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玛丽娅 李纶 李雪莲
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造就什么样的文化。哈萨克族的传统摇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在民族文化史上可谓不可或缺。摇床的样式、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哈萨克族摇床及摇床宴艺术与其他各个民族丰富的节日艺术一样,都是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精神,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
神秘而美丽的新疆地大物博,这里孕育着47个民族,其中聪明勇敢的哈萨克人不仅善骑术,而且还擅长手工工艺。传统哈萨克族一般自己动手制作家中需要的用具,摇床便是其一。据了解,大部分哈萨克族人都会在摇床的陪伴下度过婴儿时期,摇床也被称作哈萨克婴儿的第二母亲。传统哈萨克族摇床在床帮和床腿都雕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花纹,每种花纹都漆成红、绿、黄、白、蓝等各种颜色。每侧的床腿之间和床帮之间都连成弧形,可以左右摇动。摇床上悬挂着叮当作响的玩具供婴儿玩耍,别有一番情趣。摇床除实用外,造型别致、色彩艳丽,因此在新疆的旅游胜地也常见仿制的工艺摇床,供游人选购,小巧精致,颇受欢迎。摇床在哈萨克族家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孩子入睡摇床的那一天也是非常值得庆祝的,哈萨克族称其为“别斯克托依”即摇床宴。
哈萨克族摇床的木制工艺十分讲究,全部为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而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极为精巧和富有装饰性。摇床一般长100厘米、宽50厘米,高60厘米。床头床尾都有工艺精美的床柱,摇床下部前后两侧均有一条横向两端可以摇动的弧形摇腿,宽度和摇床宽度差不多。摇床上有一根连接前后端的摇床杆,父母摇动摇床杆来哄睡婴儿,同时也便于手提及搬运。摇床床头一般会挂一撮“乌库”即猫头鹰毛,哈萨克族认为猫头鹰的毛可以驱除霉气带来好运,因此也希望这能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为了便于婴儿的大小便,摇床的中心有个直径大约15厘米的洞,洞下方放着一个盛装大小便的容器,即“加克”。“加克”内放置一层炭灰。当婴儿躺在摇床中,将一个形似烟斗的导尿管放在婴儿双腿中,另一头抵在洞口下方,当婴儿小便时便会顺着导尿管流入洞下的“加克”里。女婴的导尿器较男婴的相比较为宽扁,这种导尿管多用羊的小腿骨或木头制作而成。
精美的摇床也要有合理的舒适性,母亲会为婴儿缝制摇床上所用的褥子、枕头、被子等,多选用羊毛这种易得且保暖的材质来制作。因为摇床的构造特别,所铺的褥子中间也有个与摇床内相对应的洞,褥子上洞的四周皆放有四块手掌大小的棉布即“奥达”,用以防止洞口对婴儿肌肤造成的不适。小孩放入摇床里时会在胳膊与身体接触部分及双腿内侧、双脚接触部分皆夹一层棉布,以防止胳膊与身体间因长时间接触引起的皮肤粘连、引起痱子等。之后会给婴儿穿一层较薄的衣服,接着用舒适且厚薄适中的布将婴儿的身体包裹住,头部也用头巾包裹。随着季节的不同会给婴儿盖一层厚薄适中的棉被或毛毯。
摇床上有两条用于固定婴儿的绑带,绑带一头固定于摇床的一侧,将绑带绕过婴儿身体将其安置好后将绑带拴在另一侧床沿的挂钩上。第一条绑带位于摇床中上部,刚好可以绕过婴儿腹部,第二道绑带用于固定婴儿腿部。这样就可以将婴儿牢固并安全的安置在摇床里了,父母这时也可以放松的休息而不用担心婴儿会掉出摇床。
传统的哈萨克族摇床一般会罩着一层金丝绒布罩用以遮光、保暖,一般头部位置多选用通风较薄的布料,夏天会在摇床外罩一层薄沙用来预防蚊虫叮咬,使婴儿躺在摇床里能够安然入睡。
哈萨克族摇床是民族智慧结晶的体现,婴儿躺在这样的摇床里从小就能够摆正手脚及身体,避免长大后腿型及身型的走失,使孩子身体健康挺拔,腿脚笔直。婴儿在摇床里可以自然地大小便,父母也无需担心会弄脏身体或衣服,并且也解决了换尿布的繁琐。婴儿的被褥每天都要晒过太阳后才重新铺在摇床里,既卫生又方便。婴儿在这样的摇床内定会睡得无比酣畅。
汉族在孩子满月时会为孩子举办满月酒,届时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同时为孩子送上祝福。哈萨克族在孩子出生后也会举办特殊的仪式为其祈福,称作“别斯克托依”,即摇床宴。
一般在婴儿出生后3至10天父母为孩子举办摇床宴,届时父母会宴请左邻右舍及亲朋好友们来到家里,主人将摇床拿出,由一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受人爱戴的老妇人为婴儿洗漱,此时还会为婴儿诵出祝福,希望婴儿能够健康成长,长大后孝顺长辈、有所成就。老妇人将婴儿洗漱穿戴好后把被褥放置摇床内铺好,接着会一边对宾客大声说:“托依登齐特吗?”一边将主人准备的核桃、奶疙瘩、糖从摇床的洞中洒下,这时宾客们会纷纷回答“齐特”,然后接住这些寓意吉祥和幸福的食物。之后老人便会将婴儿放入摇床里包裹好。主人家也会为感谢老妇人的祝福而赠送给这位老人一些礼品表达敬意。
摇床内在大伙的祝福声和摇床的摆动中的婴儿逐渐入睡,这时主人会为所有宾客奉上哈萨克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手抓羊肉及奶疙瘩、奶茶、包萨克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如今宴请的餐食也更加丰富起来。
哈萨克族传统摇床解放了父母的很多时间,特别是对于牧区的牧民而言,每天忙于照料牲畜、庄稼的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摇床能够使孩子早早地入睡同时减少哭闹。在给孩子喂奶时,母亲也只需微微侧身便可让摇床里的孩子饱尝母乳。在牧民转场搬家时,马背上的母亲会将婴儿随同摇床一起放在腿上,在马背的颠簸中驶入新家。
哈萨克族传统摇床在为婴儿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节约,避免了现代生活尿不湿等婴儿用品造成的污染,同时提高了婴幼儿生长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婴儿因随意翻滚、乱动而造成的伤害。在摇床的呵护下,母亲轻轻晃动着摇床,一片祥和中,孩子健康幸福地长大。而哈萨克族摇床宴作为一项民族民俗文化瑰宝,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新疆美景数不胜数,而由此带动起来的旅游市场也日渐蓬勃。来到乌鲁木齐大巴扎,商贸区里可以随处见到哈萨克族传统工艺作品。木制的摇床以其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木工、细致的手工艺而博得旅游观光者的眼球,使他们的目光流连在毡房、冬不拉、刺绣等哈萨克族工艺品之中。目前哈萨克族摇床工艺品还只局限于新疆地区,更少为外地朋友所了解,它不仅展现出深刻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哈萨克族工艺进展的一部活化石,这一汇聚着智慧与温情的民族果实应当为更广大的群众所了解。
[1]覃伟伟.新疆维吾尔族摇床工艺研究[J].大众文艺,2011(18).
[2]阿利·阿布塔里普,汪玺.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J].草原与草坪,2012(06).
[3]熊坤新,上官文慧.哈萨克族论理思想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4]马清虎,马宗保.哈萨克族生态文化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5]丁昌明.哈萨克族服饰[J].丝绸之路,2004(6).
[6]西北民族民俗剪影——今日阿克塞哈萨克族服饰[J].西北民族研究,1994(2).
[7]耿世民.哈萨克文化述略[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
[8]续西发.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J].新疆地方志,2005(3).
[9]阿依努尔·木拉提.论哈萨克族物化、活动化的非语言符号[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
[10]楼望皓.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