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显友 周燕 王莲娥 费玉娥
不同程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BDNF水平变化
查显友 周燕 王莲娥 费玉娥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血管和细胞外的β-淀粉样沉积(淀粉斑)、神经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大量减少等。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AD患病率为0.33%~5.82%,75岁以上为3.94%[1]。AD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和卒中而位居第4位的致死原因。故有效识别、早期干预A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AD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2]。为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程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探讨其与AD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10—2011-09在我院住院的AD患者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57~86(76.52±7.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AD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制定的AD诊断标准。其中纳入标准为:(1)根据神经心理量表检测证实有痴呆,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7(文盲)、20(小学)、24(中学及以上)测评确定;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评分<4分,不以抑郁为起病形式;(2)至少有两项认知功能的受损:记忆力、计算力或定向力等;(3)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4)无意识障碍;(5)发病年龄在50~90岁;(6)进行性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用系统性疾病或其它脑部疾病来解释;(7)病程半年以上。排除标准为:(1)突然卒中样起病;(2)早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特征,如偏瘫、感觉丧生、视野缺损、共济失调;(3)早期或起病时出现癫痫发作或步态障碍;(4)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分值将AD患者分为轻度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7~84(75.82±7.45)岁;中度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60~86(76.55±7.78)岁;重度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62~86(76.14±7.82)岁。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人群中记忆及认知正常人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0~88(78.10±7.83)岁;MMSE评分≥28分;无精神障碍、无神经系统疾病,无内分泌疾病及痴呆家族史。AD组不同程度患者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MMSE,痴呆筛查工具,筛选对照组。(2)HIS,评定痴呆类型,4分以下多为AD。(3)CDR评定痴呆程度。均由2位高级职称医生作出所有评定。
1.2.2 BDNF测定 血样本采集均经当事人或家属知情同意。6:30~7:30抽取空腹静脉血4ml,室温静置凝集1h,以2 5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分装于EP管中,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仪器为美国Bio-RAD公司生产的MODEL680酶标仪和MODEL1575洗板机,试剂盒由美国Promega公司生产,检测灵敏度最小值为15.6pg/ml,分析内和分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和3.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
2.1 AD组不同程度患者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AD组不同程度患者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ng/ml)
由表1可见,轻、中、重度痴呆患者及对照组间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P<0.01)。轻度痴呆患者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及重度痴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2.2 血清BDNF水平与患者年龄、患病程度、病程及MMSE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2。
表2 血清BDNF水平与患者年龄、患病程度、病程及MMSE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见,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患病程度、病程呈负相关(均P<0.0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1)。
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对神经元的发育、再生、存在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可调节海马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改善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3],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忆功能减退是老年痴呆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表明AD患者记忆的丧失与基底前脑部胆碱能神经元的细胞死亡有关。由于AD患者海马区BDNF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导致基底前脑部胆碱能系统的进行性萎缩,所以增加脑内BDNF的含量,通过与TrkB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外信号激酶信号通路[4]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5-6],从而提高这些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并改善其空间记忆能力。动物研究[3]证实脑组织与血清中BDNF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BDNF能够反映脑部BDNF水平的变化。
本研究显示,轻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中、重度AD患者,而中、重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下降,且AD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这可能在AD早期阶段,BDNF代偿性增加,以此来挽救受损的神经元或引起相关神经网络的重构,并最终实现神经可塑性。随着疾病逐渐进展,在中晚期AD阶段,血清BDNF水平的逐渐下降可能源于多聚焦β淀粉样蛋白的聚积[7],提示AD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密切相关,进一步说明随着AD患者血清BDNF水平逐步降低,脑保护机制也逐渐减弱。由于BDNF对成年期大脑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及神经细胞损伤修复的重要作用,低BDNF浓度显然不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维持,因此,这可能是AD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病理原因之一,可作为临床中AD早期发生及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
[1] 解恒革.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全科医学,2001,12(4): 933-934.
[2] Peng S Y,Wuu J,Mufson E J,et al.Precursor form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matur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re decreased in the pre-clinical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J].J Neurochem,2005,93:1412.
[3] Karege F,Schwald M,Cisse M.Postnatal developmental profi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rat brain and platelets[J]. Neurosci Lett,2002,328(3):261-264.
[4] Szatmari E,Kalita K B,Kharebava G,et al.Role of kinase suppressor of Ras-1 in neuronal survival signaling by ext me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J].Neurosci,2007,27(42):11389-11400.
[5] R ssler O G,Giehl K M,Thiel G.Neuroprotection of immortalized hippocampal neurones by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Raf-1 protein kinase:role of extracellular sign 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J].Neurechem,2004, 88(5):1240-1252.
[6] Baharia M,Renata B,Isabelle B,et al.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timulated phosphatidylin0sitol 3-kinase and Akt activities exert opposing effects on the ERK pathway[J]. Biological Chem,2001,276(48):45307-45319.
[7] Laske C,St ransky E,Leyhe T,et al.Stage-dependent BDNF serum concentra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J].J NeuralTransm, 2006,113(9):1217-1224.
2012-06-29)
(本文编辑:马雯娜)
314500 嘉兴市康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