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关帝庙探源

2013-04-18 08:33:55何绵山
关键词:关帝宫庙关帝庙

何绵山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07)

台湾关帝庙探源

何绵山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07)

关帝信仰是台湾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关帝庙的创建主要有十种情况:从祖国大陆随身携带关帝金身或关帝庙香火到台湾、专程从福建迎请关帝金身、漂流而来关帝神像、因有神验灵迹而奉谕建造关帝庙、从台湾宫庙分灵、改(增)建、自行创建、统治者修建、建庙渊源不可考、建庙原因不明。探讨台湾关帝庙的源流,不仅有利于廓清闽台关帝信仰的关系,也可进一步认识台湾关帝信仰发展的原因,从而全面把握台湾关帝信仰及其整个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

台湾;关帝庙;关帝信仰;民间信仰

关帝信仰是台湾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关帝庙是因为何种原因创建的?源于何方?笔者通过对台湾最具代表性的143座关帝庙考察和分析,以为台湾关帝庙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从祖国大陆随身携带关帝金身或关帝庙香火到台湾

从祖国大陆随身携奉关帝金身或香火到台湾,是早期关帝信仰传入台湾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主要方式有随军携带和垦民自行携带两种。与之相关的关帝庙有31座。

(1)随军携带。如台南市中区新美街开基武庙,为台湾最早关帝庙,其创建起源,据清代刘良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载:“明永历年间(1671-1683)创建。”或称:“创建于明永历二十三年(1669)。”准确年代已不可考。其源于当时一批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部将,出发时从福建省晋江县塗门关帝庙恭请一尊关帝神像,随航祭拜,果然一战击败敌军。后于台江内海渡口搭寮供奉关帝神像,后修成庙宇,庙前港口被称为关帝港。此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1]再如台中北屯区圣寿宫的创建,源于清康二十三年(1684),浙江定海总兵张国将军奉命来台平乱,随军携带福建东山县铜陵关帝庙的关帝等神的金身以保平安。军队在鹿港登陆,进驻彰化,连战皆胜,后移到台中,为感神恩,遂建锡寿堂小祠奉祀神像,以供信众膜拜。日据时遭毁。1946年,有士绅吴金灿等人复建供奉关帝等神尊。1972年再次重建,定名“圣寿宫”。1990年以来,多次到东山县铜陵关帝庙谒祖寻根,并于铜陵关帝庙扶鸾、灵疗。

(2)垦民自行携带。如宜兰县礁溪乡大忠村的勅建协天庙,为北台湾重要的关帝庙香火祖庙,曾分灵许多台湾的关帝庙。其香火可追溯到福建东山县铜陵关帝庙。清朝初年,福建漳州平和县林枫,因蒙受冤屈,在入京辩冤前,曾到东山铜陵关帝庙请关公护佑。抵京后其冤得洗,林枫返回时到铜陵关帝庙刈请香火回乡供奉。乾隆、嘉庆年间,林枫后裔林应狮、林古苪、林玉梓、林添郎等渡海来台垦荒,为求平安顺利,遂从家乡祖庙分请关帝金身随行护佑,顺利抵达淡水后,先暂居八里坌一带,后又于嘉庆九年(1804)迁居宜兰县礁溪乡,并于清咸丰七年(1857)建造了被称为“帝君庙”的庙宇,以供奉关帝。同治六年(1867),镇台使刘明灯提督来到此地,与随侍一起借宿于帝君庙中,因兵将染疾,后求庙中关帝而不药而愈,遂上表帝阙,同治皇帝降旨勅号“协天庙”。[2]再如花莲县新城乡顺安村协安宫的创建,源于清末年间,大陆信士黄金定渡海来台,临行前,为求平安,遂以雄姿赳赳的关帝武身驰马造形雕装金身,安置于东山铜陵关帝庙中,承袭香火十二日后,携奉同行护佑。赴台后在宜兰县三星乡经营杂货,后生活困难,又染重疾,为购草药和筹措返乡路费,不得已将关帝神像出售给庄民黄金瑞。1911年,年事已高的黄金瑞将关帝金身托付孙婿邱春桂,邱春桂即奉于私宅拜祀。至1987年,信众购得现庙址建庙,邱春桂欣然献出关帝金身,于第二年奉神登龛,并命名为“协安宫”。[3]

二、专程从福建迎请关帝金身

福建来台的新移民初步安顿好生活后,为对付今后的不可知的困难,往往会想从家乡迎请神灵来护佑。这类情况的关帝庙有4座。

如云林县四湖乡保长湖保安宫的创建,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7),有先民乘7艘木船渡海来台,航行至半时,狂风大作,转眼间已沉没6艘,剩下的一艘正在危险之时,出现关帝立于船上,船主询问,始知吴授满三岁的儿子吴佩身上带有关帝香火。顷刻,风平浪静,船只安抵台南平安港。信众深感关帝显灵,船主遂携香火返回大陆,至泉州土门关帝庙迎请关帝神尊分灵来台,赠于吴授满。后吴授满定居保长湖,关帝从此驻境。至1968年,建庙首期工程完成,遂迎奉关帝神像入火安坐。1990年扩建工程峻工,为华南歇山式造型。再如台南市东区关帝殿的创建,据庙中所勒《府城东郊保舍甲关帝厅碑记》载,明永历十四年(1661),郑成功部将保舍率军攻下赤崁,遂在此屯田垦地,庄民渐聚,称“保舍甲”。清康熙十四年(1675),回到故里请奉关帝神像、香火返台,在本地搭草茅供庄民奉拜,称“关帝厅”。嘉庆二十二年(1817)水师提督王得禄集府城官绅聚资重修,扩建了规模。之后多次重建,1985年至1987年,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建。

三、漂流而来关帝神像

漂流而来的关帝神像,或来自海上失事的渔船,或来自因水灾被冲毁的庙宇,或因其他原因而呈现信众面前。因此而建的关帝庙有3座。

如宜兰市旧城西路西关庙的创建,源于清咸丰二年(1852),宜兰市西北洪水泛滥,当时码头工人发现有一木雕关帝神像,顺水漂流而下,遂奋力抢救而得。地方信众遂在现城西路东边创设草堂,以供境内五庄人拜祀。光绪十六年(1890)重新修建,使庙宇庄严堂皇。1931年,信众陈福成等四人组团到祖国大陆福州,夜间得关帝托梦:“须请奉蚕丝雕塑之带骑马驾云关帝圣像回乡。”则辗转在福州匠师手中购回庙中奉供。后又多次重建,遂成今日规模。[4]再如云林县斗六市南圣路南圣宫的创建,源于1949年,鸾生陈槐迎诸神奉于自宅正厅,后于1960年开始集资建庙,1962年名为南圣宫。1976年,一尊高十二尺、具有500年历史的关帝木雕神像飘流至北港外海,为渔民所获,售于台北古董商。众多信众合资将其购下,赠于南圣宫。南圣宫香客由此倍增,之后又多次重修。[5]

四、因有神验灵迹而奉谕建造关帝庙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观音菩萨或其他神灵显灵;或当地发生灾祸,因关帝显灵祸止,通过祷请、托梦、掷筊、卜筮、鸾文、鸾生接旨、降诗、扶乩、观辇轿等方式,得知关帝或其他诸神的谕示而创建庙宇。因此而建造的关帝庙有33座。

如花莲县寿丰乡志学村协志宫的创建,源于清末民初,有庄民染疾,有神灵降乩黄阿生肉身,以神符药方示人,屡有奇效,遂开始雕神像以供奉。后关帝神灵亲降,谕示要塑金身,庄民即塑关帝金身奉拜,并组成炉主会,每年掷筊轮流奉祀。至1990年,始集资建成缤纷绚丽的宫庙,各取“协天大帝”及“志学村”首字,合称“协志宫”。[6]再如宜兰县壮围乡忠教村协天庙的创建,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当地先贤三人在距今现址东方,有毫光隐现,经关帝谕示,欲驻跸此地,遂雕塑关帝金身,搭建草屋,以供拜祀。后关帝显灵,亲点吉地于现址,信众则建砖庙安奉。1963年曾重新改建。至1991年,村中耆老在庙中求神问杯时,杯筊落地,直竖不倒,被认为是关帝有灵示,遂掷筊请示,关帝谕示重新建庙。则于1992年再建新庙,终成今日恢宏壮丽宫庙。[7]又如台北市民权东路行天宫的创建,源于1943年由信众郭得进创设于延平区私宅,初名“行天堂”。后由于信众遽增,神迹不断,经圣谕,于1949年迁至中山区九台街,改称关帝庙行天。1964年经恩主关帝赐准,又购得中山区现址,即于1967年盖成巍峨宫庙,翌年更名“行天宫”,成为台湾主祀关帝最有影响的庙宇之一。

五、从台湾宫庙分灵

台湾一些历史悠久、神迹不断、香火鼎盛,特别与大陆祖庙关系密切的关帝庙,常有新创建的庙前来分灵,或取走香火,或请走神像。这类关帝庙有21座。

如花莲市国防里圣天宫的创建,源于1946年,当地东净寺迁移他处,寺庙空虚,地方信众乘势至宜兰礁溪协天庙请奉关帝神尊,以东净寺旧址为开基庙地,创建草堂,安奉神尊,俗称帝君庙。1950年庙因台风而毁坏,遂用水泥建造,于1953年完工。1973年再度扩建,后又扩建多次,始成今日华南式独具风格的庙宇。又如宜兰县头城镇金面里协天庙的创建,源于当地庄民有感庄中无神灵保佑,有悖传统民情,遂于1930年建造完成一殿三间式庙宇一座,并由林火同前往宜兰礁溪协天庙刈请关帝香火回庄,雕塑关帝金身,奉神登龛,循祖庙名号为协天庙。台湾光复后,又多次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村民精神寄托中心。还如苗栗市文山里西山圣帝庙的创建,起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苗栗西山尾士绅谢进兴,因仰慕关帝神威,遂到竹堑芎林飞凤山(现新竹县芎林乡)关帝庙刈请关帝香火回宅,因灵验异常,信众开始建庙,并雕塑关帝金身以为崇祀。当时庙名称“腾凤昭明宫”,此“腾凤”二字取义自“飞凤山”之“飞凤”,以追根溯源,记取香火来自“飞凤山”,又关帝被称为“昭明翼汉大天尊”,故堂号“昭明”二字由此而来。1935年,因地震宫庙倒塌,故将关帝神尊移到众庄福德祠内建临时厅堂奉祀。1946年,由众庄福德祠提供庙地,于现址建成砖瓦庙宇改称“武圣昭明宫”。1968年,再更名为“西山圣地庙”至今。取“西山”二字,是因为庙址位于苗栗市文山里内,因村庄形成于苗栗街肆之西方山下,旧名“西山”。之后,于1983年、1990年又多次扩建,以迄于今。

六、改(增)建

因时代变化,缘于种种原因改建、或增建的关帝庙,有8座。

(1)由书院改建。如苗栗县西湖乡四湖村宣王宫的创建,源于清道光九年(1829),村中耆老刘永长为教化子孙,延聘教师讲授四书五经,后因场地狭隘,遂于道光二十年(1840)至山仔顶兴建规模较大的学堂,称“云梯书院”,并往广东惠州府奉请孔夫子暨五文昌夫子分祀。光绪二十六年(1900),地方人士为求文武合祀,特至新竹芎林飞凤山代劝堂奉请关帝香火,并取“修身克己,省过知非”之意,改名“修省堂”,使其从书院功能成为地方居民信仰中心。1935年,因地震殿宇有损,村内信众集资盖简易宫庙。1976年再次改建,并雕塑关帝神像以奉祀,于1982年峻工,定名为“宣王宫”。

(2)由观音寺庙改建。如苗栗县头屋乡鸣凤村济世宫的创建,源于1928年,当地善信黄阿海因练笔扶鸾训乩之故,在原有一座奉祀观音菩萨的寺庙“同善寺”中加奉关帝、孚佑帝君、司命神像,黄氏则于寺中起乩扶鸾。因有求必应,信众遽增。1935年,同善寺在地震中倒塌,庄民将观音圣像暂奉于草搭帐蓬内,而将关帝等三位神尊请至黄阿海私宅奉祀,并辟鸾堂,称“济世堂”。1945年,庄民集资购地,于鸣凤山中新筑茅屋三间。1978年再次重建,改名为“济世宫”。

(3)由其他民间信仰宫庙改(增)建。如云林县莿桐乡饶平村莿桐文武圣庙感应堂的创建,据载源于其前身法云庵感德堂的改建。原法云庵位于莿桐乡新贵村红竹口,供奉地藏王菩萨。1964年,法云庵菩萨降笔谕示,要求将法云庵重新修建并改为鸾堂。1965年,关帝等三恩主金尊被奉迎安座法云庵。接上谕示,关帝为本堂主席,法云庵地藏王菩萨为本堂副主席,赐号“法云庵感德堂”,关帝等五恩主为主祀神明,地藏王菩萨等为同祀神明。1978年有信众捐出今日庙地原址,遂开始动工建庙,1984年完工,赐号为“莿桐乡文武圣庙感应堂”。[8]又如云林县斗南镇斗南圣德堂的创建,源于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张氏妇女携五子渡海来台,行先前特到普陀山请奉中坛元帅金身,抵台后在小东里开垦,并将中坛元帅奉于家宅厅堂朝拜。后因屡有灵验,遂于草葺茅屋奉祀。后又建起土确厝,迎奉关帝神像登龛镇座,与中坛元帅同恭奉为主神。1946年,再改建为砖瓦结构庙宇。1980年再次重修。

七、自行创建

台湾也有的关帝庙并无源流,完全是自行创建的,其创建的模式有多种。这类关帝庙有37座。

(1)开始并无明显目的的创建。如宜兰县神农里镇南宫的创建,源于日据初期,有数名牧童于闲暇之余,突然心血来潮,合力土塑一关帝金身,并于今民权路上修葺茅屋以供奉神尊。后因感应频频,前来拜祷的庄民日益增多,遂称其为“帝君庙”。日据后期,庄民林老章发起庄民在原地重葺砖庙,以供信众更好膜拜。1945年,信士江炎坤鉴于原庙窄小,遂发动信众集资,于现址动工盖庙,并另雕塑金身迎奉登龛,初仍称“帝君庙”。至1951年后,因庙址位于南门外,取“镇护南疆”之意,改号为“镇南宫”。[9]

(2)先创设于私宅后发展为宫庙。这类私宅一段时间后发展为鸾堂(也有一开始就是鸾堂),以后因信众蜂拥,过于狭窄,遂再由信众集资建庙。如台北市中山区行天宫的创建,源于1943年,信士郭得进为以道易俗,端正人心,在延平区私宅设行天堂,奉供关帝等恩主。因信众川流不息,私宅不敷使用,即迁至中山区九台街,改称“关帝庙行天宫”,并订出“不设功德箱、废止牲醴祭拜、禁焚金帛、不谢金牌、不演戏酬神”等庙规,成为台湾一所颇有影响的关帝庙。再如台中市北区邱厝里圣贤堂的创建,源于1962年,信士邱垂港借台中西区民权路蔡秋日私宅创设圣贤堂,供奉关帝等诸神。1965年,一场火灾使圣贤堂毁于一旦。邱垂港不改心志,在原址四楼再重振圣贤堂。因堂设于高楼中,有诸多不便,遂于1970年迁至福音街37号,自租民房以继续开展活动。后再迁至邱厝南巷现址,历经7个月,建成一座华南式二层楼庙宇。还如南投县埔里镇杷城里玉衡宫通天堂的创建,源于清末民初(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信士巫阿昌在自家古宅中奉祀关帝等神尊,每天朝夕上拜。1919年的一天,湛蓝天空忽然倾泻一道光柱,宛如银练自天垂降,直射巫氏古宅,旋即消失,光亮之中,可见“通天”二字,巫氏遂将自宅厅堂对外开放,供庄民时刻拜祷,并号为“通天堂”。1932年,巫氏住宅搬迁至一土确屋中,通天堂也随之迁至屋宅龙向左厢。1971年在新址完成新建宫庙早期工程,并得金阙赐敕“玉衡宫”,故全称为“玉衡宫通天堂”。1977年,建庙工程全面完成。

(3)因有圣迹(显灵)而创建的。如苗栗县头屋乡明德村明德宫的创建的,据载源于清道光年间,当地庄民常受蕃人侵挠掠夺,一次蕃人包围庄民,有庄民跪地祈求上苍保佑。当时祥风大作,出现毫光万丈,蕃人认为有神灵保佑,立即退走,从此不再越界。庄民从当时所见神像,认为是关帝显圣,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于现址搭建草屋安奉关帝画像。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始建造颇具规模的茅舍庙宇,恭迎关帝香位。光绪三十三年(1906),改建为瓦造正殿,雕塑关帝神像以奉祀,并命名为“明德宫”。之后,又多次修建。[10]以如苗栗县铜锣乡九湖村武圣庙修德堂的创建,据载源于清乾隆十五、六年间(1750-1751),一群生蕃大举出草(猎人头),进攻庄内设的大栅门,眼看庄民抵挡不住之时,大栅门墙头上突然出现一赤、一白、一黑脸三个身躯高大人影,手执长柄大刀,怒目凝视地站在大栅门墙头,吓得生蕃秩序大乱,纷纷弃械落荒而逃。庄民认为这三个解围的身影是关、刘、张三恩主,遂集资在现址建造庙宇,定名九湖武圣庙修德。1935年台湾大地震,庙宇严重受损,庄民再次集资,在原址建起砖瓦堂屋,并雕塑关帝神像以奉祀。台湾光复后,庙宇多次重修,规模最大一次于1995年完工,亦成为当地社区活动中心。[11]

(4)先借他庙等有机会再迁移。如台中市复兴里醒修宫的创建,源于台湾光复之初,有信众张阿灶等人,恭奉关帝圣君,因一时无法建庙,遂将关帝神尊暂借中区旧称马舍公庙之顺天宫辅顺将军庙内。未及三年,有信众赠日式房屋一栋给奉厝之所,称“醒修堂”。1963年盖成新庙后,则迁入。又如南投县竹山镇竹围里克明宫的创建,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地方人士魏林科为奉祀观音菩萨,建菜堂于街仔尾(今竹山镇中正里竹山路)。后当地士绅林月汀在此观音菩萨的菜堂中安奉关帝神尊,成为地方精神所系。1923年,还从宜兰碧霞宫奉迎吕、岳两恩主入堂,并取名为“克明堂”。至1929年,开始筹划建宫。1930年完工,正式定名为“克明宫”。之后又多次修建,特别1990年的修建,终成今日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庙宇。

(5)乡民倡议自建。乡民倡议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受关帝正气凛然所感召、为了保平安、为了精神有所寄托、为了劝化人心、为了不甘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控制等。如南投县埔里镇清新里昭平宫育化堂的创建,源于清宣统三年(1911),因蕃汉杂处,时有矛盾,有乡民林有定等倡议建造武庙,期望通过宗教力量来劝化人心。1912年建成简易茅庐,并新雕关帝金尊,新制孔子牌位,以供乡民膜拜,并取号“修化堂”。1926年又重建,易堂为“育化堂”。1950年,有郑锦水捐出殿前空地为庙埕,并筑宫墙以护庙,得谕示为“昭平宫”。之后多次重建,1990年重建使宫庙焕然一新。再如云林县斗六市镇东里善修宫的创建,源于1945年,乡民郑沙棠等人因当地缺乏一慰藉人心以为精神寄托的庙宇,遂商定建庙立祀。先在原日据时代的天理教堂设坛,称“善修堂”。后关帝降鸾谕示建庙,遂于1952年建庙在,升堂号为“善修宫”。之后又多次扩建,其大成殿主祀至圣先师孔子,武圣殿主祀关帝等诸神。还如台南市湾裡路省躬社圣化堂的创建,源于光绪三十年(1904),因道德沦丧,乡民苏火马等为复道挽颓,初设茅坛,安奉关帝神位,朝夕祷拜。清宣统二年(1910),草屋遭风灾摧毁,1915年,苏火马等捐款,建筑完成砖造一厅二室小庙,供奉关帝等诸神,号称“省躬社”。1952年至1954年再次修建。1957年,上谕示堂号“圣化堂”。1972年至1974年又再次重修,终成今日华北重簷歇山式建筑。又如高雄市苓雅区五塊厝关帝殿的创建,源于日据台初期,台湾人民被限制言行,民族意识勃兴,当地居民崇仰关帝忠义千秋,遂捐资献地,草创关帝祠,供奉关帝,并成立“关帝君会”,后称五塊厝关帝殿,并多次改建。

(6)因属风水宝地而建庙。如彰化县田中镇复兴里赞天宫的创建,源于民国初年间,当地居民常在夜里看到亮光闪闪,遂请通晓地理风水的陈甘露前往查视,认为此处为一圣地,如建庙宇供奉圣神,可使地方生灵。故当时即兴建竹造庙宇一座。因仰慕关帝神威,特延请匠师雕装关帝金身,奉为主神,并遵关帝谕示称“修善堂”。1926年开始重新修建,由关帝谕示称“赞天宫”。1988年再次重建,成为今日著名宗教胜地。

(7)为还愿而建庙。如彰化县溪州乡东洲村溪州育善寺的创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溪州旧眉村民刘再生、刘李初子夫妇时旅居日本,发下宏愿,如能在他乡顺利发展,必回故里建宫庙奉祀恩主。刘氏后果然事业顺利,为还愿,遂回台觅地。1967年购得现址,1968年峻工。1971年,因关帝圣迹频传,遂于1972年成立鸾堂,秉持关帝圣训,主祀关帝等三恩主。

八、统治者修建

此类关帝庙因为统治者创建,后来主要由官员倡修,官方色彩较浓,故也被称为“官庙”。有1座。

台南市永福路祀典武庙的创建,源于清康熙四年(1665),时郑经治台,建明朝宗庙于承天府署西南,再于宗庙东北建造关帝厅、佛祖厅,此为建造关帝庙之肇始。如今庙中崇奉的关帝,即当时镇殿关帝金身。初时建构简约,关帝厅坐北朝南,前立三川。康熙二十九年(1690)台厦巡道王效宗重修关帝厅,并供奉新雕关帝圣像。康熙三十五年(1696),巡道高拱乾扩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五十六年(1717),由台厦道陈瑸及里人分别倡修。雍正三年(1725),受清廷诰封为“祀典武庙”。乾隆年间五度重修,其中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蒋光枢重修规模最大。嘉庆十二年知县薛志亮捐俸倡修。至1983年,获台湾“内政部”公告为台湾地区第一级古迹,1986年由台湾“内政部”拨款维修,历经四年始告峻。

九、建庙渊源不可考

此类关帝庙因年代久远,其建庙因由已难以考证,既无文字传下,也无任何口传资料,故称不可考。这类关帝庙有4座。

如彰化县溪州乡旧眉村圣安宫的创建,具体渊源已不可考,据传历史悠久,但无论口传或文字资料皆阙失,仅知地方历来以“关帝爷庙”、“山西夫子庙”称之。日据时期,村民搭建竹棚为奉祀,于1992年全部完工。再如台南县关庙乡关庙山西宫的创建,具体渊源已不可考。仅知明郑时期当地就有关帝庙,后漳州籍移民举族迁至关帝庙附近,重新开辟一街,称“关帝庙街”。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硬将“帝”字去除,改称“关庙街”,故相沿成习至今。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府蒋允焄重建庙宇,大大扩大了规模,并命名“山西宫”。后宫庙遭兵燹,大部被毁。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二十八年(1848)再次重修,庙貎焕然一新。后多次再毁再修,最大规模的修建,是1974年至1982年,始成今日雄伟宫庙。

十、建庙原因不明

这类关帝庙有1座。

屏东市永福路圣帝庙的创建,其建庙原因已不可考。其过程,据载庙中砖契碑文记,可得知明崇祯十年(1637),由信众鸠金一百二十四锭,向武夷王购地建庙。所记是否如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这座崇奉关帝的草葺小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行重新扩建,道光二十年(1840)、1929年再次翻新。1956年遂完成今日巍峨规模。

结语

从以上统计归类,可得出以下结论:

台湾关帝庙的建造起源,最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从祖国大陆随身携带关帝金身或关帝庙香火到台湾。这里的“祖国大陆”主要指福建,说明家乡的关帝信仰在台湾先民心中的份量,及台湾的先民对拓垦台湾的困难和风险的心理准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用家乡的神来保佑拓垦,也彰显出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类是因有神验灵迹而奉谕建造关帝庙。说明在拓垦台湾的过程中,先民在遇到种种困难因无法解决时,只好求救于神灵。凡有灵迹,必顶礼膜拜;凡有谕示,必坚决照办,且万众一心。从先民对神灵的依赖,可看出当时拓垦的困难和艰辛。第三类是自行创建。自行创建的模式有多种,从其创建的过程,可得知台湾信众对关帝孝、悌、忠、义、礼、义、廉、耻的认可和崇敬,并可得知,无论在天灾人祸面前,或衣食温饱解决之后,台湾民众还需要一个能净化心灵的场所,每个居民点都要有至少一个信仰中心。台湾的民间信仰对台湾的社会风化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台湾的诸多民间信仰活动,已成为台湾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台湾关帝庙的建造、修建、扩建过程,是何等的艰辛和不易。一是天灾,如地震、水患、火灾、风灾、瘟疫等,往往让人束手无策,欲哭无泪。二是人祸,特别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鼓吹“诸神升天”,将台湾所有民间诸神的神像集中烧毁,强行拆庙,捣毁神龛,并限制人们的民间信仰活动,给台湾的关帝庙带来极大破坏。三是经济,台湾民众在拓垦早期,只能草葺茅屋;衣食温饱初步解决之后,即盖土确砖瓦小庙;经济发展后,即盖起雄伟壮阔的宫庙。台湾先民胼手胝足,荜路蓝缕,民风淳朴,乐于捐输,才有今日众多规模不一的宫庙。要了解台湾社会,必需了解台湾宗教;而台湾众多的寺庙,则是了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台湾关帝庙建造、发展的规律,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与神迹有关。某地是否会建造关帝庙,与关帝在此处的神迹传播有关。建了庙后,如能有大发展,也与屡屡出现神迹有关。民众的要求一但灵验,或一旦认为是关帝显灵,则往往奔走相告,香火日盛,民众也乐于捐输。二是与鸾堂有关。许多关帝庙最初是鸾堂,有一个从堂到宫,再到庙的过程。做为“灵通人”(即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鸾生、乩童[12],对建庙的影响与作用极为深远,有时是决定性的。三是与年代有关。台湾关帝庙的兴衰史,也折射出台湾社会的兴衰。频频建庙、扩庙之时,不仅与民众的高涨情绪有关,也是在当地经济好转之时。不然,徒有建庙热情,也只能空想,心有余而力不足。宫庙越建越堂皇、越建越壮观,是有经济做为后盾的。

探究台湾关帝庙的源流,不仅有利于廓清闽台关帝信仰的关系,也可进一步认识台湾关帝信仰发展的原因,从而全面把握台湾关帝信仰乃至整个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这对于认识台湾社会无疑是有益的。

注释:

[1][5][8]全国寺庙整编委员会编辑:《全国佛刹道观总览关圣帝君专辑(二)》,台北:桦林出版社,1997年,第318-320,210-211,264-265页。

[2][3][4][6][7][10][11]全国寺庙整编委员会编辑:《全国佛刹道观总览关圣帝君专辑(一)》,台北:桦林出版社,1997年,第136-137,84-85,110-111,100-101,120,313,317-318页。

[9]全国寺庙整编委员会编辑:《全国佛刹道观总览关圣帝君专辑(三)》,台北:桦林出版社,1997年,第116-117页。

[责任编辑:余 言]

B989.2

A

1002-3321(2013)04-0005-06

2013-04-15

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宗教文化与闽台社会关系研究》(11JJD810004)

何绵山,男,河南固始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关帝宫庙关帝庙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创意设计源(2021年5期)2021-12-06 00:59:42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环球时报(2021-04-23)2021-04-23 05:17:42
福建东山关帝庙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文史杂志(2020年3期)2020-07-07 09:32:27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关帝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1期)2016-03-18 03:57:35
宋代以来福建莆田妈祖宫庙的时空分布研究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大众考古(2015年3期)2015-06-26 0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