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琴
(山西省工业管理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高度融合的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但是目前有不少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是一种“机”和“电”的简单结合,没有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色。与此同时,由于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机和电都不太懂。山西省工业管理学校自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以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探索中获取的一些经验。
基础差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一类的基础学科,学生根本没有兴趣。那么中职生入学教育的关键就是如何让他们重拾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入学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一些用人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所了解并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跨度大、难度大,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不但要尽快建立许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新概念,还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这使得不少学生很不适应。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利用各种现代控制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的控制。
鉴于此,学校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按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设置课程。要根据培养职业能力确定课程标准,文化课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要广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如英语,多数中职学生学不好,也用不上,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占用一部分课时。
2)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质量。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可以在实验或实训时讲述,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实训,实习。
3)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既可以结合本专业深入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也可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学习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以拓展综合适应能力。
4)注重校本教材的建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地区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展教师赛讲、精品课教学、观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逐步适应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1]。
总之,学校在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框架和进行课程设置时,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以实用为主,突出实践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实物图片介绍研究对象的结构、原理、过程,如各种机床的工作原理、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等。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抽象、枯燥难以接受。这时,教学过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直观的实物来讲解课程内容。有了实物,原来在教材上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说明的结构、原理,结合实物可能只需简单讲解,学生就可明白。有条件的还可以把实物解剖开,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对于较大较贵重的电器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案,在大屏幕上作动态演示,从而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声像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如:可随时进行动手比赛,看谁和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也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进行课堂演示,激发荣誉感;还可以在实验实训时让动手能力强的去辅导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学习好的同学加深了理解,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个激励。此外,还可以选一些相对简单的课题,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先备课再在上面轮流讲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充分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得到了锻炼,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中职学生大多对理论的接受力差而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应抓住这个突破点,开动脑筋,尽可能为学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讲中练,练中讲,边讲边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3类:即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础课教师不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需要,往往出现讲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有讲;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往往只会讲不会干,或干不好;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则只会干不会讲。同时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因此要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学一些专业课知识,适当参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专业课对基础课的知识要求。2)专业课教师要到生产中锻炼,如利用假期、平时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和实际操作,切实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由学校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了解和熟悉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最新技术和设备。3)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深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基本扭转,学生在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3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3]。
[1] 师润平.影响新办机电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因素和改进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8(5):28-29,38.
[2] 冯宁,胡晓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59-60.
[3] 李占平.电子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2009(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