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陈,刘 应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动态分析——2004~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情况比较分析
万 陈,刘 应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逐年增加,课题区域分布日趋合理;课题研究领域多元化发展,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的研究形式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明显趋势,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体育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性;统计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于1986年开始设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的基金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社会科学立项研究的最高级别,是衡量一个学校或学术研究团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其主要面向于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的科研部门、军队院校等五大系统,同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指南和立项资助的项目,对于我国各学科的研究热点、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研究队伍也初具规模。1996年7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被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一级学科,开始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范畴[2]。本文以2004~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立足社会热点、难点,关注其导向性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动态发展。
1.1.1 立项总数逐年增加,体育科研队伍持续壮大 在2004~2012年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体育学立项526项,年均58.4项,仅2012年立项数量就达到96项,较上一年立项总数增长了约10.3%,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重点项目的立项,除2008年没有课题以外,其他年份均有,特别是2012年共有5项课题,占总体比例的5.2%,同时2005年和2010年也各有4项重点立项课题。
随着每年立项总数的不断增长,一般项目的立项数量也随之增加,其每年占立项总数比例最大,其中2008年占总数比例高达74.5%,较2007年的立项总数增长了约36.7%,最低的在2012年也要占到总数的58.3%。青年项目由2004年的6项课题(占立项总数的20%),逐年增长到2012年的35项课题(占立项总数的36.5%),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2004—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情况统计表(项)
1.1.2 经费投入加大,体育社会科研价值充分体现 立项数量逐年增长、资助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社科基金的经费投入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资金保障,9年间投入经费总额共计6 376.5万元,平均每年投入经费708.5万元。重点项目的投入由2004年的12万元∕项到2012年的25万元∕项,呈稳定增长的趋势,经费增额力度之大,足以体现体育学科研究价值的日益突出,国家鼓励重点课题立项,切实深入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对一般项目的资助也由2004年的7万元∕项增长到2012年的15万元∕项,同时对青年项目在2012年的资助也达到了15万元∕项,这与一般项目同期资助金额持平,(见图1)由此可见青年项目越来越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视与扶持,这是对广大青年学术研究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广大青年学术骨干。
图1 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折线图
1.2.1 受众面扩大,但差距仍然明显 自重庆市在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中决定设立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随之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中部地区8个,东部地区11个。
根据以上的区域划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分布就整体而言,地域逐年扩大,东部地区立项数量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占整体的62.0%,其立项相对集中,而居于首位的北京地区据统计,在2004~ 2012年期间就有82项课题立项,这是雄厚科研实力的展现。中部地区的立项数量也有所突破,尤其是湖北和湖南两省在总排名中分列第三和第七位,逐渐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但中部总体立项数量与东部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见图2)。
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缩小了区域差异,保持了社会稳定,也为当地体育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量在西部不断增长,呈良好的发展势态,但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课题立项数依然较少,其中不仅仅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还和当地的科研机构及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的自身积极性有关,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发挥其有效的引导作用,帮助这些地区改善自身条件的局限性,鼓励其积极投入到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队伍中来。
就局部而言,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辽宁在区域分布中均位前列,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而科研队伍也较为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图2 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区域分布圆柱图
1.2.2 参与研究的机构过于单一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体育学研究的主力军,立项数量逐年增长,充分体现了高校科研队伍的强大。其中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部和专门的体育学院立项数量所占比例较大,这与他们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力量是分不开的。以专门的体育学院为例,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等,这些院校最早设有专门的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大批学科研究人才,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也为体育学今后的科研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普通高校中,也有一部分非体育专业的项目负责人,他们立足自身的专业特长,同时与体育学相结合,以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形式进行体育学的立项研究[5]。机关、科研机构和军队院校占总数的比例相对较小(图3),这与自身的研究资源和队伍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图3 2004年—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单位分布图
1.2.3 科研队伍有待优化 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到担任项目负责人,最后完成整个项目,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批的学者从中得到了锻炼,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一批批青年学者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帮助下更快的成长,更好的融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里。在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负责人总人数中,男性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人数在09年前则有所起伏,之后呈稳定增长趋势,增长幅度较之前明显增大,但与男性人数差距仍然较大(见图4),这其中与女性参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人数有关。女性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需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她们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科研队伍断层明显,且大部分集中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体育院系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较少。
图4 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负责人性别统计图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仅代表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高领域,也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3]本文以体育学二级学科与新兴的研究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对2004~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的立项课题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关注热点、关注研究趋势。
表2 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统计一览表(项)
由于许多项目存在着跨学科和多门学科交叉的现象,致使对立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学科归属分类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育学的发展在紧扣当前社会主题的情形下,需要吸收或借鉴其他领域的学科成果及相关理论,扩大自身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的研究形式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明显趋势。
统计显示,近年来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及体育文化等学科一直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二者均占所列学科总体比例的15%,这足以见得,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及其相关体制的发展尤为重视[6]。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及体育文化分别占总比例的9.3%、10.1%和11.2%,研究频次较为均衡。对于体育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近年也有所增长,教育问题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见表2)。
2004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从立项情况来看,立项数量逐年增长,立项课题总数为526项,资助总额达到6376.5万元,如此之高的资助金额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但青年项目的立项数量还存在偏少的现象,我国应该加大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其资助比例,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为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
从课题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范围有所扩大,除了宁夏地区没有立项课题之外,我国其他地区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均有立项研究,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差异,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对立项较少的地区体育科研队伍的培养力度与政策支持,引导其发挥地区优势、民族优势,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科研队伍中来,促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平衡发展。同时,在单位分布上,地方的科研机构立项数量甚少,而高校系统在研究队伍中占大部分比例,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跨学科、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是拓宽研究领域的有效方法,这也日渐成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9]。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要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以全新的视角,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发展实际,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调查。首先,鼓励跨学科、跨单位、学科交叉等横向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关注前瞻性创新研究;其次,设立专门奖项,定期对具有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年学者实行帮扶政策,调动科研积极性;再次,严格把好质量关,重视申报课题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加强中期及结项检查,并且对于研究成果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最后,及时推广、学习科研成果,特别是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将理论作用于实践,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更好的作用于社会发展。
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导向作用的同时,也要以体育基本原理为出发点,扎实基础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其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于春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课题选题实证分析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3):9~14.
[2] 徐元君.对1997~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状况的统计分析——兼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J].体育与科学,2004,25(4):39~51.
[3] 孙汉超.体育社会科学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40.
[4] 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4):9~13.
[5] 田雨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6~17.
[6] 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特征分析——以1997年—200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学立项课题为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31~34.
[7] 张天白.1997~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状况[J].体育科学,2000,20(5):1~2.
[8] 王 成,田雨普.“十一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4):20~23.
[9] 乔玉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导向研究——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的统计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5):12~20.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orts Science Project from 2004 to 2012
WAN Chen,LIU Y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241003,China.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Data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s of Sport Science from 2004 to 2012 in order to show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stablished projects and a more and more 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f sports has revealed the new and obvious trends of diversified researching field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g format,Both of which pave an innovative way for the study of our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 of sport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Guiding quality; Statistical analysis
1007―6891(2013)05―0001―05
G812.6
A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