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丽云
①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南通市 226001
如何在现代医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真正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要,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在为缓解患者心理与情绪困扰、加强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1]。
1.1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2]。医务社会工作是整个社会工作的一个支系,起源于英国的济贫法时代的医疗救助,当时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穷人[3]。紧接着在德国、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都有很好的发展。在中国香港,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939年,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台湾地区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在医院建立社会工作部门。在中国内地,虽然早在1921年浦爱德(Ida Pruitt)女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迅速推广扩大到大中城市主要医院中,但是真正发展还是在2000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才最先在大陆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2000-2006年是全国医务社会工作“浮出水面、快速发展”时期,京、津、沪等地许多大医院都设立了“社会工作部”,开展了各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4]。
1.2 医务社工的服务角色 在开展工作时,医务社工往往作为以下角色出现:患者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者;患者负面情绪的治疗者;基础医务常识的咨询者;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持者;患者相关权益的倡导者[5]。
1.3 医务社会工作职能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服务非医学技术,主要是将人文关怀、人本理念、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与价值目标融入临床医疗服务中,其职能包括医院医疗、公共领域和精神健康三个方面:
1.3.1 医院社会工作服务。(1)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通过共同确认一些与特定医疗状况有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来协助病人及其家庭适应现实。(2)危机干预。对危重病人及其家庭运用危机干预的方法提供援助,缓冲其经历危机。(3)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为即将死亡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缓和性与支持性照顾,提高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4)出院计划。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并为病人及其家属做情绪和教育性的辅导、协调各项服务。(5)外展服务。医院社会工作者到社区开展活动。(6)团队合作。在医院里组成一个包括很多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的医疗团队给病人提供服务。(7)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照顾。为残障人士等失去相当程度自我照顾能力的人提供照顾服务。
1.3.2 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1)研究疾病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并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预防教育工作。(2)对社会公民发展的关注,强调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引导公众治理社会环境,预防毒品和违禁药物的滥用。(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协助、支持、沟通、联络等角色。(4)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社会工作者承担寻找资源、申请资源、倡导服务等工作。
1.3.3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1)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在精神健康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常常是长期地、深入地运用不同的治疗技巧去处理病人的认知、情感、行为问题;能够针对轻型(如焦虑)和重型(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不同的心理治疗服务。(2)职业相关服务。一份工作不仅带来自立自尊,也带来日常生活的意义,职业康复是精神健康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能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发展和培养其特定就业领域相关的技能,协助病人确立职业目标;并将病人转接给职业培训机构以学习技能,最终促使其走上工作岗位。
2.1 作为“第三方”维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依据国际经验,医务社会工作可以作为“第三方”身份,来解决目前医疗机构与患者面临的困境。如丁安祥所言:“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只局限于医患双方或医院内部管理的层面上,而应当打开思路,在社会领域找出路,引进社会领域的工作机制,实现医院、患方、社会三方互动,构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开放式体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6]”医务社会工作者介于医生与患者之间,凭借其医院的临床实践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优势,通过开展调查、反馈、谈话,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医疗资讯,补充其欠缺的医学信息,并为医生提供治疗所需的患者资料。还可疏通医患双方的情绪,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强患者对理想化期待与非理想化现实差距的理解,能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弥补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医患之间沟通顺畅。
2.2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社会心理照顾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如对诊断治疗的担心、手术的恐惧、医患沟通障碍、就医不顺畅的烦恼、经济的压力、社会角色的担忧等等,这些不仅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和治疗的效果,还易引起医患矛盾。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支持,协助患者及其家属疏导疾病及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提供入院、转院和出院等的计划、协调、安排及其他具体服务,解决实际困难,扩展有利于病人及其家属应对疾病、失能、死亡等方面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2.3 协助医疗团队的顺畅运行 随着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医学专业分工日益细化,要让医护人员同时精通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知识是不现实的。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协助医疗团队运行顺畅,如协调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学习有效的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等,通过这种协助,使医疗团队整体有序地开展工作。医务社工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的协调者,同时也是医疗团队间冲突的协调者。医务社工协同配合医疗单位组织医务人员、患者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医患双方知晓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增强法律意识。
2.4 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在1987年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时精辟地指出:“由于社会服务部发挥了作用,病人一般的都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7]”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成长起来的社会学家吴桢,在回忆文章《我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里写道:“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的设置,就不能称为第一流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为患者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提倡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救困”的传统美德,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协调,体现其减少冲突矛盾的沟通功能和减轻社会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稳定功能,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8]。
医务社会工作是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医疗机构应充分认识其紧要性和必要性,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有益成果,结合我国社会制度和自身优势,促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 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35:9-11.
2 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24-225.
3 Feuerstein MT.Poverty and Health:Reaping a Richer Ha-ruest[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1997:220.
4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摘要)[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1 -3.
5 廖荣利.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1:20.
6 丁安祥.由医患矛盾想到医务社工[J].中国社会导刊,2007,14:48.
7 雷洁琼.雷洁琼文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633.
8 唐文.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J].医学与哲学,2005,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