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观察

2013-04-13 03:21李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4期
关键词:前壁死亡率溶栓

李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具有预后效果差、死亡率高和发病率高等特征,其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重建血运,急诊经皮冠脉介入和溶栓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临床研究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男4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45~75岁不等,平均(62.3±15.4)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6 h内,且符合下述临床诊断标准:第一,CK-MB和CK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第二,ECG V1至V6导联中,有2个以上的相邻导联发生2 mm以上的ST段升高;第三,明显胸痛时间超过30 min。同时排除患有肝肾功能障碍,以及溶栓禁忌证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每组3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溶栓治疗组患者接受90 min给药法100 mg阿替普酶rt-PA进行治疗,首先静脉推注15 mg,60 min后泵入50 mg,30 min后再次泵入35 mg。依据AMI溶栓治疗方案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评价标准。介入治疗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治疗过程中使用鞘管行100至150U/kg肝素给药,使用球囊对全部梗死动脉(IRA)进行预扩张后,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以术后造影检查证实IRA再次开通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加强患者的体温、血压和生命体征监测,并实施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肺部和心脏功能。同时,对其皮肤色泽、皮温、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检查。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后ACT小于175s后可将鞘管拔除,并连续12至24 h进行弹力绷带包扎,6 h内使用沙袋压迫,对局部血肿和出血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死亡率、再灌注成功率、CK-MB峰值以及不同时点cTn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若P<0.05,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K-MB峰值和cTnT水平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CKMB峰值和c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后CK-MB峰值和不同时点cTnT水平均显著优于溶栓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CK-MB峰值和cTnT水平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CK-MB峰值和cTnT水平对比分析(±s)

组别 发病时 3 h 6 h CK-MB 峰值溶栓治疗组0.13±0.35 0.22±0.06 0.38±0.07 3.12±0.11介入治疗组 0.14±0.04 0.23±0.03 0.87±0.08 7.35±0.2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临床疗效 介入治疗组患者临床死亡率和再灌注成功率均显著优于溶栓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再灌注成功率对比分析[n(%)]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痉挛、继发性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接受溶栓治疗,能够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1]。然而,随着临床医学对于溶栓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医学研究者发现,单一的溶栓治疗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陷,主要在于:单一的溶栓治疗不具有十分理想的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作用,其静脉溶栓再通率通常在50% ~80%之间,同时,实施溶栓再通治疗后,冠状动脉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狭窄问题;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患者,单一的溶栓治疗通常效果较差;单一的溶栓治疗实施后,患者会发生梗死病变残余狭窄问题,进而造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再次发作或是复发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远端再通后,患者较少能够恢复至TIMI3级血流[2]。

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有关药物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医疗单位通常会选择对发病6 h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该治疗措施的作用机制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心肌功能,保护和挽救发生缺血问题的心肌,及时恢复远端血管血流,快速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从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死亡率[3]。介入治疗措施的远期疗效和临床治疗有效率已经得到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证实,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 曹倩.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7,9(21):46-47.

[2] 茹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华临床医药,2001,2(12):83-84.

[3] 谭雪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10,31(36):6729-6730.

猜你喜欢
前壁死亡率溶栓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