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笙与西洋手风琴艺术发展历史之思考

2013-04-16 10:0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手风琴西洋乐器

赵 艳

(新疆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一、中国笙艺术的发展历史

笙,属于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发展史中,笙是中华民族最早创制、最具特色、且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并一直为普通百姓所共享的乐器。中国笙对世界乐器宝库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自由簧的创造,它是人类史上第一个采用 “自由簧”发音原理的乐器,可以说是它推动了世界上大部分簧片乐器的发展。

关于笙的历史源流的说法,最可靠的源头应该是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所知道的。“年代最早的明器笙是于1972年在湖北长沙浏城一号墓出土的,”①仅存笙斗,系木雕抱形,上有十个插孔,分前后两排。“而出土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用笙是于1978年3月在湖北随县发掘的。”②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这批古乐器中,笙簧片较为完整者十个,系芦竹制作,呈长方形,四周为稍厚的竹框,中间三面切开,形成一个下端与框边相连的狭长舌簧,它与框的上端及两边有细如发丝的缝隙,可自由振动。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现代笙簧完全相同,说明约两千四百年前笙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历史上,一般竽乐器的型制为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三十六簧;笙乐器的型制为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春秋战国时期,笙和竽二者并存,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以及市民中广泛地流行,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它不仅在声乐伴奏中是主要的领奏乐器,而且已经有独奏与合奏的演奏形式。到了汉代,竽在乐队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从出土的汉代的百戏陶俑和画像中,均有竽的出现。隋唐时期,竽依旧存在,但在音乐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一般只在雅乐中使用,失去了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隋唐燕乐中,竽的地位已经开始下降了,笙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笙在隋九部乐与唐十部乐中均被采用。到了宋朝时期,在教坊十三部中,笙被作为主要的演奏乐器,而竽则消声匿迹了。发展到明清时期,笙已在民间广泛流行,有各种不同的形制:有大、小、方、圆等不同的类型。长期以来,笙主要是用于民间乐器合奏及戏曲伴奏,建国后才开始在独奏艺术上有所发展。

18世纪,中国笙从中国输出到欧洲,欧洲借鉴了 “自由簧”的发音原理,致使欧洲兴起了一批新型的簧乐器,例如,各种手风琴、口琴和 (簧)风琴等的出现,而 “欧洲在中国笙进入以前,簧乐器是不成族的。”③欧美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词典中“手风琴”词条中,对于这一事实的解释是:“中国笙……18世纪传入俄国,是引起欧洲发明使用自由簧片乐器,(包括手风琴、六角手风琴、[簧]风琴及口琴)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因而,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中国笙就不会有今天手风琴的出现,笙簧的发音原理促使了手风琴发明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当今,“德国和意大利的手风琴博物馆,也都陈列着中国的笙。”⑤

二、西洋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历史

手风琴属于“自由簧气鸣乐器”,是借鉴中国笙簧的发音原理而形成的。最早的手风琴是柏林人布什曼在1822年以‘韩多琳内琴' (Handaeoline)注册的专利。布什曼在1821年根据从中国笙引进的自由簧原理创制了口吹的 ‘奥拉琴'(Aura),之后又加上按钮和手压风箱。现今手风琴名‘Accordian'则是1829年维也纳人德米安(C.Demian)在‘奥拉琴'的基础上加进和弦键钮并注册专利。继而通过音乐家们不断的研究与开发,发展成为多种大小各异、音域不同的变体。我们从手风琴的右手键盘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键钮式手风琴和键盘式手风琴;从音级构成上,可分为半音阶手风琴和全音阶手风琴;根据其左手的功能,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系统:传统(Stradella一种标准模式的低音键钮排列)低音系统手风琴和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

20世纪初,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阵西洋音乐的热潮,作为西洋乐器的手风琴被以一种全新的乐器品种被输入到我国。最早进入我国的手风琴构造简陋,所以开初它被人们所轻视、不受重视,仅仅在中国民间作为生意人招揽顾客之用的工具,不能登大雅之堂。“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的脑海里对于手风琴还是有着这么一个不良印象。”⑥就如当时,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介绍手风琴时所说:“手风琴如同口琴一样,是一种不开化的、简单的、如同儿童玩具般的乐器。”⑦一般情况下,决定某种事物的地位的正是它本身的发展状况。

西洋手风琴在进入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初期—1949年的启蒙阶段,1949年——1976年的发展阶段,1976年—20世纪末期的繁荣阶段。从以上阶段可以分析出,手风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开始兴起、发展和繁荣起来。西洋手风琴在新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发展建国初期的十七年 (1949年——1966年),是手风琴在中国的普及阶段,也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手风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由手风琴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手风琴的体积轻巧、便于携带、音量相比较其它乐器较大,这些都适用于部队、学校和文工团团体。由此,中国掀起了一股手风琴热潮,随着这股汹涌的热潮,西洋手风琴通过军队和地方艺术团体与学校音乐教育机构这两种路径在中国传播开来。第二个时间段是1966年——1976年,中国手风琴艺术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音乐家通过尝试为时代歌曲伴奏、对样板戏改编移植这两种途径,创作新的手风琴作品。人们经常将手风琴用于为革命歌曲伴奏,其才得以在种种限制的夹缝中生存并得到了认可。手风琴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乐器自身的优越性躲过了厄运,幸运地没有像其它西洋乐器那样被全盘否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手风琴艺术在极具时代特色的前进道路上继续发展和成长。

1976年—20世纪末期,中国手风琴事业由此迎来了繁荣阶段。值得关注的是:1979年2月,全国艺术教育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生机。同时,在国家的号召和大力扶植下,专业团体、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手风琴专业相继恢复开设,各级各类的手风琴学会也纷纷成立。中国手风琴的专业理论和教学演奏水平以及乐器使用方面都提高了许多,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手风琴艺术家和中国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了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艺术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手风琴演奏已成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和部分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之一,国家颁布的本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手风琴专业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手风琴专业逐步发展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组织性的一门学科。目前,中国已有数已万计的手风琴专业的爱好者和工作者,在人数规模上已跃为世界手风琴大国。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手风琴学术活动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我国手风琴教育和手风琴艺术全方位的飞速发展。

三、中国笙与西洋手风琴的渊源关系

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最早是在中国的西北内陆。历史上的 “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是西汉 (公元前260年)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的,从长安 (今西安)出发西行,途经伊朗、伊拉克而进入地中海沿岸。先后经历了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公元5—7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海路则是以东南沿海为起点的始于汉代(公元前260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经过明代(1368-1644)“郑和七下西洋”的发展,在清朝 (1616-1911)末年,特别是鸦片战争(1840)后的近代,迅速繁荣起来的一条远洋海道。正是在这些交流的通道中,中国笙被传至欧洲并被欧洲文化系统所吸收,产生了新的乐器品种——手风琴;手风琴发展成熟后又传至中国,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审美取向,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国手风琴文化这一现象。由此可见,若没有中国笙的传出,必然不会出现手风琴这件乐器,那必将是乐器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透过这一输出——输入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手风琴在中国的出现,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若以更宽的视野纵观中西方音乐发展史,则可以辨别出这一现象只是普遍中的一个典型个案。文化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文化的双向交流既有利于他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也有利于文化本身,文化基因这辆列车如果长期只在自己身上繁衍,这辆车不仅开不快,久而久之会退化成为废品的。文化交流的结果使某些文化事象发生了变革,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事象。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生生不息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演化与发展。

注释:

①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考古学报,1972,(I):59.

②黄翔鹏.溯流探源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61.

③孟文涛.中国的笙与西洋的簧乐器[J].中国音乐,1983,(1).

④不列颠百科全书◦简编 [A].转引自孟文涛.中国的笙与西洋的簧乐器[C].中国音乐,1983,(1).

⑤王域平.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若干问题 [J].中国音乐,2002,(5).

⑥曼曼.关于手风琴音乐[J].音乐世界,1939,(2).

⑦丰子恺.音乐的常识[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73.

猜你喜欢
手风琴西洋乐器
学乐器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乐器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