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泉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介绍了其对创新教育这一新课程改革概念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认为观念变革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以及科学富有管理机制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障。
【关键词】改念变革 队伍建设 课堂教学 管理机制
一 观念变革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变革观念,观念不更新,创新教育即是一句空话。本文着重从三个关系来解答创新教育的前提——观念变革的问题。
第一,认清教育和人才的关系。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发表讲话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而要想拥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子孙后代,离开教育显然是无稽之谈。
第二,认清人才和经济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而正因为知识和科学技术都在人才的掌握之中,所以使人才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正是人才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当我们认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三,认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关系。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首先要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靠人才开发,而人才开发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职能观,把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重要职能观,树立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过程;树立新的人才观,即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全才、人人有才的观点。
二 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关键。为了切实使每位教师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我们从“学习、敬业、品端、守约”四方面加强师德建设;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出发点,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从职业技能训练的“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训练用品、定训练成品)、“十能”(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朗读,投影片的制作,电教媒体的使用,微机的操作运用程度,独立备一节好课、设计富有创新意识的板书、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坚持不懈地继续教育来加强教师在岗能力的提高;由骨干带一般,新老教师搭配,加强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以“四定、四制”的体制改革中突出竞争中的压力,激发压力中的动力,让每位教师都具有危机感,进而增强其责任感。如此,在极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师队伍,也为开展创新这一高质量的教育抓住了关键。
三 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而适应创新教育的小学课堂教学则是夯实教育金字塔这一基础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1995年以来推出的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五”教学模式(即“五化”、“五导”、“五佳”)的基础上,自1999年初,立足于深化两个转变(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进行了课堂教学“三个超越”的尝试。
第一,超越教材。课程教材改革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之一,哪怕是对教材一点点微小的增删。例如,学完表内乘法后,教师将常规思路和非常规思路的问题同时出示给学生,如“种3行树,每行种4棵,共种9棵,怎么种?”一般的教材里只有每行4棵,3行多少棵的常规,而实际生活中的非常规现象时有发生,这类问题的增设既可以培养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又为创造良好的集体思维环境作了铺垫,使个体思维能力自由地在集体思维中发生撞击,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第二,超越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站在知识的高峰向学生招手,而是从峰底与学生手拉着手拾级而上。在学生的眼里,教师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朋友。对此,我们侧重了“三个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超越自我。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毅力是成功的另一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逐渐使其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方面我们从课堂评价入手,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毅力。
四 管理机制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障
开展创新教育离不开制度保障。为使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化、实效化,我们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实际出发逐步完善考核机制、岗位机制、奖惩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通过各种机制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由教师的优秀也带出了学生的优秀,所有学生向着创新教育的目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坚信,创新教育会给我们带来教育教学的无限生机,会使我们的学校成为教育创新中的一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