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04-18 12:00
奋斗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整体论文明时代

叶 平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应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观念变革特点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着眼,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加以诠释和解读。

第一,弄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观念变革的特点是解开 “全面深化改革”的钥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里所说的 “新的历史起点”,是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因此,应该弄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观念变革的特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此有许多观点,如 “生态文化时代”、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生物技术的时代”、 “生态文明的时代”等等。这些观点的共性都与“人——自然”关系的生态紧密相关,预示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 “生态时代”。在生态时代,“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广泛的与生命共同体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观念的四大转变,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观念变革的特点。

——人类生死观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环境革命,不仅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的生死观:威胁人类生死的历史事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世界大战,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1992年 《21世纪议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运动,改变了传统的与经济对立的环保方式,在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中以可持续性作为三者统筹和协调的尺度,使环保进入可持续管理的阶段。进入2000年以后,全球气候异常问题再一次吸引了世界 “眼球”。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都要求伦理自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文明方式的变革。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造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文明”,这一中国话语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新概念、新主题,成为人类生死观转变的新起点和新逻辑。

——群众运动观的转变。19世纪中叶,以《共产党宣言》为旗帜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红色”运动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0世纪中叶以来,风起云涌的群众性的环境运动,则主要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就是所谓 “绿色”运动。这场运动经历了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它既体现在 “公众参与决策”、 “开展环境公共教育”中,也体现在重整社会的生态秩序、推进文明的生态社会秩序的创造活动中。由此成为教育人们、运动社会、改变社会发展方向,进而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的新的社会建制的原动力。

——科技、经济发展观的转变。传统的发展观是建立在 “无限论”的基础上,结果遭致大自然的“报复”。由此产生了科技、经济发展观的生态转向,绿色科技、循环经济成为关键词。随着世界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壁垒以及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现象透射出更为隐蔽的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于彻底改变 “拼资源”、 “拼能源”和 “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哲学观的转变。支配人类精神生活的哲学,以往主要关注人际形而上的研究。哲学即人学,但在最近25年来,公众的生态意识日益加强,生态哲学迅速发展,哲学的主流也开始在关注人的内心和社会关系的同时,急剧地转向环境和生态领域。今天,人类日常生活的文明生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生态已经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一方面,创造生态的文明,即把那些与人类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命运相关的生态纳入文明考虑,创造绿色知识和智慧;另一方面,创造文明的生态,即利用绿色知识和智慧重整社会文明秩序,用生态文明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符合生态的社会文明秩序。

第二,要树立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和理解党的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精神和实质

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需要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整体论思维。特别是我省是国有森工林业的大省,历史上 “大木头经济”造成了林区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要摆脱这 “两危”,国家开始实施 “天保工程”,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现在的问题是:原来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和保护森林的人。他们的企业身份并没有变,可是他们保护的却是国家森林。这与企业盈利为目的的身份不相符合。如果我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林区生态文明制度体制,不能忽略林区的历史和现实关系,要以人为本,用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那些保护国家森林的人,他们的职责是国家在林区的代理人。这一部分人应当按照事业单位编制;对于那些在林下从事林业经济的人,可以划归企业管理。正如全会提出的那样,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全会多次突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那么如何建立相应制度,划定红线,实施补偿制度呢?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应当对资源和环境的特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明确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外,还需要以整体论的思维观念来加以统摄和分类。就拿 “荒野环境”的概念为例。所谓荒野环境是相对城市环境、乡村环境存在的没有人破坏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应当总体考虑这三类环境的关系,以及荒野环境与其组成部分森林、湿地、草原和河流等的关系,改变 “条块分割”的决策。二是不仅可以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命加以考虑,就是河流也要从生命的角度加以认识和规划。这样我们在制定河流保护红线时,就不是以其生存态,而是以其健康态作为基本尺度。树立 “像河流那样思考”,其目的是改变思维方式:由个体论转向整体论。面对山川河流、虫鱼鸟兽,我们应当把它们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是这个机体存在的方式。

第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需要发展环境科学大学科群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环境科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为环境科学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在发展环境自然科学的同时,应当加快发展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促进环境科学大学科群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可以从环境科学大学科群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不同的比较得以确证。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包括资源的破坏和面临耗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科学大学科群则通过环境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实验数据,警告我们所发生的显在或潜在的资源和环境危害,以及制定相应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标准;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人文科学则长入群众环境运动,形成各种环境主义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与环境社会科学一道进入环境社会实践过程,通过创造生态或绿色新概念、新知识以及新的环境法律和规范的途径影响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环境观念、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也影响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哲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推动全社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显然,没有与环境自然科学均衡发展的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完成时代观念变革的任务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整体论文明时代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对不文明说“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明歌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