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林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最早探索者。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虽然没有取得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同样的伟大成功,甚至还犯了严重错误,却仍不失为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伟大先行者。毛泽东的探索不仅为中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在1956年率先明确提出 “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这一思想的。1956年3月到4月间,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时,不止一次地谈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问题。他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还说: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毛泽东也是在1956年开始比较深入和全面地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他发表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就是突出的标志,其通篇贯穿的基本精神就是将苏联建设中的错误 “引以为戒”,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在中国建设的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不少方面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他自己后来说过: “1956年4月的 《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他在1960年写的《十年总结》中也说过:新中国的 “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率先提出并探索中国建设道路,首先,这是同他一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一贯的 “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分不开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并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所以,毛泽东一再申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原则”。其次,这也是同他深刻地认识了苏联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危害、同他特别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分不开的。他对于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经验和办法,本来就 “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因为即使 “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 “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 “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而苏联建设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又引起了他高度的警觉,因此强调 “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教条。”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对于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出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率先提出并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是中国历史前进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倡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是要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集中地概括起来,一是革命问题,一是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不仅要回答中国革命的规律问题,也要回答中国建设的规律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也要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是要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即怎样取得国家政权;探索中国建设道路,是要解决中国建设问题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找到了中国革命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即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及其制度以后,必然要继续寻找中国建设道路、解决中国建设问题即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毛泽东率先提出 “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思想,也最早探讨了中国建设道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所涉及的问题或方面非常广泛,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以及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他的许多重要讲话中。
关于经济建设。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他主张允许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共同发展,提出 “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在商品生产问题上,他提出了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概念,认为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主张 “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此相应,他提出重视价值规律在流通和生产领域中的作用;在管理体制上,他不赞成中央高度集权,主张打破指令性计划,提出向地方分权,向企业放权,按经济法则办事;在工业化发展上,他提出了 “中国工业化道路”概念,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行工农业并举。
关于政治建设。在政权性质上,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已是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领导力量和意识形态主导上,他提出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国家根本制度上,他主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搞 “苏维埃制度”;在国家结构上,他主张实行与民族区域自治结合的单一制,不搞苏联的联盟制,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政党制度上,他主张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实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不搞苏联的一党制。
关于文化建设。他认为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发展和繁荣。鉴于苏联在文化建设中的弊端,他提出实行 “双百方针”,认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关于对外关系。在新中国建国前夕,他就提出新中国政府愿意同任何政府 “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确认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他提出 “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 “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强调 “我们一定要争取这个和平建设的时间”,加快自己的建设;他主张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主导制定了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阶段。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区分了 “建立社会主义”和 “建成社会主义”,认为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完善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关于建设目标和发展步骤。他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包括工业、农业、科学和国防现代化的 “四个现代化”的国家;他认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用50年到100年时间。1963年,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是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领导召开的党的八大确认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据此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关于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在 《论十大关系》中,他列举了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大关系问题,提出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问题的目的,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思想充分表明,毛泽东关于我国建设的思路既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也不同于苏联模式,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尝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作为伟大的先行者,毛泽东对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无论成功与挫折,无论经验与教训,至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需要继承发展的许多内容。他关于允许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和按经济法则办事、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等经济建设思想,关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行人民民主政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实行与民族区域自治结合的单一制度等政治建设思想,关于实行 “双百方针”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文化建设思想,关于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东西、坚持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等对外交往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等社会发展思想,关于实现 “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等我国建设目标和发展步骤的思想,等等,都是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及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大都能在毛泽东的探索中找到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延伸。不仅如此,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继承发展的奋斗目标。
2.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失误为我们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许多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种种复杂的原因,毛泽东没有完成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没能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探索中还出现了许多失误。例如在生产关系变革上,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盲目追求 “一大二公”。在实践中急于求成,草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再如政治建设方面,本来已经确认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却又不当地重新确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误地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导致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行“阶级斗争扩大化”,乃至发动了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和混乱。然而,如果说没有毛泽东探索的有益成果,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探索的严重失误,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探索的失误,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警钟,是我们永远都必须引以为戒的教训。
3.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指导性原则。在毛泽东的探索中,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原则,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具启迪意义的科学方法论。比如,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关于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重大关系,关于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关于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关于开展调查研究、寻找客观经济规律,等等,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其意义比起具体结论来更具有现实性和长久性。毛泽东作为中国建设道路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对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奠定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开辟了探求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真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