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网球赛事增进的机理与途径——以“中网”为例

2013-04-19 11:13戚玉楼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网网球赛公开赛

戚玉楼



试论我国网球赛事增进的机理与途径——以“中网”为例

戚玉楼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本文运用资料、访谈等方法对中国网球赛事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历程演变为切入点,寻求网球赛事发展的优势途径,探析其增进的机理,力求为深化网球赛事圆满添加贡献。

网球;赛事;增进;机理;途径

目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鼓励与推动下,网球运动发展迅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于此同时我国的网球赛事水平与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仅承办了各种国际大型网球赛事,而且具有“本土特色”的网球赛事也初见端倪。现今国内主要有网球单项赛、硬地网球冠军赛、青少年网球赛、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网球“大师杯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不同形态的网球赛事。综观这些高水平网球赛事的成功运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促动了中国网球赛制趋与成熟,而且更有力地推动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回顾我国网球赛事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初级”阶段、发展“走出去”阶段和发展“调整壮大”阶段。基本上,为推其优势增进,扬其经验积累,深化赛事圆满。本文以2004年-2012年举办的九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发展历程为切入点,通过资料研究和专家访谈,对“中网”赛事的运行保障优势、赞助资金优势、赛事规模优势、赛事策划与推广优势和城市化发展与打造网球国际赛事优势进行探讨与分析,旨在勉其优势,结其经验。

1 中国网球赛事历程梳理

1.1 “初级”阶段

中国网球协会于1953年成立,同年天津举办了首次全国表演赛。从1956年起,网球被列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比赛项目,举行了全国网球锦标赛。两年后的1958年,网球比赛增加了青少年项目,于此同时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温布尔顿网球赛。1962年10月,全国10单位网球对抗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所有比赛暂停后首先恢复的比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网球运动被定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全国网球活动基本停止。70年代初期,因政治需要,网球率先复苏。1972年,北京市体委举行网球邀请赛。1976年,国家体委改革网球竞赛办法,按发球上网的指标决定名次。这一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国家领导的带动和支持下网球运动得以推广,网球赛事得到了初步发展。

1.2 “走出去”阶段

1979年,中国网球代表团出访美国,和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进行了第一次接触。为适应国际网坛的体制,中国开始推出10站以上的有积分、有奖金、有排名的全国网球巡回赛。1993年,我国首次举办职业网球巡回赛“沙龙网球公开赛”,从此,中国向世界职业网球敞开大门,各类男女职业赛事也一个接一个落户中国。1998年,网球协会制定并出台了中国网球协会俱乐部章程,网球俱乐部开始在全国推行。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为加大与国际竞技赛事接轨,中国网球协会积极引进国际大赛模式,以及在1998年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网球俱乐部联赛制,即“连续举办四次的《中国·上海网球公开赛》。这一阶段,我国网球赛事,特别是职业赛事发展初见端倪。

1.3 “调整壮大”阶段

2002年以来,我国首次举办最高级别的职业巡回赛事:上海“大师杯”和广州网球公开赛。2004年开始“中网”赛事成功举办了九届。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球赛事举办进一步推进我国网球职业赛事的进程。

2 “中网”赛事发展历程演变

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是一项在中国北京举行的职业网球锦标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承办、TOM集团有限公司等协办,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九届并被公认是“北京市重大体育赛事”之一的网球赛事。

从“中网”发展历程看,“中网”被政府列为“重大体育赛事”,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男子和女子的高等级国际网球比赛。首届“中网”,在新建的北京网球中心举行。在组委会名誉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和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领导下,“中网”力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大网球赛事之一,最主要的亚洲体育盛事。2005年“中网”特点是赛期长,比赛密集,参赛选手国际化,世界一流高手集中,国内外媒体云集。同时,“中网”压缩了组委会机构和人员,但却加大了借用“外脑”的力度,尤其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国际体育赛事推广经验的国际管理集团介入,为组委会提供意见。2006年“中网”赛事层次、服务以及商业推广得到明显提高,引进了鹰眼技术,该项技术首次在北美硬地赛场外首次试用,标志“中网”逐渐走向成熟。2007年,在前三年的基础上,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举办前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网”,必是一届国际高水准的网球盛会,通过“中网”,展示北京的风采、吸引国际目光,提升了“中网”赛事的级别和品牌。“中网”在经过调整之后,在2009年全面升级,是亚洲地区最高级别的综合性网球赛事,“中网”女子赛事成为世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全球巡回赛系列中最顶级的钻石皇冠赛事(全球仅四站)。同时,“中网”男子赛事也成为世界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全球巡回赛500分赛事之一。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网”男女赛事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印第安维尔斯赛、迈阿密赛和马德里赛同级,名副其实成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的“超级赛事”之一。

3 中国网球赛事(“中网”)的优势机理分析

3.1 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优势

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China Open),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这一职能部门的重视无疑成为中国网球公开赛成功运行的保障优势。

从政府积极支持与政策导向看。2003年,北京市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并明确指出:北京要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体育产业,为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创造条件。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该意见进一步规划了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的赛事发展目标。具体方案指出: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要积极申办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并借鉴国际体育品牌赛事的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全力办好中国网球公开赛;其次,要努力创办、培育世界网球大师杯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第三,要积极引入网球海外顶尖赛事,有计划地申办网球全球大赛。

奥运会后,北京市政府在举办赛事的问题上有了新的思路,把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锁定在品牌赛事的打造上,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这些法规文件为网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2]。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指出:“在后奥运时代,北京应该更好地打造城市品牌,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孙康林在2009年奥运总结表彰会上的报告中就指出,要以建设国际赛事中心为目标,努力申办、培育国际级品牌赛事,为提升北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添新亮点,要在“中网”赛事基础上着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型网球赛事。

正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中网”在短短九年时间内,就升为ATP1000的高级别赛事。相比其他国家举办的网球赛事,它们则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历史才升级到中网的现有级别。由此可见,国家从上到下对网球赛事的重视程度正逐年提高,为举办高水准网球赛事提供了坚实的依靠。

3.2 商业赞助氛围的优势

商业赞助是保证赛事顺利举办的坚实后盾,是赛事成功举行的有力保证。随着网球赛制升降级的成熟及参赛选手职业化程度的逐年提高,赞助商的投资兴趣与信心也随之增强,赞助资金逐年上升。“中网”通过其自身影响力签下了国内外许多的知名企业,并获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从表1(数据来源:中国网球公开赛官网)可以看出,经过九年的发展,“中网”由2004年的首届的赞助商:可口可乐、IBM、雷达、法国鳄鱼、香格里拉、雅芳、奔驰等国际品牌,到2012首席赞助商—奔驰和白金赞助商:KaPPa、中信银行、劳力士、索爱、ThinkPad等也加入中网赞助阵营[3]。而奔驰也是四大满贯的首席赞助商,随着奔驰加入赞助商的行列,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网”的成长、壮大。从2007年开始“中网”赞助商更为理性化按赞助金额的不同分为三类:首席赞助商、钻石赞助商和白金赞助商,三个级别的赞助额度分别为350万、120万和50万美元。赞助金额可能会有变动,但基本上都在这个范围上下。经过九年的发展,“中网”与以往赛事赞助商片面追求影响、重视短期炒作相比,“中网”赞助商的选择更趋理性。

表1 2004年以来中网赞助商

3.3 赛事规模提升参赛选手职业化水平优势

“中网”男女赛事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中网”赛事规模有了明显提升。(1)赛事级别提升,“中网”女子钻石皇冠赛是除了澳网、法网、温网和美网之外最高级别的女子赛事;男子“500分赛事”仅次于四大满贯和男子9站“1 000分赛事”,并且男女赛事同期举行。(2)国际影响力提升,“中网”自诞生之日起,吸引了萨芬、纳达尔、莎拉波娃、小威廉姆斯、达文波特、毛瑞斯莫、辛吉斯等全世界最顶尖的选手先后前来参赛。(3)赛事总奖金提升,女子钻石皇冠赛总奖金至少为400万美金,男子“500分赛事”的总奖金为200万美金,这对于顶尖网球选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有上述可以看出,“中网”赛事规模有了明显提升。由于赛事规模和影响力的提升,参赛选手职业化水平也随之提高,目前从参赛阵容上看,女子钻石皇冠赛世界排名前50选手的选手必须参加,如果世界排名前10的选手临阵退赛,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男子“500分赛事”在美网之后顶尖选手必须参加一站,而且只能在北京、东京、巴塞尔三个“500分赛事”之中选择其一,顶尖男子选手一年内必须在一共10站“500分赛事”中参加4站。这样的规则意味着从2009年开始的北京的女子赛事中将可能见到海宁、莎拉波娃、大小威等女子最顶尖高手来对决,而男子赛事也同样能有为数众多的世界前20大牌选手前来参赛。从表2可以看出:世界排名前十的选手参与“中网”人数逐年递增,2011和2012年男子世界排名前十选手因伤参加较少。由此可见,“中网”赛事规模的提升让其成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事的“超级赛事”;同时,“中网”规模、影响力与知名度等客观条件不断提高,其参赛选手职业水平明显提升且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显著。

3.4 赛事策划与宣传力度的提升优势

2004年是“中网”开赛的元年,政府和“中网”组织者以“打造第五大满贯”为目标,进一步提升赛事影响力,特邀极具号召力的网球明星,为赛事水平助威。继而,“中网”公司策划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提升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措施与方案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网动”中国项目、“中网”吉祥物“大力”与“小美”、网球嘉年华“网球拉拉秀”等一系列举措。这些“娱乐”元素的加入,使得“中网”赛事焕然一新,受到了更多非网球爱好者的关注。

表2 ATP、WTA世界排名前十选手参加四大满贯及中网情况

2009年“中网”全面升级,成为亚洲地区最高级别的综合性网球赛事的同时,“中网”首次推出赛事主题歌—《骄傲飞翔》,这也是全球众多网球赛事中独一无二的赛事主题歌,这一创举将成为“中网”今后重要活动的主题音乐,而且也将成为中网不可缺少品牌的“标签”之一。上述举措也显示了“中网”在向四大满贯看齐,学习四大满贯赛事在广告媒体,营销手段等多方面的成功推广策略,学习他们对网球赛事的推广、传播等手段灵活多样。从而无论是赛场外还是赛场内,都积极开拓各方经营渠道,不仅在网球赛事的拓展上,还是在网球相关产业上,一系列成熟配套的经营拓展可以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赛事策划与宣传力度的提升,刺激了人们对“中网”赛事的广泛关注,而且提高了我国网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3.5 城市化发展与打造网球国际赛事的优势

众所周知,体育是城市社会发展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北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城市,文化繁荣,人文、自然环境优越,各项经济指标已达到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随着北京城市化发展与打造国际赛事的目标不断深入,城市国际赛事得以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在日益繁荣的政治、经济、人文大环境下,体育已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的各种价值已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深受市民喜爱,这也为北京承办国际体育大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北京“中网”的开拓与发展是中国网球运动的一面旗帜,“中网”赛事的成功举办体现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与面貌,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城市是体育赛事的载体,城市的社会稳定、经济水平、文化氛围、政治环境、基础设施等都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和硬件条件。首先,体育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安全有保障、通讯设备先进、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竞赛场馆相对集中,场馆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象气温等都能符合大赛顺利举行的要求。奥运之后,中国网球公开赛赛场由原来的光彩球场移至国家体育场的网球中心,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能够保证比赛期间的交通和通讯服务快速、准确、畅通。2008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使我们拥有了一批能策划、组织、实施大型国际比赛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技术、场馆、设备和人才,能将中网赛事举办好。其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地方政府都设有办事机构,比如: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都坐落在北京,它是大量信息、资源汇聚与交流的中心,这将使北京在发展网球赛事之时,占有信息灵通和快捷的优势。第三,中国北京以其独特丰富的人文遗产和显赫绚烂的悠久历史而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深深吸引着五大洲的游客、观众、运动员,陶醉于东方民族的古风雅韵之中。第四,我国法制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不断提升。可为网球赛事提供有美丽、清洁、舒适的竞赛环境和法制环境。因此,城市化发展促使国际赛事品牌提升,为打造网球国际赛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从上述若干优势机理的途径来看,可供我们强化的是,(1)是多样化的改革环境为中国网球赛事的圆满构建了条件支撑;(2)是有利的政策导引为中国网球赛事的成功形成了制度保证;(3)高水平的硬件与软件为中国网球赛事的高水平提供了标准;(4)是中国网球赛事的人才辈出为其拓宽了民众支持的气候与氛围。

4.2 建 议

(1)政府推动与市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协调赛事参与,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使赛事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反响均获得良好的收益。

(2)重视对网球国际赛事的打造与宣传。如利用现代媒体这一多元化传播平台,塑造赛事品牌形象,提高赛事知名度。组织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吸引国际媒体的密切合作和国际大品牌赞助商。

(3)注重商业化包装,努力形成传统品牌赛事。任何一项成功赛事的市场化运作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商业包装,高品牌赛事的包装应该让赞助商和公众都认识到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赛事,更是一个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媒介载体和文化平台,令组织者、观众、参赛选手和赞助商等都感到满意。因此,要通过富有创意的策划和积极的赛事推广,不断制造和扩大赛事影响力,形成品牌赛事,从而提升品牌赛事的价值。

(4)组建专业赛事运作团队,以保证赛事的顺利、成功与圆满。组建一个专业的、有经验的赛事运作团队帮助赛事主办方对赛事进行策划与包装,对其相关权益进行商业推广策划、准确定位、规范运作是赛事成功与圆满的必要条件。

(5)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加强赛事推广力度,提高赛事本身的价值,彰显竞技体育特有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赛前互动,积极进行赛事市场开发,提高赛事运作效益,以保证中国网球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1] 北京市体育局[EB/OL]. http://www.bjsports.

[2] 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产业专项规划. 北京市体育局[EB/OL],http://www.bjsports.

[3] 中国网球公开赛[EB/OL]. http://www.chinaopen.com.cn/,2012.

[4] 余 洋,李 静. 对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前景的分析[J]. 安徽体育科技,2007(1):43~46.

[5] 李玲玲. 中国网球公开赛[EB/OL]. http://money.163.com/09/1022/18/5M8GA2GN00253G87.html, 2009~10~22.

[6] 中国网球公开赛:“四大满贯赛事”变“五大满贯赛事”[EB/OL]. http://forum.home.news.cn, 2009~10~22.

[7] 李 铁. 中国的网球、足球与为市场化[EB/OL].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201/n269957585.shtml,2010~2~1.

[8] 中国网球公开赛前景可期. 大造“第五大满贯”. 羊城晚报[N]. 2004,2.

Mechanism and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With China Tennis Games as Example

QI Yu-lou

College of P.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 241000, China.

This paper looks back on the progress of China Tennis Games by examining data and interview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ennis Games”, It attempts to achieve the approach to promoting tennis game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as concerne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launching of tennis games.

Tennis; Games; Development; Mechanism; Approach

1007―6891(2013)05―0023―04

G845

A

2013-01-2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2012-2014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TYWHZ0012);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2013年研究项目(ASS2013302)。

猜你喜欢
中网网球赛公开赛
网球赛
英媒:穆雷恐伤退中网
中国网球公开赛科研文献综述的研究
我们走进“2016中国陆上划船器公开赛”
中网嘉年华,球迷自己的节日
与中网一起骄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