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王晓莉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2.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233030)
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把根据中央部署、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一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材料,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本文拟就如何把七个“怎么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进行渗透谈一些认识和启示。
“概论”课教学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其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七个“怎么看”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实现了理论与群众“零距离”的“面对面”,进一步凸显了其鲜明的百姓视角、百姓立场、百姓话语、百姓情怀,是名副其实地为老百姓写的书,是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用得上的书。在选题上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所回答的七个问题都是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1]。理论读物的有效宣传能让群众减少一些困惑和疑虑,增添一份理性和信心。
“概论”课的教学对象是21世纪90后的青年学生,他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更需要明白为什么[2]。七个“怎么看”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即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七个“怎么看”,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七个“怎么看”不是“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但是“概论”课的很多内容和七个“怎么看”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方式供选择,一种是专题式讲授,集中若干个课时系统地讲授七个“怎么看”;另一种是单列式教学法,把七个“怎么看”在教材体系中的结合点找准,进行有针对性地渗透。本文认为单列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与理论读物的有效结合。这就需要找准七个“怎么看”在“概论”课教学中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从目前的教材内容看,七个“怎么看”可以在如下相关章节进行结合和渗透。
1.“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既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区域发展中进行渗透,也可以在科学发展观中进行渗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区域发展在“概论”教材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在“概论”教材第一章第五节中,前者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范畴,后者属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范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本文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阐述“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全面,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自然、历史、政策、体制等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即“怎么看”的问题。“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其次,我们讲解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讲解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2.“怎么看就业难问题”可以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渗透,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处于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鉴于教材主要从改善民生角度讲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而“怎么看就业难问题”是“怎么办”的前提条件,只有理解“怎么看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深入理解扩大就业的战略重要性。我们以“招工难”为例讲述“怎么看就业难问题”,“招工难”源于我国企业用工需求增加;源于农民工大量返乡就近就业;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源于用工信息的不对称;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招工难”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是暂时性的而非长期性的,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接着,我们进一步讲解“怎么扩大就业”,为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出台解决就业问题的各项措施。结合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从四个方面讲解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政府角度看,要求各级政府把中央各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落到实处;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增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七个“怎么看”在扩大就业战略内容中的补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3.“怎么看看病难问题”可以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进行渗透。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处于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在教材体系中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措施,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怎么看看病难问题”来进行内容拓展。首先我们讲解看病难难在哪里?因为很多大学生没有看病难的体会,结合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看病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到大医院看病难;第二,挂专家号更难;第三,医药费用负担重;第四,而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继而,我们在讲解“如何看看病难”的原因:第一,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第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第三,公立医院趋利化;第四,医保保障水平低;第五,药品价格虚高。在大学生中,我们重点讲解怎样切实减轻大学生医药费用负担:第一,通过医疗保障建设“减负”;确保在校大学生人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减少“大病”医疗费用。第二,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减负”。通过这一讲解,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增强了对解决“看病难”的信心。
4.“怎么看教育不公平问题”可以在发展教育和科学中进行渗透,也可以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渗透,本文选择在发展教育和科学中渗透,避免在第十一章中渗透太多,发展教育和科学位于教材第十章第三节中,在这一节中与“怎么看教育不公平内容”密切相关。从微观上看,现实生活中的“择校热”、异地高考等现象,使我们对教育不公问题有直观、切身的感受,实际上,教育不公平是由众多复杂因素引发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结合大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授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教育公平的政策上,当前教育部在推行“异地高考”的改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尝试。
5.“怎么看房价过高问题”可以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进行渗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处于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怎么看房价过高问题”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也会在城市生活,也会面临着住房问题,电视剧《蜗居》的热播使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讲解房价过高形成的原因:第一,资金推动;第二,地价推动;第三,制度因素。接着,我们讲述政府如何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尤其要做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
6.“怎么看分配不公问题”可以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中进行渗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于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为了讲清楚“怎么看分配不公问题”,我们首先从当前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的现象来引导,当前分配不公现象包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等。其次,我们要给大学生们理性分析分配不公的原因:第一,社会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第二,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第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例如受户籍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时面临的诸多问题。第四,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结合大学生毕业之后可能所属的群体,我们重点分析如何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第一,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第二,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劳方不敢谈、不会谈,资方不愿谈、拒绝谈”的局面,有效发挥对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作用,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怎么看腐败现象”可以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进行渗透。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处于教材第十五章第三节。我们首先从一些社会观点来分析群众看待腐败现象:第一个观点是“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第二个观点是“腐败越反越多”,事实并非如此,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4.3万余件,结案63.9万余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万余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 584人。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逐年提高。事实上,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而且“雨点也大”,是“真打”、“善打”和“狠打”。对于“腐败现象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阐述我们党如何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推进全面反腐倡廉建设。
把七个“怎么看”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找到两者的对应关系,还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成分渗透,本文以理论灌输法、设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为例谈谈渗透的方法,以实现理论通俗读物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
第一,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种有效方式,当代大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灌输,新时期的理论灌输不是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指系统、科学地进行正面教育,从强制式灌输到对话式灌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满堂讲”的单一教学方式,而是推行“讲——看——论”的系统、对话式教学方式,提高了灌输效果。“讲”侧重于基础理论的讲解,通过“讲”,把七个“怎么看”的有关理论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看”侧重于灌输方式的变革,改变以前理论灌输中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七个“怎么看”的有关图片及影视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图像影响中加深理论认识。“论”侧重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通过“论”,把七个“怎么看”的有关疑惑作进一步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不接受到自觉接受的转变,提高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讲”、“看”、“论”的系统有序地灌输把七个“怎么看”有说服力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并真正进入当代学生的头脑。
第二,设问教学法。设问教学法被实践证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问答式讲授方法。设问教学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发问,例如:教师向大学生们提出了今年房价是否还会大幅上涨的问题,要求学生们进行回答,然后分析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我们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解读得出合理的结论,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控制房价的大幅上涨的问题,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从2009年的“国四条”、2010年的“国十条”到2013年的“国五条”,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心,一定会把房价价格抑制在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另外一种是学生发问,例如:大学生提出多党制是解决腐败的“灵丹妙药”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从西方各国多党制的运行现实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党制国家的现实给出否定的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多党制国家的政党都曾陷入腐败丑闻,如1992年意大利“米兰贿赂丑闻”,2006年美国“游说门事件”,腐败丑闻的后果直接导致这些执政党的下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多党制后,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因此,认为西方多党制能解决腐败问题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通过设问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避免思考问题的极端化倾向。
第三,实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社会实践教学在大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外化行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七个“怎么看”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把七个“怎么看”融入“概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沟通理论与现实的桥梁[3]。“概论”课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组成,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概论”课的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和课时、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法等,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尤其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当地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真实,因此更具教育意义。在我们的教学中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蚌埠市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发现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工作要以理服人,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社会实践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七个“怎么看”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第一,“概论”课必须要紧密结合实践问题,“概论”课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要讲好“概论”课就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通俗理论读物来不断丰富教材体系的内容。第二,发挥高校教师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理论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思想实际的针对性。第三,重视教学方法,提高渗透的有效性。由于教材篇幅、体例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生动性和实际材料方面需要教学过程弥补,因此,我们强调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中要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发挥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实现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加深学生对七个“怎么看”的内化,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2]孙蚌珠.六个“为什么”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3]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