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穆民礼拜堂丁氏历代家谱所》研究

2013-04-13 05:03杨运鹏
回族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丁氏河街邓州

杨运鹏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 青华医院,河南 南阳 473111)

一、序

家谱、碑记、方志和正史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四大支柱。诸多研究表明,丁姓是回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南阳回族丁氏家族是桑坡回族丁氏家族的一个分支,笔者通过对《清真穆民礼拜堂丁氏历代家谱所》(以下简称《礼拜堂丁氏谱所》)的解读,向世人阐述了新野横提铺丁氏家族在民国年间创建横提铺清真寺之艰辛历程及其在各地的分布,也向世人叙述了该丁氏家族将清真寺与谱所而非祖祠合二为一的奇思妙想与实现。

二、《礼拜堂丁氏谱所》原文

《礼拜堂丁氏谱所》是新野县沙堰镇横提铺清真寺的创建碑记与横提铺丁氏家族族谱的合成品,现存横提铺清真寺旧寺空地上,南阳蒲山石石刻,楷书,两面有字,碑石长180厘米,宽100厘米,厚50厘米,阳面刻字21行,阴面刻字19行,碑石四边中央各有一凸出。1999年秋,我去拜访新野县人民医院院长马全智先生,向他了解其先祖、明代回族文学家马之骏的事迹,但在无意中却又得知民国年间南阳著名阿洪丁文生是其岳父,他向我深情地回忆了其岳父对青年时期的他在经济上的无私帮助和精神上的不断鼓励,也述说了其岳父民国年间创建横提铺清真寺及丁氏家族谱所的艰辛历程和那不怕牺牲的为主道献身精神,当时他泪流满面,而我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采访结束后,他建议我抽时间去看看横提铺清真寺,我答应了,并立即乘车去了沙堰镇横提铺村。该村距沙堰有4公里,是一个纯回民村,有400多口人,全都姓丁,寺院是砖木结构的瓦房,无阿洪,《礼拜堂丁氏谱所》碑石镶嵌在大殿内西隔墙的墙壁中,保存得较好,从该墙之两壁都可以看清碑文。我在此村一家住了2天,由于寺院自1957年冬以来长期无人居住,大殿内又无电灯照明,所以我只能非常艰难地抄完了整个碑记中的《碑序》和碑阴的一部分。2001年3月至2011年6月,我一直在深圳漂泊,根本无法再去抄写这通碑记的下部分,期间我曾要求在横提铺寺任教长的族伯父杨华庆阿洪保护好此碑,他说此碑在2009年冬差一点被人拉走去当地基用,后来好多外地学者都来看此碑,但却没有人下工夫把它抄下来;今年春,我委托南阳回族学者吕凤林去抄此碑记,吕君终于拓印完了整个碑记。2011年秋,我回到故乡后,立即去横提铺,新寺盖得很漂亮,但却仍无阿洪,我心好凉。感赞安拉!寻见碑石放在旧寺空地上,完好无缺,激动得心都快要蹦出来了,恰似马全智老人当年刚见到那本苦苦寻找的其先祖马之骏所著的《妙远堂集》一样,我顿时泪流满面,激动着把抄写的碑文与碑石上的文字一一校对完。现将此碑记整理完毕,文中不清之字用“□”标示,标点为笔者所加,原文如下:

丁君文生创建丁氏祠堂礼拜堂功德碑序

丁氏世奉伊斯兰教。自始祖讳贵由山西平阳洪洞迁河北孟县桑坡,二世永积、永善,三世锡、贡、礼、达、玺、明、鳌兄弟七。明由桑坡迁于新野横提铺,生四子,随父迁宛者名不可考,奉母住新者曰良甫、良魁。五六世失传,七世淑向、淑齐,八世尚志、尚文、尚宣。宣迁沙堰,志、文仍住横提铺。厥后,子孙繁昌,迁徙分散于新之各镇及宛、邓、镇、枣诸邻县。靡地蔑有一迁再迁,涣漫失所考据,竟数典而忘其祖。十三世文生君有鉴于此,痛宗绪之失传,伤礼拜之无地,拟欲创建丁氏祖祠,设礼拜堂于祠之正位。奈规模浩大,囊金有限,初谋诸沙堰合族,敛金赎祖莹地二亩,籍籽权息永作为建立基础。君于古稀之年,裹粮徒步,不惮跋涉,亲赴桑坡细考其本源,又复于丁之分散各处者亲履延访,详究其支别派别。自民国十四年至癸酉春,越六寒暑,集所募合族之金千余缗,于村之西南隅购祠地八分,创建上房三间,北偏房三间,中设礼拜堂,两壁嵌卧碑,刻丁氏宗派门支分别于其上,序文生经营缔造之苦劳,将见思启行,冀真主默佑无疆,水源木本,合族支派昭著。功成之日,君年已七旬,委族侄学龄沿访各地同族世系,详订谱序,务使秩然不紊,末刻桑坡自十五世所叙之族派二十字于后,庶几溯万有之真源,联一家之统系,后之人踵而增之,固丁氏子孙所乐继述,亦往来穆民所乐展拜者也。

前清廪贡愚弟王献梅拜撰

十五世孙高级自治毕业积圣拜书

谨将自十五世积字起以下二十代各个字牌列后:积功三甲,善守遵忠,孝节义传,家宝忍让,勤俭均修。

横提铺长门

七世丁淑向

八世尚志

九世绍(级、孟、增)

十世心纯

十一世(明、固、堂)本

十二世宗(魁、富、举)、富(林、合)

十三世文(志、俭、让)、文(法、兴、方)

十四世培(田、振、朴)、培(江、海)

十五、积善

二门

七世丁淑齐

八世尚(宣、文)

九世绍玉

十世心(世、恒、成)

十一世□本、基本、(全、守)本

十二世宗(顺、立、义)

十三世文(山、玉、贵)、文(兆、生)

十四世培(方、祥、堂、府)

十五世积(恩、典)、积(祺、法、财)

二门十一基本

十二世宗(礼、仁、玉)

十三世文(林、宽、鉴、春)

十四世培(重、惠、昌)、培(斗、保、明)

十五世积(占、成、合、云、武)、积(财、年、六、修)

十六世功(永、盛、贤、志)

二门

十一世丁(全、守)本

十二世(宗、成)德

十三世文(聚、亮)

十四世培(元、生、明)

十五世积(顺、中、府)

沙堰镇由横提铺迁

八世丁尚宣

九世长门绍孔

十世心清

十一世国泰

十二世(明、文)魁

十三世德坤、充恭、荣坤

十四世学(知、礼)、学(占、让、令)

十五世积(贤、圣、言、盛、敏)、积(昌、□、澄、举、易、动)

十六世旺、固、兴、起、春

九世二门绍明

十世□□

十一世盛兴

十二世(喜、武、富)魁

十三世(永、治、士、元、金、银)坤

十四世(文、正、长、全、有、云、成)禄

十五世积(顺、宝、财、亭)、积(喜、文、俭、俊)

十二世富魁

十三世(双、乾、立、志、炳)坤

十四世(玉、景、顺、钦、太)明

十五世积贞

三门九世绍禹

十世心□

十一世国全

十二世天魁

十三世(喜、成、镇)坤

十四世(□、□、□、□、明)章

十五世积(雨、□、俭、□)

田店镇

十三世丁文(□、□、才、成、章)、文(亮、新、□、□、□)、文(义、银、牛)

十四世培(亮、安、聚、宝、山)、培(公、喜、宾、兴、盛)、培(之、祥、瑞、芳)、培(举、礼、俭、兴、忠)、培(奎、勤、庚、重)

新野南关

十世丁全德

十一世国□

十二世富(成、恒)

十三世元(兴、选、春、瑞)、元(义、宝)、元(文、钦)

十四世培(范、璋、应)、培(盛、瑞、兰、通、恩)、培(□、金)

十五世积(玉、安、有)

新野歪子街

十二世丁永(镇、乾)

十三世克(□、□)

南阳迁至镇平稻谷田

十二世丁振(富、祥、楹、南、祯)

十三世□、□、□、□

搬倒井迁至稻谷田

十二世丁(烔、耿、□、魁)、丁治

十三世丁文(□、□)、文(□、□)

南阳小东关、河街

十三世光荣、□□、□□、□□、□□、丁克

十四世□、□、□、□

内乡县西峡□镇

十二世丁□江

十三世丁□忠、□□、□□、□□

十四世□、□

南阳瓦店镇叶庄

十二世丁子发

十三世丁房成

十四世□□、□□、□□

十五世积(□、□、□、□)

十六世丁功亮

南阳界中镇洪庄

十二世□□、□□

十三世丁有山

十四世□□、□□

枣阳顺城湾

十二世□□、□□

十三世□□、□□、□□

南阳石桥镇

十三世丁琴堂

十四世丁伦杰

十五世□□、□□

清真穆民礼拜堂丁氏历代家谱所

方城独树镇迁至云阳

十世丁喜林

十一世□□、□□

十二世丁明星

十三世丁继有、□□

十四世□、□

邓县南关

十二世丁清富

十三世丁广潮

十四世明(顺、祥)

十五世积(生、昌、荣、用、堂)、积(明、兴、云、旺)

十六世功(品、□、□)

邓县西关徐峡□

十一世丁学(林、有)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明(显、全、东、童)、明(山、礼、德)

十五世积(奎、洪、□、生)、积(增、□)

邓县八斗营迁至新店铺

十三世丁德(富、法、□、□)

十四世丁明(忠、贵、玉、明、友)

十五世积(魁、财、亮、和)、积(家、法、元、昌、平)、积(山、□、玉、洪)

十六世功(昌、顺、山、友)

邓县林家扒

十四世明(兴、坤)

十五世□□、□□、□□

邓县半店

十一世丁学礼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明(敏、海、甫、林)、明(江、汪)、明(超、科、邦、亭)

十五世□□、□□、□□

穰东镇

十三世□□、□□、□□、□□

十四世培(珍、举、科)、培(林、俊、朝)、培(勤、武、广)

十五世□□、□□

中华民国贰拾伍年三月十八日榖旦

三、碑文记载与南阳丁氏家族的分布情况对比

1.南阳市,简称宛,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河南省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现辖宛城、卧龙、方城、南召、社旗、桐柏、新野、唐河、邓州、内乡、西峡、淅川、镇平13个县(市、区),至2011年12月南阳回族人口(包括回族家庭中的公安户口为汉族的妇女3500多人)已有24万多人,而丁氏家族是南阳回族中仅次于马氏家族的大家族,已有3万多人,而且全是桑坡丁氏家族的后裔,占南阳回族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南阳马氏家族包括沙堰马氏家族、七根椽马氏家族、邓州塔院马氏家族、八块铁马氏家族、邓州牌坊马氏家族、荥阳马氏家族等,而南阳丁氏家族包括河街丁、博望丁、桐柏丁、新店丁、横提铺丁等等,但现根据笔者的考证,南阳丁氏家族全是孟县桑坡丁氏家族的后裔。不仅如此,南阳回族中的内乡杨氏家族、邓州张氏家族、南阳白氏家族、瓦店摆(柏)氏家族等家族也都是桑坡回族的后裔,而《礼拜堂丁氏谱所》是考证南阳回族丁氏家族来源于桑坡的重要依据之一。

2.南阳丁氏家族的分布情况。

(1)宛城区南阳河街丁家,丁氏明中期从桑坡迁移到新野横提铺居住,而后其中二男随父迁移到南阳河街,据其族谱可知是桑坡丁氏家族的三门后裔,现在南阳城内的一部分丁氏是从南阳各县迁入的;据笔者统计,宛城内的河街清真寺、小东关清真寺和车站清真寺三坊所服务的丁氏现已有1万多人;河街清真寺的前身是河街丁家于明万历年间所创建的,最初是草房10多间,而现在的河街寺在南阳市147个清真寺中是首坊。

(2)宛城区南阳小东关丁家,有100多口人,一大部分是清末从新野横提铺村迁来的,而另外一些是河街丁家的后裔,河街与小东关连在一起,现在位于南阳市中州路东端路北的小东关清真寺前身是宣统三年创建的,丁氏家族当年参与创建。

(3)宛城区瓦店丁家,都是清中期从横提铺迁来的,现有400多人,他们参与了瓦店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宛城区瓦店镇洪庄丁家,他们都是清中期从横提铺迁来的,现有150多人,他们参与了洪庄清真寺的多次重建。洪庄现归瓦店镇管理。

(5)宛城区来庄丁家,都是清中期从横提铺迁原南阳县来庄村的丁氏后裔,现有150多人,参与了来庄清真寺的多次重建。碑石中的瓦店镇叶庄即是现在的瓦店镇来庄村叶庄小组。

(6)宛城区五里堡丁家,清末从南阳河街迁移到白河南岸边的丁氏后裔,现有200多人,他们参与了五里堡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7)宛城区新店丁家,系清初从桑坡迁移封丘后,又迁移到新店街的丁氏后裔,现有50多人,其始祖丁三鞑子参与了新店清真寺的初建。

(8)宛城区管庄丁家,系清初从横提铺迁到原南阳县田店镇的后裔,其中有50多人现居住在宛城区管庄镇,他们参与了唐河县张店镇田店清真寺的初建和多次重建。

(9)宛城区黄池陂丁家,清末从南阳河街迁移到原南阳县城东黄池陂村居住的丁氏后裔,现已有100多人,他们参与了1980年后的黄池陂里寺和黄池陂外寺的重建。

(10)卧龙区十里庙丁家,是1958年从南阳河街迁移到现在卧龙区七里园街道办十里庙居住的丁氏后裔,现有100多人,他们参与了2008年十里庙清真寺的创建。

(11)卧龙区石桥镇丁家,有600多人口,有从河街迁来的,有从横提铺迁来的,也有从方城县博望镇迁来的。据现年87岁的原石桥初中高级教师丁玉臣口述,石桥丁家是一家,辈分不乱,只是来的早晚不一,来源地也不一。他说,他们这支的字辈是:堂裕德泽后,丰隆世道家,清恩鸿赐广,忠厚贵中华。还说他们这支最早从桑坡迁移到临颍县小繁城,在那里住了三代,又分支迁移到原属于南阳县管辖的博望屯,清道光年间才又分支到与博望西边的原南阳县石桥镇居住,但与南阳所有的丁家回民都是一家的。石桥丁家参与了清后期以来的石桥东寺(今石桥清真寺)的每次重修和重建。据笔者考证,丁玉臣所属的支系可能是桑坡丁的盐店丁后裔。

(12)邓州(1912年至1988年称邓县)城内丁家,有15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是近年从邓州九龙乡半店村和林扒镇等地迁入做生意的,其中1000多人是邓州城内老居民,但是这1500多丁姓回民都是横提铺丁家的后裔。邓州城内丁家参与了邓州西寺、邓州南寺等寺的重建。

(13)邓州林扒丁家,现在有300多人口,但是实际在家生活的有150多人,他们都是清中期从横提铺迁来的,他们参与了林扒清真寺的多次重建。碑文中所说的林家扒即现在的林扒镇。

(14)邓州畔店丁家,现有300多人(其中的200多人现在实际居住在邓州城内),他们与邓州海营清真寺合为一坊。畔店就是碑文中所说的邓县半店。

(15)邓州海营丁家,有1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到邓州城郊海营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82年海营清真寺的重建。

(16)邓州穰东镇丁家,有1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穰东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穰东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17)邓州裴营镇方营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移到方营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80年河北清真寺的重建。

(18)邓州马湾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移到马湾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90年马湾清真寺的重建。

(19)邓州八斗营丁家,有15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郊八斗营村的丁氏后裔,八斗营现在归邓州市白落乡,他们参与了邓州刁河店清真寺的多次重建,八斗营现又名灯营。

(20)邓州张村丁家,有1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到了邓州张村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82年张村南北二寺的重建。

(21)邓州彭桥丁家,有250多人,一部分是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到了邓州畔店村的丁氏后裔,另一部分是从淅川县来的丁姓,他们现在仍没有清真寺。

(22)淅川厚坡丁家,有15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城内后再迁移到原属于邓县的厚坡镇的丁氏后裔,1972年厚坡镇归淅川县,他们参与了1999年厚坡镇清真寺的重建。

(23)淅川县县城丁家,有25人,是丁万祥阿洪的后裔。

(24)淅川香花丁家,有10多人,是1970年后从原邓县厚坡公社调入香花公社工作的丁姓工作者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99年厚坡镇清真寺的重建。

(25)镇平县搬倒井丁家,有3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镇平县搬倒井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2001年搬倒井清真寺的初建。

(26)镇平县稻谷田丁家,有50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镇平县搬倒井村或南阳县后再迁移到稻谷田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稻谷田清真寺的初建。

(27)镇平县城内丁家,有60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镇平县搬倒井村后再迁移到镇平城内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镇平西寺和镇平东寺的重建。

(28)镇平县郭庄回族乡丁家,有50多人,是从南阳河街到镇平县礼拜寺清真寺任教长的丁炳南阿洪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镇平礼拜寺1980年的重建。

(29)新野县横提铺丁家,有450多人,是明中期从桑坡迁移到新野县横提铺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横提铺清真寺的初建和2008年的重建。

(30)新野县沙堰镇丁家,有50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沙堰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沙堰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1)新野县歪子镇丁家,有3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歪子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歪子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2)新野县城丁家,有7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新野县城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新野县城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3)新野新甸铺丁家,有45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邓州八斗营后再迁到新野县新甸铺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新甸铺清真寺的多次重建。碑文中的新店铺即现在的新野新甸铺镇。

(34)内乡县城丁家,有50多人,是从镇平县迁到内乡县城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2001年内乡县城清真寺的重建。

(35)内乡县夏馆镇丁家,有10多人,是从镇平县稻谷田迁到夏馆镇的丁德明阿洪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1997年夏馆清真寺的重建,他们现都已迁移到武汉。

(36)内乡县赤眉镇丁家,有10人。

(37)西峡县县城丁家,有25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原内乡县的西峡口镇(今西峡县城)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西峡口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8)西峡县西坪丁家,有7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原内乡县的西峡口镇(今西峡县城)后再迁移到原内乡县西坪乡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西峡口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9)西峡县丁河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原内乡县的西峡口镇(今西峡县城)后再迁移到丁河乡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西峡口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0)桐柏县城内丁家,有200多人,是从桑坡迁到桐柏县城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桐柏县城清真寺1990年的重建。

(41)桐柏县固县镇丁家,有1300多人,是从桑坡迁到桐柏县固县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固县清真寺的初建和1990年的重建。

(42)唐河县县城丁家,有30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来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唐河县城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3)唐河县井楼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井楼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唐河井楼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4)唐河县常湾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唐河上屯乡常湾村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唐河上屯常湾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5)唐河县湖阳丁家,有5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唐河湖阳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唐河镇各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6)唐河县田店丁家,有35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原南阳县的田店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田店清真寺的多次重建。碑文中的田店镇现在是唐河县张店镇的田店村。

(47)唐河县源潭丁家,有100多人,是从横提铺迁到唐河源潭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源潭清真寺的初建,现该寺仍没恢复。

(48)南召县云阳丁家,有150多人,是清末从方城独树镇迁到原南召县县城云阳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云阳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49)方城县独树丁家,有20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独树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独树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50)方城县城丁家,有20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迁到方城县独树后再迁移到方城县城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方城县城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51)方城县博望丁家,有10多人,是清初从临颍县迁到原南阳县博望镇的桑坡丁家后裔,他们参与了原南阳县的新店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52)社旗县县城丁家,有300多人,一支是明末从桑坡迁到原南阳县赊店镇(今社旗县城)的丁氏后裔,一支是从河街迁到赊店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赊店镇各个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外省南阳丁氏家族

(1)江西省九江丁家,有200多人,是从南阳迁到江西省九江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江西省九江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2)湖北省武汉市丁家,有400多人,是从南阳迁到湖北省武汉做生意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武汉各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3)湖北省潜江丁家,有200多人,是1958年从南阳迁到潜江农场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潜江农场清真寺的初建和1996年的重建。

(4)湖北省枣阳市丁家,有300多人,是清初从横提铺村迁到原湖北省枣阳县县城边的顺城湾和太平镇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枣阳市太平镇清真寺和顺城湾清真寺的多次重建。碑文中记载的枣即是现在湖北省枣阳市。

(5)湖北省沙市丁家,有200多人,是从南阳迁到沙市做生意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沙市各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6)湖北省荆州丁家,有100多人,是从南阳迁到荆州做生意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荆州清真寺1985年的重建。

(7)湖北省老河口丁家,有100多人,是从南阳迁到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做生意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老河口清真寺2000年的重建。

(8)湖北省孝感市丁家,有50多人,是民国初从枣阳迁到湖北省孝感做生意的丁氏后裔,他们参与了孝感清真寺的多次重建。

(9)西北各地的南阳丁家。1956年、1958年和1959年南阳回族三次因为支边而去新疆、青海等地居住的共有1685人,其中有许多来自南阳各县的丁姓回族。现任深圳清真寺会计的丁桂兰女乡老就是在新疆长大、工作和退休的,她的祖籍是唐河县城关镇;原任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丁琳的祖籍是南阳市石桥镇。

四、横提铺丁氏家族是桑坡丁的三门后裔

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孟州市桑坡回族丁氏家族是中国回族中的著名家族之一,它是回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家族之一,其总人口现有20多万,是目前所知的回族中人口仅次于宋初来自鲁姆的天文学家马依泽的后裔的大家族,除桑坡村外,海内外都有桑坡丁氏家族的后裔。桑坡丁氏家族的始祖是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移到黄河北岸的河南怀庆孟县桑坡村的丁贵,600多年来,其后裔由于经商、逃难、投亲、做官、流放、分配、支边、留学等等原因而散居于世界各地,但大部分仍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其中以河南和西北地区为最多,其成员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定居下来,就会马上创建或参与所在地的清真寺修建;过去的例子比比皆是,就说如今的东南沿海地区吧,珠海清真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就是桑坡人丁太义,为教众义务服务10多年的深圳清真寺的财务科主任也是来自河南禹州的离休干部丁少康。可以说桑坡丁氏家族不仅是善于经商的家族,而且是人才辈出的穆斯林家族。南阳回族丁氏家族是桑坡丁的主要分支之一,桑坡丁的老四门即长门丁、二门丁、三门丁、盐店丁,在南阳回族丁氏家族中都有其分支存在,横提铺丁氏家族是桑坡丁中的三门,其始迁祖是丁明。

五、南阳回族丁氏家族的名人

1.丁炳南,河街人,师从马万福之子,是20世纪南阳伊赫瓦尼教派的代表阿洪之一,是现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吕金虎的恩师和岳父,曾任镇平县礼拜寺等寺教长,终生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归真前在驻马店南寺仍教四个学生。2.丁克太,镇平稻谷田人,教授,原河南省设计院院长,小浪底水库的主要设计者。3.丁国珍,桐柏人,原新野县政协主席。4.丁萍,卧龙区石桥镇人,原海南省委党校教授。5.丁长汉(1913—1988),南阳河街人,师从丁兆祥等,20世纪南阳心意拳大师。6.丁万春,卧龙区石桥镇人,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委任为某军营长,后来在某次保卫战中牺牲。7.丁华功,1957年任南阳县西张营回族乡乡长。8.丁功和,丁长汉之子,著名武术家。9.丁玲玲,丁长汉之女,著名武术家。10.丁功银,1955年生于邓县,现任中共南阳市委老干局局长。11.丁德真,石桥人,现任卧龙区石桥镇初中校长。12.丁琳,丁萍之胞弟,原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13.丁英豪,现任邓州市宗教局副局长。14.丁玉清,南阳宛城区人,原中共社旗县委书记。15.丁海三,丁德明阿洪之子,内乡县夏馆镇人,1940年在开封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镇平县县长,后调任青海省玉树州副州长等职务。16.丁国均,桐柏人,1940年任桐柏县回教救国协会会长。17.丁洪俊,丁万春之子,1939年至1945年任南阳县回教救国协会的武术教官,参与了黄池陂回民抗日战役。18.丁文生,阿洪,新野横提铺清真寺的主要创建者。19.丁杰三,卧龙区石桥人,1948年在石桥开办私立回族商业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回汉人才。20.丁曦东,青年武术家,丁功和之子。21.丁重三,新野新甸铺镇人,2000年创办三兄弟皮业有限公司,2004年又创办了丁氏肉食集团,前者主要是加工牛皮和皮革制品,后者主要是从事屠宰、分割、冷冻和风味熟食的加工销售。在市场旺季,该集团日均宰牛羊200头(只),产品内销武汉、深圳,外销俄罗斯、东南亚。2005年投资百万元,更新冷库设备,扩大仓容,增招员工60名,改原来的加工作坊为加工流水线车间。2012年,该集团又在县城解放路设立超市,经营鲜肉、杂碎、肉馅、丸子、烧鸡烤鸭等60多个品种。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税利120万元。22.丁兆乾,1939年6月出生,河南唐河人。曾用名丁全录。195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成都步兵学校学习,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大专文化程度。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83年5月任四川省军区军分区副司令员,1985年8月晋升司令员,1988年2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6月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1992年10月晋升司令员。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6月退休。23.丁功南,南阳河街人,原中国水电部计划司司长。24.丁洪军,南阳河街人,原河南省人大代表,原南阳市城管支队支队长,原南阳市人大常委,曾任河街清真寺寺管会主任。25.丁明仁,唐河县城人,原中国外交部阿拉伯语翻译,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六、《礼拜堂丁氏谱所》碑记的价值

1.为研究回族历史提供了一份重要而又珍贵的历史资料。该碑记记载了桑坡丁氏家族的三门迁到新野横提铺村及其再迁移到南阳各地和湖北枣阳的历史,记载了新野横提铺丁氏家族为创建家族清真寺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该家族将谱所与清真寺合二为一的奇思妙想与实现;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该家族巧妙地把祖祠与清真寺合二为一,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是笔者却认为这些学者可能没有通核碑记,或者误读了整篇碑文,或者没有从实际生活方面考察该家族从横提铺清真寺建成后的精神需求,或者没有从伊斯兰信仰的角度看待该家族的真正举意。

从碑文中的用词可以看出撰文者王献梅是穆斯林,也可以看出将清真寺与祖祠合二为一是王献梅或丁姓个别人或横提铺丁家建寺前的认为,但从碑记名为《礼拜堂丁氏谱所》来看这个家族性的清真寺第一是清真寺,其次才是丁氏历代谱所,即家谱的存放地、家族的联络所,也可以推测出横提铺丁氏家族在寺建成后只是想将清真寺与丁氏历代谱所而非祖祠合二为一;况且任何清真寺自身就具有联络穆斯林民族中的每个家族或团体的功能,清真寺是桥梁,是纽带,也是每个回民或回民家族的家园;在穆斯林的眼里,信仰是第一位的,家族是第二位的,伊斯兰的信仰是每个回民或回民家族的灵魂,所以在清真寺里附设一个或几个穆斯林家族的谱所也并不违背伊斯兰的信仰。因此该碑文的名称也正好说明了该丁氏家族在寺建成后的最大愿望是在寺内设谱所而非王献梅所写序文所表达的祖祠。

不仅如此,由于任何回族穆斯林民族或家族或个人都不会像其他非穆斯林民族或家族或个人那样对祖先进行崇拜,所以正是以丁文生为代表的丁氏家族只想借寺院设谱所来联络丁氏家族的、没有违背伊斯兰信仰的这个虔诚举意,才使横提铺清真寺从来没有同时起到祖祠的任何作用,也并使该家族在其举意实现后至今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像其他民族那样的祭祖活动;相反,该举意的实现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该家族的家族意识,也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该家族对其祖辈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信仰;因而该碑文只是把家谱刻在《礼拜堂丁氏谱所》里供丁氏家族或其他外来者观看而已,该碑记也只是横提铺清真寺的创建碑记和横提铺丁氏家族族谱合成品而已,所以该碑文的名称准确地表达了民国年间以丁文生为代表的横提铺丁氏家族的真正愿望。正像笔者的内乡杨氏家族的《内乡杨氏宗族渊源》碑石所在的内乡清真寺一样,也正像一些回族团体办公室所在的清真寺一样,横提铺清真寺从民国25年(1936年)建成至今没有起到一点祖祠作用。

如果有人说,福建晋江市陈埭丁氏回族家族从明朝至今不是拥有自己的祠堂吗?笔者也就这个问题和陈埭清真寺的马占云阿洪和马长安阿洪等进行了多次讨论。笔者个人认为,陈埭丁氏家族从建立自己家族的祠堂起,该家族便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穆斯林民族;当陈埭丁氏家族的祠堂边在20世纪末又出现一所清真寺时,该家族之部分人或陈埭丁氏家族又开始踏上了回归自己的母族(回回穆斯林民族)的新征程,如果该家族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变成了穆斯林家族,那么该家族的祠堂也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变成一所只供人参观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不管如何认为,该碑文为后人研究桑坡丁氏家族乃至回族的历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

2.为研究南阳及枣阳的文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该碑文记录了南阳清末至民国间的行政区域情况,记载了新野横提铺丁氏家族明末至民国间在南阳各地和湖北枣阳的迁移情况,也记载了横提铺清真寺的创建情况,这都为研究清末至今南阳及湖北的文史(包括民俗史)提供了一个佐证。

猜你喜欢
丁氏河街邓州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穿井得人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老街嬗变
夜游大小河街
夜游河街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院子里的枇杷树
地质学家丁文江逝世
穿井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