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施展/文
发展农村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之一。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的投入对于农民的增收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不会使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要想使农村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才是根本之策。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使农村经济真正活起来。
但是现阶段的农村金融还是难以摆脱“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农户与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或具有相当实力的保证人给予担保,“贷款难”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而另一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信贷人员又有惧贷的心理,使信贷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就浮现出“难贷款”的问题。
(一)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来看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从农村净流出资金量是将近600亿,2002年银行贷款,所有与农业贷款相关的加起来只占总数的17%,然而乡镇企业农业产值加起来30%以上。当农村资金外流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邮政储蓄。邮政储蓄承担农村的一个抽钱机。2005年截止到六月末,邮政储蓄大概是1.2万亿,整个储蓄市场占有近10%,其中约65%来自于县以及县以下的地区(百度,2005)。但是邮政储蓄吸收存款以后,全部直接流出农村转存人民银行。这说明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并不是农村资金缺乏,而是由于大量资金外流造成的。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放贷权集中在县及县以上机构,且放贷对象主要集中在优质公司客户。乡镇级银行分理处基本上没有放贷权,可恰恰正是他们最了解农村的现状。这也使得农村网点信贷力量薄弱使信贷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信贷工作责、权、利不对等影响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对于信贷员,没有按期收回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而其激励上基本是罚多奖少,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蒋加平,2007),因此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只选择抵押物好的、易变现的给予发放贷款,对没有好的抵押物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惧贷问题。
(二)从农户和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首先,农户及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誉度低是造成“贷款难”的重要原因。农业贷款风险较大,农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农业贷款风险大,容易出现贷款资金沉淀。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用记录,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且资金的需求额度小、次数多,增加了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
其次,担保难是造成贷款难问题的直接原因。农户和中小企业一般都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而中小企业因用地指标紧张,要新建厂房难度很大,大部分老厂房又权证不齐。因此,用款企业很难提供足额、完备的抵押手续。
第三,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 要将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环节多, 时间长,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特点。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即使有合适的抵押物,在贷款时也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公证、登记等, 每一道关都要收费, 而且收费标准过高, 中小企业很难承受。
(三)从社会的信用环境来看
农村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风险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主信用观念不强,赖债、逃废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但司法部门对维护金融资产的安全,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力度仍显不足,存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难的问题。从中小企业的角度讲,一般企业还没有实行保险,一旦发生灾害,还款来源就难以保障。从农户的角度来讲,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往往因一场水灾或冰雹、干旱等,使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使还贷的第一来源受到影响,也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
(四)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来看
依法维护金融债权难。信用社在依法收贷清收时,往往会遇到法律方面的困扰: 一是诉讼后审判时间长; 二是依法收贷执行难;三是企业改制清算按照相关规定,偿付顺序是改制费用、工人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相关税费、所有债权人债务( 按比例偿还)。由于改制企业早已资不抵债, 按顺序偿付到信用社时,清偿资金已所剩无几,根本不能弥补贷款损失。正因如此,对一些进入困境的企业,虽然信用社“拉一把”便能“起死回生”,但信用社又岂敢再注入资金援助,一旦新增贷款再出现风险,企业再一次破产,信用社债权更加难以维护。
(一)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受资金的困扰,许多中小企业开工不足,厂房、设备闲置。农村资金流入了大城市,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二)恶化了信用环境,不利于金融安全区建设。有的农户、中小企业不能按时还款,使银行贷款质量低劣,农户、中小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银行无法满足,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借助于民间融资,既加大了农户、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又扰乱了地区金融秩序,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县域难以落实,中央银行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要靠银行去贯彻实施。银行则偏重于自身资金安全、经营效益,在贷款投向上也就有倾向性的选择,对农户、中小企业惜贷、怕贷,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防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针对上文所说的农村资金流出严重这一情况,首先,我们应该对邮政储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尽量减少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外流。中央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村邮政储蓄作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优先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此外,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导作用,规范信用社的存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政策,比如说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采用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
(二)退出联保等贷款形式
积极推行农户之间、中小企业之间联保等贷款形式,以此来解决抵押难的问题。农户和农户之间、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按照“自愿组合、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原则组成联保小组,小组成员既是借款人又是联保人,各成员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这样可有效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也有利于信用观念的树立和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的贷款品种,以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三)改革信贷人员奖惩制度
现今的信用社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每年的到期贷款收回率要求达到100%,这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必须要消除信贷人员对于贷款给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顾虑,要解决信贷人员惧贷的问题,必须从解决“要求信贷人员贷款100%收回,实现“零”风险”这一核心问题上下功夫。作为一项考核员工工作的制度,我们要将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改变考核的内容,把考核结果与信贷人员每年下达贷款覆盖面、农户贷款数、中小企业贷款数和贷款增加额等考核指标进行挂钩。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贷人员惧贷的问题,有利于信贷人员积极性的调动。``
(四)推行银行内部农村信贷专员
为进一步推动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数量,类似于农村信用社的以服务于农村为主的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专员。信贷专员专门负责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核和贷款。并且因为他们贷款对象的特殊性,银行需要设立一套专门的信贷激励制度以确保他们有一定的放贷自主性。
(五)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协会信用评级有效开展。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农村的诚信建设纳入考核内容,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其次,发挥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协调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确保信用评级工作正常运转。同时结合征信系统建设,将评级信息加工整理,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打好基础。
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意义重大。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揭示,同时,还可以通过信用评级获取企业征信数据,提供征信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不仅成为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优质客户的重要信息来源,也逐渐成为行业信用状况和区域信用状况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小企业实有资产负债率、经营效率、信用度、综合贡献度的测评和咨询公司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从而把中小企业的信用分为不同等级,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不同等级的中小企业实行不同的贷款政策。
信用等级评价系统的建立不仅仅是解决了中小业企业贷款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产品风险体系,使风险管理和市场开拓保持同步,这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甚至其他银行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对股东负责,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承担支农等政策性的任务。所以在承担支农和扶持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任务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给予税收、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增强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