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析以色列“铁穹”反火箭弹系统

2013-04-12 00:00:00左樊龙
军事文摘 2013年1期

火箭弹由于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容易走私、能大面积致人伤亡,已成为局部冲突中弱小一方的首选武器。在未来,陆军、空降兵及海军陆战队在战场上都可能会面临敌方火箭弹的饱和攻击,反“三弹”(榴弹、迫击炮弹、火箭弹)袭击已成为现代防空作战面临的新课题。近30年来,以色列一直不断饱受火箭弹的威胁,“铁穹”反火箭弹系统的实地部署,为以色列南部和北部边境的火箭弹威胁提供了一套防御方案,也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以导弹击落火箭弹的系统,备受世人关注。

“铁穹”反火箭弹系统的由来

早在1995年,以色列就有人提出改进“绿松-2090”雷达用于监视真主党发射的122毫米的“格拉德”火箭弹,后因操作性不强而作罢。但自从2001年以来,以色列南部就一直受到来自加沙的火箭弹袭击,特别是2006年黎以战争,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约4200余枚火箭弹,击中了50多处民用目标,40%的工业生产被迫停止,上百万人不得不躲进防空洞,连续32天的此类攻击给以色列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5亿美元,以色列国民长期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真主党“廉价而成功”的武器系统加速了火箭弹在该地区的扩散。战后,真主党仍保留了2万多枚火箭弹,而叙利亚和伊朗也投入大量资金大批量生产中远程火箭弹。虽然以色列装备了“箭”式防空反导和“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但对付此类攻击收效甚微,迫使以色列不得不考虑新的防御措施,建立防空反导反火箭弹一体化的防御体系,以保护其国家的安全。

2007年2月,以色列国防部从14个参加竞标的方案中选择了“铁穹”系统作为其多层次导弹防御系统项目的低层防御系统。由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研发,主要用于拦截“喀秋莎”和“卡桑”等火箭弹。2011年2月15日,以色列空军首次对“铁穹”系统进行了系统操作试验,成功拦截和摧毁了根据不同情境发射的不同射程的火箭弹靶弹,使该系统向实战部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3月27日,以色列在其南部城市贝尔谢巴部署了第一套专门用于反火箭弹的“铁穹”系统。

“铁穹”反火箭弹系统的核心

“铁穹”系统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探测/跟踪雷达、作战管理/武器控制(BMC)系统和导弹发射装置。

探测/跟踪雷达。配备E L/M-2084多任务有源相控阵雷达,安装在六轮卡车上。该雷达能够对所有高弹道火箭弹或导弹进行预警,具有探测、跟踪多目标能力和预测来袭炮弹及火箭弹的轨迹,并能精确计算每种威胁的空间位置。雷达识别系统具有良好的区分威胁和非威胁目标的判别能力,能分辨出火箭弹可能落入的区域,从而迅速控制拦截弹实施精确拦截。该雷达对火炮弹丸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对飞机和导弹的探测距离为350千米;目标处理能力为每分钟200枚炮弹,对飞机和导弹的目标处理能力为每分钟1200个;覆盖范围在扇扫模式下为90度,在旋转模式下为360度,高低范围为±4度。该系统具有在导弹发射后20秒的时间内传输目标精准坐标的能力,使以军不仅能够知道弹药将落向何处,而且还能快速攻击发射车及射击人员。

作战管理/武器控制(BMC)系统。BMC系统接收雷达探测的目标弹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计算预计的弹着点,自动辨别来袭火箭弹是否会对地面人员(居住区)或设施造成威胁。BMC系统能够对威胁优先排序,对探测到的目标进行拦截分配,首先迎击威胁较大的目标,在拦截导弹的飞行过程中为其提供目标弹道的更新信息。如果BMC系统确定来袭弹药将坠落在无人区域,就不会发射拦截导弹;如果来袭火箭弹对地面人员或设施有威胁就采取拦截措施,系统会自动选择在无人区上空拦截,防止导弹和火箭弹碎片对地面造成间接毁伤。

导弹发射装置。每套“铁穹”系统配6部发射装置,每个发射装置携带约20枚“塔米尔”小型雷达制导导弹。导弹长3米,质量90千克,直径160毫米,配有光电传感器和转向舵,携带助推火箭发动机,可在拦截时为导弹提供额外的动力,从而使其具有高速性和高机动性,导弹在飞行中段接受地面制导,装备的射频(RF)导引头负责终段制导。导弹安装有“命中即摧毁”战斗部,拦截目标时采用“命中杀伤”攻击方式,并尽可能地将目标击落在更远的地方,避免弹片残骸坠落到城镇。同时弹头上还装有近炸引信,一旦导弹没有击中目标,在与目标交错的瞬间,该触发装置可引爆弹头将目标击毁。

“铁穹”反火箭弹系统的作战过程

“铁穹”系统的交战时间非常短,从发现目标到截获并发射拦截导弹需时不到1秒钟。其过程是:在敌方火箭弹发射后5秒内,系统的EL/M-2084多任务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并识别发射的火箭弹,跟踪弹道并将探测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BMC系统,作战管理系统在5秒内根据弹道、天气等条件综合测算,判断火箭弹落点,建立一套可靠的目标跟踪路径。如果对比判断落点在民用或是军用目标附近,会对以色列人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威胁,则立刻下达指令对导弹发射单元实施拦截,对打在空地的则不予拦截。敌方火箭弹发射约15秒后,拦截导弹发射,接收火控系统上传的目标弹道数据,对自身的飞行弹道进行修正,约20秒后,即在拦截前2秒,雷达导引头被激活获取目标信息,控制导弹飞临火箭弹弹道上的预定点,完成末端交会,随后近炸引信启动战斗部,直接引爆火箭弹将其摧毁。导弹接近目标的速度大约为800米/秒~1000米/秒。

“铁穹”系统能在多云、下雨、尘暴、雾霾、夜间等条件下有效拦截射程4千米~70千米内的短程火箭弹和155毫米榴弹炮炮弹,成功率在90%以上。“铁穹”系统的突破是不仅能精确拦截目标,而且有效区分来袭危险程度,进行选择性拦截,最大程度上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铁穹”反火箭弹系统的作战部署

2009年8月,以色列国防军建立了一个“铁穹”防御系统营。这个营隶属于以色列空军的防空部。每个营下设4个连。初始部署时,每个连配备3部发射架,每部发射架携带20枚拦截导弹,以后每个连将配齐6部发射架。

在经过几次长时间的推迟后,以色列空军于2011年3月27日在该国南部以巴边境的沙漠城市贝尔谢巴附近部署了第一个“铁穹”系统连,几天后,第二个连部署在靠近加沙的以色列南部海滨城市阿什凯隆附近。以色列空军一共订购了7个连的“铁穹”系统,应在2013年底前交付,目前以色列空军已经接收了4个连的该型反导防御系统。2012年2月20日以色列开始在特拉维夫部署第三套“铁穹”系统。8月20日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表示,以军已经在以埃边境城镇埃拉特部署了第四套“铁穹”系统。“铁穹”系统正融入以色列军队的核心,作为这项进程中“动态部署方案”的一部分,“铁穹”系统已在国内多个地点进行过部署,依据这一方案,为实地检验“铁穹”系统的性能,以军会随时变更该系统的部署地点。同时以色列当局宣布,“铁穹”系统离完善还差得很远,它还不能确保对该国全境进行全面的反导防御,根据以色列国防部的估计,保其在南部和北部的边界地区免受火箭弹的袭击大约需要部署15个“铁穹”反导防御连。

一个“铁穹”反导防御连包括1部EL/M-2084 多功能雷达、1个发射指挥中心和3/6部发射装置,可在雨天、沙尘和多云的环境下有效作战,能在12小时内迅速部署到发射阵地,对战略性基础设施、人口密集区或关键性军事目标实施保护。一旦天线完成部署,数据链与指挥中心有效连通,“铁穹”系统即可在2分钟内发射导弹。1套“铁穹”系统可保护一个典型的以色列城镇周围15倍区域的范围(约150平方千米),可对15千米以外速度达300米/秒的目标威胁实施拦截,包括炮弹、火箭弹和155毫米口径弹药等。实战中,整个系统的探测/跟踪雷达、作战管理/武器控制(BMC)系统和导弹发射装置的三个独立部分可被部署在不同地方,间隔可达20千米以上。

结束语

“铁穹”系统的研发与实地部署是以色列提升和强化自身应对低强度威胁的又一力作,也是长期以来在军事发展中注重发展进攻武器和进攻理论,强化“攻防兼备”的威慑和遏制战略的结果。“铁穹”系统作为以色列多层次防空反导反箭体系的最内层反导防御网的绝对主力,能在全天侯条件下拦截射程达70千米的短程威胁目标,系统的高科技含量,快速的移动部署能力和较高作战效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如此,以色列仍继续“铁穹”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包括改进拦截能力,扩展威胁响应范围,改善系统的控制能力等。可以预见,未来的“铁穹”系统将是一个响应迅速、机动快捷、拦截能力更强的多目标拦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