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远 陈玺卿 周艳 闫乃军 范平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60例疗效观察
熊志远 陈玺卿 周艳 闫乃军 范平
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效果差,而脾切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被削弱,容易发生致命性感染[1],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已被公认为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方法[2-3]。为进一步探讨PSE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我科2008-01—2009-12行PSE治疗的6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报道并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0~64岁,平均(45.8±9.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牙龈出血等。血WBC(2.1~3.5)×109/L、PLT(38.5~46.0)×109/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8例,B级43例,C级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42例,反复出血26例;腹水13例,其中顽固性腹水6例。
1.2 方法 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上腹部B超及CT等检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保肝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泰尔茂RH或Cobra导管插至脾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脾动脉走向及分支情况,然后尽可能选择脾脏中下极的脾段动脉(必要时使用微导管),栓塞前经导管注入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再用海藻酸钠微球(直径500~700μm)与对比剂混合,透视下分次缓慢注入脾动脉分支,观察脾动脉流速减慢,至对比剂反流即停止,再次脾动脉造影显示栓塞情况,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4]。术后卧床24h,常规应用抗生素5~7d,对症处理,观察病情。
1.3 观察指标 检测PSE术前、术后第3、7天,1、6、12、24个月血WBC、PLT变化,术后第15天,1、2、3、6、12、24个月行腹部彩超观察脾脏大小及门静脉(portal vein,PV)内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静脉(splenic vein,SV)和PV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1 PSE术前、术后血常规变化 血WBC、PLT计数在PSE后1~3d逐渐升高,术后7d达高峰,超过正常值,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见表1。
表1 PSE术前、术后血常规变化(×109/L)
2.2 脾脏大小及PV宽度变化 脾脏在术后2个月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明显缩小,PV宽度在术后1个月内逐渐缩小,12个月后仍继续缩小,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2。
2.3 PSE对SV、PV血流影响 SV、PV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在PSE术后3~6个月内明显减少,术后24个月内趋于稳定,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55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最高体温38.4~39.8℃,平均腹痛时间(10.3±5.6)d,平均发热时间(8.4±6.7)d,予吲哚美辛栓止痛及对症处理后均缓解。7例患者出现胸、腹水,3例患者出现左侧肺炎,给予加强保肝、利尿、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均完全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功能恶化、上消化道出血、脾周围脓肿、脾破裂及PV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2年,20%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再出血(12例均为既往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表2 PSE术前、术后脾脏大小及PV宽度变化(cm)
乙肝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并发症,患者脾动脉和SV血流量可达正常人的3~4倍,PV血流量达正常人的2倍,SV血流量约占PV血流量的80%以上[5]。脾功能亢进可致血细胞破坏增加,外周血中WBC、PLT减少,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感染,并易诱发出血[6]。
表3 PSE对SV、PV血流的影响
PSE治疗不断得到改进和更新,并在临床上逐步取代脾脏切除术。笔者采用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过程中观察到,PSE能使脾脏体积及PV宽度明显缩小,血WBC、PLT快速恢复正常,有效抑制了脾功能亢进;SV和PV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减少,有效地降低了PV压力,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低[7],且远期效果稳定;保留了部分脾组织,使免疫功能得以保存;随着脾外周栓塞部位的坏死、极化,有效限制了脾肿大,术后并发症也显著降低[8]。
正确选择脾栓塞的范围是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成功的关键,栓塞范围过大,并发症多;范围过小,治疗效果又不理想。有关专家认为,栓塞面积应控制在50%~70%;为减少脾栓塞后并发症的发生,应尽量选择Child-Pugh A和B级患者,如为C级患者,则积极予以保肝治疗,达到B级时再行手术,或多次进行脾动脉分支栓塞,使栓塞面积累积达到50%~70%,以求安全有效。本文中7例患者出现胸、腹水,均为Child-Pugh C级。研究显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不低于40%~80%[9],本研究中经2年随访,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仅为20%,且均为术前曾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血原因考虑与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重有关。
综上所述,PSE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患者远期疗效显著。因此,PSE以其创伤少、效果稳定、安全性高、可反复栓塞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陈星荣,林贵,夏宝枢,等.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89:52-56.
[2] Murata K,Shiraki K,Takase K,et al.Long term follow-up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fter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J]. 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6,43(11):1212-1217.
[3] 单鸿,罗鹏飞,李彦亮,等.临床介入诊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213-218.
[4] 党业天,布桂林.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25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0,2(5):138.
[5] 张新元,张振福,宁更献,等.PSE和EVS联合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4(12):29-30.
[6] 崔俊,韩铭钧.脾部分性栓塞的质量控制及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7):839-840.
[7] Tajiri T,Ondu M,Yoshida H,et al.Long-term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oical effect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hepatic cirrhosi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2,49(17):1445.
[8] Wang H Y,Shih S C,Lin S C,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12-month hematological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8,55(86-87):1838-1842.
[9] 杨大国,李绍白,过晋源.哌唑嗪预防和治疗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1,11(1):7-9.
2012-09-25)
(本文编辑:胥昀)
315000 宁波,解放军第113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