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爱,马淑珍,柳丽萍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儿科,静宁 743400)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出生期常见病症之一,严重时可致患儿神经系统损伤,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西药和光照疗法,但黄疸消退时间慢,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1]。笔者对2001 年1月至2011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的226 例黄疸新生儿采用退黄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患儿226 例。男117 例,女109 例;足月儿180 例,早产儿32 例,过期产14 例;黄疸出现时间<1 d 26 例,1 ~3 d 136 例,>7 d 3 例,3 ~7 d 61例;ABO 溶血18 例,感染138 例(肺炎,脐炎,皮肤感染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中间接胆红素≥425 μmol/L 23 例,340 ~425 μml/L 48 例,255~340 μmol/L 61 例,220 ~255 μmol/L 94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3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参照《儿科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黄疸过重,持续日久,足月儿黄疸持续>2 周,早产儿>4 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 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3 μmol/L 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均可纳入治疗范围。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输液、肝酶诱导剂口服及蓝光照射等常规西医治疗,合并酸碱平衡紊乱者,给予纠正;合并感染者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合理喂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退黄汤,处方:茵陈4 g,山栀子1 g,黄芩2 g,白芍3 g,连翘4 g,生甘草2 g,柴胡3 g,当归3 g。辨证加减,脾胃不和者加太子参3 g、白术4 g、砂仁3 g。上述中药,加水50 ml 共煎30 min,过滤取汁25 ml,二煎煎法同上,两次共取汁50 ml,分二次服用,1 剂/d,连续用药6 d为一个疗程。于入院当天、治疗后3 d、6 d 分别采患儿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值。
1.4 疗效标准[3]治愈:用药3 ~6 d 后皮肤黄染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值。好转:用药3 ~6 d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1/2。无效:用药6 d 后皮肤黄染如故,复查胆红素降低不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 <0.05 或P <0.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测定比较,见表1。由表1 可见,两组新生儿入院时(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 d、6 d后患儿胆红素值均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 d 时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降至正常,对照组仍存在异常。两组患儿治疗3 d 和6 d 后血清胆红素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加用中药组具有明显退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表1 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测定结果比较(μmol/L)
现代西医认为,重症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产生胆红素脑病,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亦可致智力、听力下降等后遗症发生,是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尽可能减少后遗症。治疗以减少胆红素生成,促进代谢,增加分解及排泄为原则。减少胆红素生成,增加分解,医治方法较多,如口服苯巴比妥,以改善肝酶活性;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转运至肝细胞内,被分解代谢;结合型的胆红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降低核黄疸的发生;丙种球蛋白保护致敏红细胞免受破坏;蓝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肾脏排泄。但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排泄方面无特殊治疗方法,影响黄疸消退时间,降低治疗效果,且费用昂贵。中药具有明显退黄作用,尤其对光疗禁忌证或无条件进行光疗时,中药治疗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在祖国医学中属“黄疸”范畴。由于湿热熏蒸,胆汁排泄失常,溢于肌肤引起皮肤、黏膜黄染。以清热利胆,通便泄热,阻断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护肝功能为治疗原则。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疗效更加明显,纠正了单纯西药治疗黄疸的缺陷。方中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值,并有抑菌作用。栀子、黄芩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解毒之功。以上三药配伍,加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和保肝作用。佐以白芍、柴胡,疏肝和解,保肝、护肝、抗炎,提高免疫力。连翘清热利湿,研究发现可广谱抗菌,对湿热黄疸效优。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减少肝肠循环,保护肝脏功能。太子参、白术、砂仁等,健脾和胃,脾胃健则小儿运化机能正常,体内水湿可正常输布,则湿热易除,退黄不伤正气[4]。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合用以达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利尿退黄,活血化瘀,散结消肿和滋阴潜阳之功效,促使黄疸尽早消退。本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13 例,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治愈率明显提高,此法用药经济、安全、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吴肖妮,费健丽,陈祺雅.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3,9(3):52-55.
[2] 王幕逖,主编.儿科学[M].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3]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
[4] 李 君,胡香玉,李 宁.退黄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
疸70 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