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平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抚故河是一条由天然河道和人工河道共同组成的河流,是鄱阳湖流域诸水中除江西五河以外最大的河流,由清丰山溪、棠墅港、抚河故道、丰南排渍道、抚支故道、莲塘排渍道等一系列河道组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边界条件变化较大,由于多年前制定、现今仍在执行的文件和条令不再适应当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如原先的规划能否重新安排、箭江分洪闸能否废弃、丰城的分洪区、南昌的蓄渍区能否撤销、赣抚航道能否废除、岗前渡槽是否需要改建等等一系列问题。抚故河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条跨地区(设区市)而至今尚未有流域规划的一条河流。在江西省近年来流域规划修编的工作中,抚故河流域规划有着特别的意义。
抚故河干流发源于江西省丰城市焦坑乡曲源,称为丰水,在孙渡从左岸纳樟树市的芗水后,进入人工河道清丰河,清丰河在中洲自左岸有一条出口处有闸的人工河道小港河与赣江干流相通,在石滩镇地埂、筱塘镇中洲、白土镇倪家和三江镇,从右岸分别汇入支流富水、槎水、白土水和槠山水之后,在南昌县岗前注入天然河道棠墅港,同时,临川境内总干边山来水、箭港至岗前总干河道来水经岗前坝与坝下游北侧南昌县黄马边山来水(共约114 km2)一起汇入棠墅港。再于西洲注入抚河干流故道,在南邓从左岸纳入支流莲塘河(人工河道)后继续下行,在南昌县泾口乡白石港注入鄱阳湖。干流全长约171 km,集雨面积3893 km2。
1958年以前,抚河干流自临川向西北流,在李家渡以下,自左岸王家洲和箭江口向西各分出一支,至三江口镇纳槠山水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流,至舒家湾分为棠墅港和舒家湾河两支:其右支棠墅港北行复回注入抚河干流,在谢埠以下,分成西支(麻坵支)、中支(泾口支)和东支(三阳支),西、中两支在枫林圩复又汇合,分别在八字脑和三阳对岸注入鄱阳湖。入湖西支与赣江东河之间有20多条水道相通,西支又有通道与中支相连。东支是中支在泾口分出的一支。抚河入湖各条水道,组成一个复杂的水网。左支舒家湾河西行至关家附近纳发源于清江(现名樟树)丰城两县(现均为县级市)的芗、丰、富、槎、白土诸水(清丰山溪)后北行,改称抚支,又名抚河入江水道,在南昌将军渡以下,八一桥以上注入赣江。另外,诸河在拖船埠、小港口、大港口等处还存在机会性流入赣江的通道[1-4]。故而清丰山溪属赣江水系。由于抚河与赣江河道在多处联通,故而当时在地理书上将抚河视为赣江的一条支流。鄱阳湖水系由鄱(饶河)、信、赣、修四水组成。
1958年,江西兴建了赣抚平原综合开发工程,其工程目标:减免抚河及清丰山溪的洪灾;防止赣江及鄱阳湖洪水的威胁;减少平原区内的渍涝;消除平原区的旱象;改善航运;为南昌市卫生及扩充城市供水;开发水力发电等多项兴利除害。为此,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河道整治工程:
(1)在南昌、进贤交界的土坊,筑坝堵塞抚河干流,将其改向东北行,在茌港改道进入青岚湖(鄱阳湖的一个湖汊)。
(2)西洲以下改称抚河故道,堵塞原来入湖的西、南(麻坵、三阳)两支,只留中支(泾口支),在八字脑以下入湖。堵塞舒家湾河与天王渡河,棠墅港仍下注抚河干流故道。在关家堵塞抚支,在黄马以下,两岸筑堤,建成清丰河(人工河道,1980年完成),直下岗前,穿过总干渡槽下,汇入棠墅港—抚河故道入湖。
(3)在丰城、小港联圩内开挖东行的排渍道,至山前铁路桥附近注入抚支故道,改向北行,至雄溪分为两支:一支经过将军渡,在南昌市新洲闸泄入赣江;另一支通过新开挖的莲塘排渍道东行,在南邓注入抚河故道。1990年南昌市南隔堤建成后,北行通道被堵塞,南隔堤以南的涝水,也是通过一段逆坡河道雄溪河流入莲塘排渍道,最后注入鄱阳湖,这段河道现称莲塘河。
从此,由芗、丰、富、槎、白土、槠山诸水和清丰河(人工河道)、箭支、棠墅港、抚河故道以及莲塘河等组成的水系,现称为抚故河。抚河不再是赣江的支流,抚故河流域也不再列入赣江流域,抚河与抚故河成为直接流入鄱阳湖的河流。
后来,又经过一系列人类活动(规模远不及赣抚平原工程),主要包括:1960年用人工开挖莲塘河下游(原名莲塘排渍道)的排水河道;1970年在丰城清丰山溪下游天然的网状河、湖行洪道两侧填筑两条较为顺直的土堤,形成清丰河,建成多座穿河的倒虹吸等,形成了现有状况。
位于赣江右岸和抚河左岸之间的抚故河流域,深受赣江、抚河与鄱阳湖的影响,其治理规划也与赣江、抚河、鄱阳湖治理规划密切相关。由于江西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赣抚平原工程 (总灌溉面积约8万hm2)的主要灌区就在抚故河流域。工程建成后,抚故河流域的灌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防洪、排涝仍是该流域存在的主要水利问题[5-6]。
抚故河流域现有万亩以上圩堤24座,堤线总长733.14 km,保护耕地 9.818 万 hm2,保护人口 149.47 万人。其中5万亩以上圩堤8座,堤线长408.44 km,保护耕地 7.034 万 hm2,保护人口 112.54 万人;1~5 万亩圩堤 16 座,堤线总长 324.70 km,保护耕地 2.784 万 hm2,保护人口 36.93 万人;0.1~1 万亩圩堤 20 座,堤线总长77.69 km,保护耕地 0.371 万 hm2,保护人口 6.14 万人。流域防洪保护的主要对象有干支流上的樟树市、丰城市和南昌县等3座县级城市;有京九、沪昆等重要的铁路、G320等重要公路干线,大量的工矿企业;有保护农田面积10万亩以上的红旗联圩、长乐联圩、城西联圩和丰城大联圩,保护农田面积5~10万亩的中洲联圩、棠左联圩和小港联圩,保护农田面积1~5万亩的合山联圩、抚支联圩和三江联圩等5座圩堤。
抚故河流域不同组成部分(抚河故道、棠墅港、清丰河与莲塘河),分别受到赣江、抚河、清丰山溪和鄱阳湖等洪水的威胁。目前赣东大堤根据《赣江流域规划》已按50年一遇标准建成,随着峡江水利枢纽的建成,与泉港分蓄洪区联合运用,其防洪能力可达100年一遇。因此,抚故河流域受赣江洪水的威胁,已降到最次要位置。
《抚河流域规划》对与抚故河有关的抚西大堤抗御抚河洪水的标准:焦石至王家州段为20年一遇,王家州至饶坊堤段为50年一遇。这一标准还是1990年确定的,其防洪保护对象的排序为:先铁路,再农田。首先保证梁家渡铁路桥下泄流量不超过8500 m3/s,(李家渡站1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9290 m3/s,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1000 m3/s)确保大桥的安全,超过部分由箭江分洪闸向左岸分泄,通过岗前坝进入棠墅港,由抚河故道泄往鄱阳湖。不足部分靠临时扒口分洪来解决。箭江分洪的关键在于岗前坝的过水能力,当年按1200 m3/s设计,实际最大能泄600 m3/s(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抚河的这一防洪安排,令抚故河防洪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除顺直河道、加高加固两岸圩堤外,为确保浙赣线小港铁路桥的安全,小港河以上必须有建闸或分洪措施;为确保赣抚平原总干渠岗前渡槽的安全,该处最大过流量不得超过1500~1700 m3/s(此时河水位已超过槽底,槽内必须蓄水,方可保证侧向稳定),扣除箭江分洪的600 m3/s,清丰山河最大只能泄900~1100 m3/s,(清丰山河岗前站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220 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520 m3/s)超过部分只能靠在各山溪进入清丰山河处兴建80 km2的分蓄洪区来解决。总干岗前渡槽成为抚故河防洪的关键问题之一。
另外,莲塘河作为一条通湖的河流,已不仅是“排渍道”。其防洪问题既有上游来水影响,又受鄱阳湖洪水顶托,不是仅靠限制上游来水便能解决的。
抚故河流域范围内共涉及大小圩区44座,总集雨面积 1762.75 km2。 其中,10 万亩以上 4 座,5~10 万亩 4座,1~5万亩16座,1万亩以下20座。据2007年统计资料,规划范围内共有易涝面积8.67万hm2,其中,保护耕地面积5万亩以上圩区易涝面积6.13万hm2,占全部易涝面积的70.7%;保护耕地面积1~5万亩圩区易涝面积 2.227 万 hm2,占全部易涝面积的 25.69%;万亩以下圩区占3.61%。至2007年底,流域内已建电排站142 座,总装机 60044 kW,总排涝流量为 624.6 m3/s,其中南昌县 96座,总装机 46275 kW,总排涝流量为485.9 m3/s;丰城市 36 座,总装机 12995 kW,总排涝流量为131 m3/s;樟树市10座,总装机774 kW,总排涝流量为 7.7 m3/s;导托沟渠 5 条,总导托面积 127.1 km2;圩区之间现建有小港、筱塘、北湖等8座倒虹管。
根据赣抚平原工程规划的安排,清丰平原清丰河左岸部分下游地区及象湖平原东山熊以南部分,排水面积800 km2,利用人工开挖的丰南排渍道入抚河入江水道(抚支故道),再由人工开挖的莲塘排渍道排水出抚河故道,由八字脑汇入鄱阳湖。
象湖区东山熊以北部分,受雨面积158 km2(包括南昌市区部分),则计划仍由南昌市德国窑附近的南昌闸(新建)排出赣江。为了尽量垦耕象湖洼地,又拟利用原有港道建立“蓄渍区”一处,蓄滞20.0 m高程以上地面的降水径流,并借以抬高排出水位,增加地面径流外泄机会及结合养殖。
清丰平原清丰河右岸和左岸其它部分地区的涝水,除了利用小港河机会性的排往赣江外,还可经清丰河、棠墅港、抚河故道泄入鄱阳湖。
抚河故道下游两岸地区,涝水通过抚河故道或直接排入鄱阳湖。
当时赣抚平原总体规划中没有考虑丰城大量来水进入象湖平原,同时当年资金有限,在南昌县境内的原抚支河上灌溉渠都是用堵河建坝的形式穿过,计有螺丝渡、北岸垅、荆林、胡家渡、赋策、南头等6处堵坝。抚支故道泄流能力大大降低。
以后的逐年实施中,情况不断变化。时至今日,清丰平原清丰河左岸丰城大联圩和右岸北湖、鸦丰、石滩、筱塘、段潭和三江等地区约有378 km2面积,通过7座倒虹管,将涝水排至左岸,进入抚支故道,再由莲塘排渍道入抚河故道,排往鄱阳湖。由于南昌市城南隔堤的兴建,象湖区东山熊以北(扣除南昌市区部分)范围的涝水,也要经过雄溪河(抚支故道下段逆坡河道)进入莲塘排渍道。莲塘河出口南邓的排水面积已达到904 km2,远远超过原先的安排。
这种情况曾造成丰城、南昌两县在1960年和1970年多次因排涝引起的水利纠纷,为此江西省政府和发改委(原计委)、水利厅多次开会、协调,但效果甚微。随着两县治理力度增加,工程措施兴建(如螺丝渡、北岸垅、荆林、胡家渡、赋策、南头等6处改建为涵闸-渡槽;兴建友谊河排水道;莲塘排渍道雄溪河取直、扩挖疏浚等),更由于思想认识提高,治涝纠纷不再出现。而有关文件(特别是江西省革委1978年15号文,明确规定:丰城县要规划80 km2以上的滞洪区保证铁路等的安全;自流泄往南昌的涝水,不得超过64 m3/s;南昌县要规划40 km2的滞渍区进行围洼滞渍)不合理的规定,影响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变化,应予废止。
解放初,抚故河流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在给防洪治涝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为水运交通却带来了一些便利。特别是公路运输不发达的地方。赣抚平原工程兴建时,改善航运是重要任务之一。为此,专门建设一条赣抚航道,全长35 km,自抚河的焦石到赣江的市汊,其中焦石至天王渡,借用赣抚平原总干,天王渡至市汊为填方渠道。通行百吨以下的木船。时至今日,抚故河流域公路铁路密布,加之近年来由于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赣江下游河道下切严重,枯水期水位低,市汊船闸已数年未能运行,赣抚航道已形同虚设。然而,航运功能成为赣抚平原岗前渡槽(已运行54年)重建的严重制约因素。
梁家渡大桥已经下移1.6 km,按10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的标准重建,1991年底建成。小港、山前、合圪等浙赣线大小桥梁,均已加高改建,铁路不再会影响抚河与抚故河的防洪建设。为保铁路而设的箭江分洪闸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抚西大堤全线(含焦石至王家州段)可以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两岸堤防达到同样防洪标准。为使清丰河两岸圩堤达到与棠墅港堤、清丰山左堤、丰城大联圩等相同的2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目前的障碍——岗前渡槽必须改建,如可以不考虑通航要求,最佳形式是倒虹吸。一旦岗前渡槽实现改建,丰城80 km2滞洪区也就没有设置的必要。
莲塘河不仅是一条排泄内涝的主要河道,同时也是一条受鄱阳湖洪水威胁的外洪河道。目前人们已开始认可,在2010年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项目中安排了一部分防洪建设投资,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力度。
治涝的重点在莲塘河。首先,根据丰城有378 km2面积的涝水排出现状,只准64 m3/s流量下泄的禁令,应予废止。抚支故道上螺丝渡、北岸垅、荆林、胡家渡、赋策、南头等处的过水箱涵及渡槽,应按现状核定泄水能力,对阻水严重者,进行必要的改建(当以倒虹吸为好)。废止南昌县要规划40 km2的滞渍区进行围洼滞渍的规定,根据现在的土地利用布局,核算电排容量和必要的蓄涝区规模。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防洪排涝的要求,考虑缩窄抚支故道(含雄溪河)两岸堤距,增加可用耕(土)地面积。
从天王渡至市汊船闸12 km为赣抚航道,其中人工开挖 5.5 km,利用天王渡老河道 6.5 km,于 1969 年挖通,河底高程19.00 m(吴淞高程),原为五级航道,通航100 t级船驳,现已降为六级航道,通航50 t级船驳。2008年以后,因三峡蓄水、赣江河道采砂等因素导致河道水位骤降,已不能正常通航。建议废除赣抚航道,扩大可用耕(土)地面积。在焦石兴建航运建筑物(船闸或坡道、升船机),开辟抚河直通鄱阳湖的航线。通过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蓄水抬高赣江尾闾的水位,恢复至六级航道。
[1]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志(1991~2000)[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8.
[2]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文件汇编[R].1981.11.
[3]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R].1988.11.
[4]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鄱阳湖控制工程研究[R].1986.6.
[5]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省防洪规划简要报告[R].2000.6.
[6]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2009年修订)[R].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