6%;甘油 三酯 升高 [ 甘油 三 酯 ≥ 150 mg/dl (1.70 mmol/L)]患 病 率 2.8%,城市 2.5%,农村 2.9%。④ 根据 2007 年 ~2008 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在我国14省市、自治区抽样调查的成年人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4.14~4.91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很高(≥ 4.92 mmol/L)的患病率为 3.5% 和 3.0%。

3.4 糖尿病

①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 2007 年~2008 年对 14 个省市进行的调查,在年龄≥ 20 岁的 46 239 名成年人中,年龄标化的总糖尿病患病率是 9.7%,男性是 10.6%,女性是 8.8%;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20~39岁、40~59 岁和≥ 60 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 3.2%、11.5% 和 20.4%。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病率高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男性:11.0% vs 3.2%,女性为 10.9% vs 2.2%)。②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随访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有长期影响。在 20年的随访中,干预组累计的糖尿病累计发病率为 80%,对照组为 93%,减少 1 例糖尿病需要干预的人数为6人。多因素分析控制了年龄和小组随机因素影响后,干预组比对照组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 43% ,发生糖尿病要比对照组平均晚3.6 年。此外,生活方式干预试验使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和失明)风险下降 47%。③ 我国一项多中心为期3年的生活方式联合药物干预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糖耐量减退人群的每年糖尿病自然发病率为 11.6%;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为 8.2%;小剂量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组与生活方式联合干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 4.1% 和 2.0%;这两种药物分别降低糖尿病危险性 76.8% 和 87.8%。

3.5 超重 / 肥胖

① 根据 2002 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我国人群超重率(体重指数:24~27.9 kg/m2)为 17.6%,肥胖率(体重指数≥ 28 kg/m2)达 5.6%。如按 2006年我国人口估计,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 2.4 亿和 7000 万。超重和肥胖呈明显增加趋势。②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长期监测了我国九个省市人群进行了长期膳食与健康状况,近20年来多次横断面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 30.0% 和 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男性腰围≥ 85 cm,女性腰围≥ 80 cm)达到45.3%。

3.6 体力活动不足

① 我国九个省进行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的结果显示,18~55 岁居民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职业活动和家务劳动,除休闲时的体力活动略有增加外,其他形式的体力活动均成下降趋势,与 1997 年相比,2006 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 36.9%。② 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运动≥3次、每次运动≥ 30分钟)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但 20~49 岁的青壮年人群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3.7 膳食营养

① 近年来,我国居民整体膳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特点: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明显,而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食盐摄入量(平均每日12克)大大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小于6克的标准;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②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对我国九省区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我国居民虽然总能量摄入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超过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脂肪供能比 30%)的比例明显上升,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减少,低于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55%~65%)的比例明显上升;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钙的摄入量虽有增加,但平均摄入量也仅达到推荐量(800 mg/d)的一半左右。③2002 年中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分析了我国 45 岁及以上的 26 276 人中几种膳食模式与卒中发病的关系。传统中国南方膳食以大米和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传统中国北方膳食以精制谷制品、土豆和咸菜为主。西餐以牛肉、水果、蛋类、禽肉和海产品为主。传统中国南方膳食卒中发生率最低。与之相比,传统中国北方膳食卒中风险升高 [OR=1.96(95% CI=1.48~2.60),P<0.0001],根据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整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 [OR=1.59(95%CI=1.16~2.17),P=0.004]。 西 方 膳 食 也 使卒 中 风 险 升 高 [OR=2.36 (95% CI=1.82~3.06),P<0.0001],但根据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调整后差异无显著性。

4 心血管病的死亡及患病情况

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现患人数 2.9 亿,每 10 个成年人中有 2 人是心血管病。2011 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4.1 冠心病

①在 2010 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粗率为86.34/10 万,农村 为 69.24/10 万,男性 高于女性。② 近年来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粗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逐渐接近城市水平。③ 2007 至 2009 年,北京市居民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66.4/10 万,男性为 218.5/10 万,女性为115.2/10 万,城区为 144.3/10 万,近郊为 154.7/10 万,远郊为 195.8/10 万。2009 年比 2007 年上升了 8.1%。与 2007 年比较,2009 年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增加了 11.1% 和 2.5%。男性 35~44 岁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增幅最大,2009 年比2007 年增加了 30.3%。④ 2008 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调查地区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 15.9‰,农村调查地区为 4.8‰,城乡合计为 7.7‰,与 2003 年第三次调查数据相比(城市 12.4‰、农村 2.0‰、合计4.6‰)有较大幅度升高。⑤ 在 2007 年 ~2008 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入选的 46 239 名 20 岁以上成年人中,男性冠心病患病率为 0.74%,女性为0.51%。

4.2 脑卒中

① 2010 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粗率为 125.15/10 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粗率为145.71/10 万。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估计我国2010 年死于脑血管病的城镇居民为 83.3 万人,农村居民 98.2 万人。总体上看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粗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② 与 2006 年相比,2009 年脑血管病死亡粗率城市地区上升 1.41 倍,农村地区上升 1.44 倍,但2010 年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脑血管病死亡率均较 2009年下降。③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区,脑卒中发病人数是心肌梗死的 4~5 倍。④ 2007 年 ~2008 年,我国 14 省市年龄≥ 20 岁的 46 239 名成人中,男性 脑卒中 患病率 为 10.7‰,女 性为 6.0‰。⑤ 由132 家城市医院参加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在 2007-09 至 2008-08 间共 入选 14 702 名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 11 675 人有确切的发病时间, 2 514(21.5%)人在 3 小时内到达急诊室,1 469 (12.6%)人适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最终仅有 284 (2.4%) 人接受了溶栓治疗,181 (1.6%)为静脉 rtPA 溶栓。发病至用药的中位数时间是 180(四分位区间:50,228) 分钟,到院至用药的中位数时间是 116 (四分位区间, 70,150) 分钟,影像检查至用药的中位数时间是 90(四分位区间,60,129)分钟。年轻、到院快、严重程度高、收入水平高、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更易获得静脉 rtPA 治疗。大约 1/5 的 3 小时内到达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发病至用药时间、到院至用药时间、影像检查至用药时间远远长于发达国家。

4.3 慢性肾病

我国首个慢性肾脏病(CKD)调查从全国13省市抽取了 50 550 例成年受试者,其中 47 204 例受试者参与调查。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 或 存 在 白 蛋 白 尿 诊 断 CKD。 结果表明,我国 CKD 总患病率达 10.8%,其中,以eGFR<60 ml/(min·1.73 m2) 诊 断的患 病 率 为 1.7%,而以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30 mg/g 诊断的 CKD 的患病率为 9.4%。CKD 患者预计近 1.2 亿,但 CKD知晓率仅为 12.5%。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病史、高尿酸血症、居住地及经济状况是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4.4 心房颤动

① 中国 30 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65%,估计患病人数约 420 万。所有心房颤动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及孤立性心房颤动分别占 12.9%,65.2% 和 21.9%。心房颤动患者中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者(12.1% vs 2.3%)。② 一项对全国22家省级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回顾性调查显示,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心律失常占 26.8%。所有心律失常患者中,心房颤动所占比例最高(35.0%),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室性早搏,分别为 28.0%、11.9% 和 11.6%。

4.5 心脏性猝死

我国人群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 41.8/10 万人。男性高于女性(44.6/10 万及 39.0/10 万 ),25 岁以上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男性为 61.7/10 万,女性为 53.3/10 万。估计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 万例。

4.6 下肢动脉疾病

我国有 3.04% 的人存在下肢动脉疾病,知晓率仅为 1.38%。若年龄超过 50 岁,且同时存在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者,有高达四分之一的人会有下肢动脉疾病。在北京 60以上的老年人中,有约五分之一的人有下肢动脉疾病。

4.7 心力衰竭

我国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 1.0%。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0.01)。我国北方地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1.4%,南方地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5%,北方明显高于南方(P<0.01);城市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1.1%。农村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8%。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4.8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患病率

① 我国几个地区的围产儿先心病患病率在6.8‰ ~14.39‰之间 ,取先心病患病率 8‰计算 ,我国大陆每年有 16 万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出生。② 中国新生儿缺陷监测,先心病的发生率在 0.7‰ ~7.32‰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③ 我国部分地区横断面先心病患病率调查,患病率在 1.30‰ ~17.0‰之间,多数在 2‰~8‰之间。

5 心血管病治疗

5.1 心血管外科

全国心脏外科手术量:全国 2011 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 187 983 例,比 2010 年增长 10.3%,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 150 787 例。全国心脏移植手术 156例,比 2010 年增长 13.2%。氧合器使用总量 2010年 13 670 只 , 比 2004 年增加 88%。

5.2 心律失常

① 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2011年 共 42 986 例, 比 2010 年增加 10.9%。其中 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占 50.6%,房室传导阻滞占39.0%。②埋藏式体内除颤器(ICD)植入:2011 年植 入 ICD 1 228 例, 比 2010 年 增 加 19.6%, 其 中14.7%(179 台 )为双腔 ICD。③ 心脏再同步化(CRT)植入:2011 年植入 CRT 1 822 例,比 2010 年增长19.3%。④ 导管消融:2011 年射频消融手术量约 63 355 例,比 2010 年增长 16.1%。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占 56%,心房扑动 26.5%,心房颤动 13.9%。

6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6.1 首钢模式

1969 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开展心血管病人群防治是我国第一个人群防治工作的典范,控制高血压可降低 50% 的脑卒中风险。回顾 40多年的历程,我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经历了一系列变化,逐步由点及面地向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的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的方向发展。

6.2 河北省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

2007-04 起,河北省组织多个地区参加了“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覆盖8个地市,67 个区县,206 个社区,参加培训的基层医生 1 100多人,管理高血压患者 41 800 人,管理高血压患者的 血压水平较前下降 14.8/8.2 mmHg,血压控制率由 8.9% 提高到 77.3%。

7 心血管病医疗与费用

7.1 心血管病出院人数及其变化趋势

① 2011 年心血管病出院总人数(次 )1289.6万人次,占同期总住院人次的 12.0%;其中心脏病670.9 万人次,脑血管病 618.7 万人次。2011 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446.3万人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29.7 万人次)和脑梗死(372.6 万人次 )患者为主,其比重分别为 34.6% 和28.9%,其余依次为高血压(201.6 万人次),颅内出血 119.9 万人次,风湿性心脏病 23.0 万人次。另外糖尿病出院为 212.7 万人次。② 1980 年至 2011 年间,中国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9.4%;快于同期所有病种出院人均年增长速度(6.0%)。其中年平均增长速度排位依次为脑梗死(12.3%)、缺血性心脏病(11.6%),颅内出血(10.5%)、急性心肌梗死(8.9%)、高血压(8.1%)、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5.2%);另糖尿病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4.1%。

7.2 医院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

2011 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总费用为 49.9 亿元,颅内出血 141.6 亿元,脑梗死 223.0 亿元,相应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16 793 元,11 802 元,7 325 元;年增长速度分别为 7.0%、5.4% 和 1.6%。

7.3 心血管病药品市场

2011 年 100 张床位以上医院药品总购药额为 3 660 亿元;其中心血管药品 460 亿元,前五位药物分别为:脑循环改善药、心肌营养及冠脉循环改善药、钙拮抗剂、调脂药、血管紧张素 II受体拮抗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09.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1.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2.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名单:

(单位内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高润霖、李光伟、李莹、刘明波、罗新锦、王春宁、王文、王增武、杨进刚、张健、张澍、赵连成、朱俊),北京天坛医院(杜万良、王拥军),上海市第六医院(贾伟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晓玫、王玉),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刘克军),首都儿科研究所(米杰、周歆),北京安贞医院(王锦纹、王淼、王薇、杨晓辉、曾哲淳、左慧娟),中国人民解放军306 医院(许樟荣)

专 家委员会名 单见:中国心 血管病报告 2012.北京 : 中国大 百科全书,2012.

2013-08-05)

(编辑:王宝茹)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文,朱曼璐,高润霖,胡盛寿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孔灵芝)

王文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病防治 Email:wangfw@tahoo.cn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yahoo.com

R54

C

1000-3614(2013)06-0408-05

10.3969/j.issn.1000-3614.2013.06.003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患病率人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走进人群
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