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琰 安小红
为了解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损失造成的影响,笔者对某卷烟厂135名挡车工及操作工的电测听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1 对象 选择135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其中男84人,女51人。年龄21~51岁,平均31.7±7.55岁。接触噪声工龄1~30年,平均11.5±5.32年。工作时间8 h/d。均排除非职业性致聋因素的影响。
1.2 方法 作业工人脱离噪声环境16 h后,用AA222听力计和声阻抗仪,在隔声室[30dB(A)]中进行双耳纯音气导语频及高频听力测定。
1.3 诊断标准 听力损失参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 GBZ49 -2007[1,2]。
2.1 双耳听力情况 依据诊断标准[1]。确定听力损失27人(占总受检人数的20%):其中轻度损伤:17人,中度损伤5人,重度损伤5人。
2.2 接触作业噪声工龄与听力损失关系(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χ2=13.5,P <0.01。表明随接触作业工龄增加,听力损失发生率明显增加。
表1 各工龄段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率比较
职业噪声危害在全国乃致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每年,职业噪声引发职业性噪声聋在职业病中排名前列。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高频听阈听力有影响,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3],此时主观上没有任何不适,比较隐匿,往往是进行专门的职业体检时才被发现。因此早期防范、早期发现尤为重要。关于噪声的治理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防护用品能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
本组接触噪声作业人员听力资料显示,随着接触生产性噪声工龄的增加,听力损伤有明显增加趋势,集中体现在10-19年和20年以上工龄段,尤其是20年以上工龄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逐步成熟,企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厂房、设备日趋老化和布置不合理,工人接触生产性噪声的暴露时间相对增加,而劳动防护教育滞后和脱节,员工缺乏劳动保护意识等。生产车间比较差异主要是因为部分厂房建设和机器设备购置都较早,没有吸声、消声和隔声设施,布局也相对紧凑,有待进一步改造。
因此企业进行厂房规划、建设和装修时,应做到“三同时”设计,并尽可能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4]。购置设备时,注意机器的自身工作噪声是否符合要求,厂房内的设备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避免产生回声和共震现象,达到吸声、消声、隔声的降噪目的。企业应重视《职业病防治法》的普及和完善个人防护措施的管理和配置,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兼顾人体工程学原理,为职工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进行正确使用的教育,有效防止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尤其是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和教育,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定期对岗前和在岗接触职业噪声的员工进行听力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控制职业性噪声聋发生。
1 王建新,康庄,高建华.《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修订[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1-183.
2 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的几点说明[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3-184.
3 姜树华,孙艳翎,焦晓敏.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与处理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4(3):235 -23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