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苏联的阿富汗战争

2013-04-12 00:00:00吴强
军事文摘 2013年1期

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争夺战略出海口,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控制,并企图以“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控制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当“间接手段”失败以后,苏联当局于1979年直接派遣军队进入阿富汗,试图以武力塑造一个真正亲苏的阿富汗政权。

阿富汗这个“大国坟墓”,曾经埋葬了大英帝国军队的荣誉,但并没有引起苏联当局的足够重视。他们在战略利益的诱惑下,冒险踏入了阿富汗这个战争泥潭。结果,苏联强大的正规军加上亲苏的阿富汗军队打了整整10年,不但没能消灭阿富汗反抗武装,反而让他们越战越强。最终,苏军在尝试各种可能的手段之后不得不黯然离开阿富汗。阿富汗战争的失败甚至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留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

阿富汗乱局中的武装干涉

目前,战略思想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进行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是夺取暖水港,走向世界海洋。其实,在沙皇时期,俄国就一直对阿富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沙俄(苏联)濒临诸多边缘海,但都无法直接面向三大洋。而阿富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都想通过控制阿富汗来解决其海口问题。因此,早在阿富汗战争之前,苏联就延续了沙俄时期与英国明争暗斗的传统,并在1919年支持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运动。

阿富汗在打败英国以后获得了独立,但这个国家并没有得到和平与安宁。1919年2月28日,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汗在喀布尔清真寺宣布阿富汗完全实现独立的时候,英国发动了第三次阿富汗战争。打败英国以后,阿马努拉汗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颁布了首部宪法。但是,在接下来的50年间,政权三次更迭。直到1978年3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并于同年4月推翻了原有政权成为执政党,这就是所谓的“四月革命”,而这次革命的成果很快又被另外一次政变夺走。1979年下半年,“人民民主党”的“人民派”领导人阿明又发动了一次政变。同年,在阿富汗乱局中,原教旨主义势力趁机得到了发展。1979年底,“阿富汗伊斯兰党”和“阿富汗伊斯兰协会”等组织已经控制了阿富汗领土的70%,并掌握了阿富汗超过1000万的人口,几乎控制了阿富汗的整个农村地区。而此时,美国等幕后力量早已涉入其中。阿明发动政变后,苏联感觉阿明就要“失控”了,于是准备运用军事手段干掉这个“不听话”的阿富汗领导人。此时,苏联已经物色好了新的“代理人”。干掉不听话的阿明,扶持亲苏联的新“代理人”上台就成为苏联的重要目标。阿富汗战争就此开始。

1979年12月27日20时45分,苏军和克格勃特种分队在阿富汗亲苏军队的配合下强攻了阿明宫,杀死了阿明。随后,苏联开始逐渐增加入侵阿富汗的部队。1980年,苏军第40集团军主力已经基本进入阿富汗,其主要力量包括2个摩步师、1个空降师、1个空降强击旅和1个独立团。苏联还专门为阿富汗战争建立了指挥体系。这个指挥体系包括国防部作战组(驻铁尔梅兹地区、作战组组长为索洛科夫元帅),直接或通过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和参谋部对在阿富汗作战的军队进行指挥。之后,苏联不断加强兵力,到1985年达到顶峰。此时,在阿富汗的苏军总兵力为10.8万人。出于政治等各方面考虑,苏联当局称参加阿富汗的部队为“苏军有限部队”。这支浩浩荡荡开进阿富汗的苏联军队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一次速战速决的胜利,而是一场持续长达10年的烂仗。

“苏军有限部队”的苦战

在苏军正式进入阿富汗之前,在阿富汗角逐的主要有苏联力量、美国特工、阿明势力以及总部位于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义。苏军进入阿富汗以后,虽然很快消灭了阿明,并且迅速扶持起一支亲苏的阿富汗势力,但是反对派原教旨主义势力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富汗的全部农村地区。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苏军有限部队”战斗的基本模式是沿公路线布防,并以此为依托,不断进行打击反对派的行动。苏军在阿富汗的行动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9年12月~1980年2月,这一阶段苏军刚刚进入阿富汗,参加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第二阶段自1980年3月~1985年4月,苏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这一阶段也是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军事行动的主体部分;第三阶段自1985年5月~1987年1月,由于大规模军事行动效果并不理想,苏军因此改变了行动模式,只以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亲苏的阿富汗军队实施战斗;第四阶段自1987年1月~1989年2月,苏联已经对军事行动失去了信心,开始推动亲苏阿富汗政权与反对派进行“民族和解”,但小规模的战斗仍然时有发生,直到苏军最后撤离阿富汗。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的基本做法是扶持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武装他们的军队,并指挥这支军队去打击反对派。除此以外,他们常与阿富汗军队协同作战,打击对手。苏军也经常独自打击高危集团、保护交通线和重点目标、进行小规模清剿行动、掩护国家边境并进行特种作战。

而处于苏联军队和亲苏阿富汗军队强大压力下的反对派武装是如何作战的呢?他们的基本作战模式是游击战。反对派控制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拥有广阔的机动空间。

他们利用这些空间不断以小规模袭击的方式来打击苏联军队及其扶持的政府军。从表面上看,反对派的力量要大大弱于苏军以及亲苏联的阿富汗军队,但他们因受宗教和民族主义的激励而士气高昂,在阿富汗广大地区得到了当地人的广泛支持。大多数阿富汗人由于憎恨苏联这些“异教徒”侵略他们的国家,都支持反对派的斗争。而在苏联支持下的阿富汗军队,虽然规模可观,也拥有相当的技术装备,但是素质低下、士气低落。除此之外,苏联侵入阿富汗以后,美国并不甘心退出阿富汗,因此采取了支持反对派间接打击苏联的策略。在美国的影响下,巴基斯坦和伊朗向阿富汗反对派武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并派遣了顾问和训练人员,大大增强了反对派的力量。

对于苏联的战败,很多苏联将领都不承认。即便如此,事实胜于雄辩。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以后,尽管他们动用了可观的战争资源,但是他们的敌人却并没有被消灭。苏军在阿富汗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争,耗资40亿卢布,伤亡5万多人。而他们的对手却越战越强。苏联统计数据显示,反对派武装在苏军进入阿富汗以后,从不足3万人逐渐发展成一支超过15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仅从这一点来看,苏联军队都难言胜利。另外,1987年1月,在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9年之后,7个有影响的伊斯兰政党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召开代表大会,准备在苏联撤离以后成立“伊斯兰共和国”,苏联对此毫无办法,最终于1989年1月黯然从阿富汗撤军。“苏军有限部队”长达十年的苦战就此告终。由于军事行动的失败,加上苏联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苏联军人,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英雄式的欢迎,而是人们的鄙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就连战死的苏联军人也得不到政府像样的安葬。一切的一切,都毫无光彩可言,就像他们进入阿富汗的方式一样。

苏联战败原因

为何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不能快速消灭一群装备低劣的散兵游勇?除了游击战的“非对称优势”,还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分析苏联战败的原因,要从战略、战术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才能比较客观地得出结论。

战略上,对于苏联而言,当时他们战略的主要方向是欧洲,最大的对手是美国为首的北约。但是苏联当局认为控制阿富汗以后可以获得暖水港,进而得到进入大洋的出海口,但是却没能考虑到军事干预行动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失败后的巨大代价。本来苏联决定不出兵阿富汗,但眼见阿明要失控,于是仓促决定出兵,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战略判断。

这种不够严谨的战略决策方式本身就是失败的。况且,出兵阿富汗,倘若不能迅速解决阿富汗问题,苏联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因此,即使争取暖水港对于苏联意义重大,在当时也不是苏联使用强力手段争取这个战略利益的有利时机。再者,由于决策准备不足,当苏军出兵阿富汗以后,当局依然没有关于阿富汗的明确政治目标、战略企图和完整构想。身处阿富汗的苏联军人甚至不明确自己的任务,只是被笼统地告知,要“给友好的阿富汗人民提供国际援助,以及为制止邻国可能的反阿富汗行动创造良好条件”。这种情况下,各级指挥员无所适从,他们的军事行动又怎能与战略目标高度统一呢?同时,由于行动仓促,苏军没有时间进行充分准备,不论是部队的训练还是装备与面临的任务都难以相互匹配。苏联甚至在对手没有任何空中力量的情况下,向阿富汗派遣了大量的防空部队,结果这些防空部队非但无法参战,反倒成为需要保护的“累赘”。

战术上,当苏军在阿富汗面对反对派的游击战时,他们仍然试图用传统的正规战术来应对。比如,在初期的行动中,部队按照规定进攻的方向与纵深实施正面推进,并在推进过程中消灭遇到的敌人,达到规定纵深后,他们的作战行动便结束。这种过于呆板的战术在对付高度分散与快速机动的游击武装时显然力不从心。因为游击武装根本就没有固定的防御地域。当苏军进攻时,他们会主动撤离,而苏军也只是将他们“挤出”了攻击地区而未能将其消灭。待苏军离开后,反抗武装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后来,苏军采取了以袭击和伏击为主的特种作战行动。但是由于反抗武装拥有巨大的回旋空间,苏军的作战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压缩反抗武装的活动,苏军甚至采用了毁坏农业设施和村庄的极端方式,但依然无法控制局势,只是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憎恨,使他们更加支持反抗武装。实战经验证明,与游击武装作战,特种作战是最有效的战法,但是苏联显然没有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除了战略战术上的不足,阿富汗的作战环境对于苏军而言也很不利。首先,虽然有亲苏的阿富汗政府配合,但是反抗武装得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支持。苏军不但要对付眼前的敌人,还要对付他们背后的“隐形”对手。其次,宗教对阿富汗人的影响也大大增加了苏军的困难。由于阿富汗几乎全民信教,反抗武装以伊斯兰教作为号召人们反对苏军的旗帜,使他们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和苏军的物质力量相抗衡。而苏军作为“异教徒”,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下作战,自然会遇到很大阻力。再次,阿富汗广阔的农村地区为游击武装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使苏军的反游击战难上加难。阿富汗虽然贫弱,但是人民普遍拥有尚武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这样的民族精神曾经淹没了大英帝国的军队,但是苏军没有吸取教训,走上了英军的老路。

影响与启示

苏联当局可能认为,凭借苏军的实力,只需动用“有限”的军事力量就能制服阿富汗。他们没有想到,弱小的阿富汗会如此顽强地抗击他们的入侵。他们更没有想到,这场军事冲突会持续十年。苏联的失败告诫强大国家,不要轻易使用武力去征服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英国用三次阿富汗战争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苏联步其后尘,再一次用沉重的代价予以证明。

其次,苏联的阿富汗战争还提醒军事强国,直接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间接”干涉虽然没有直接干涉那么速效,但却是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在正式进入阿富汗之前的1954年,苏联就加大了对阿富汗内部事务的“间接”干涉,既影响了阿富汗国内局势的走向,又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但苏军的直接军事干涉却让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战术上,阿富汗战争再次证明了游击战等“非正规作战”相对于正规作战而言具有的“非对称优势”。苏联军队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来对付手持轻武器的阿富汗游击队,却被对方高度分散的游击战搞得被动异常。苏联的经验与教训提醒军事大国,不要轻易使用常规作战对付非正规作战,要想有效应对非正规作战,必须在平时加强特种部队的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增强常规部队的特种作战能力,尤其是要注重提高分队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与分队的行动能力。不要因为重视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就忽视了传统作战能力的建设。

总体上看,这场阿富汗战争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可能还是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阿富汗战争就像一块试金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试出了苏联这块“金子”的成色。通过阿富汗战争,表面上看起来令人生畏的超级大国,暴露出了内外政策的不足以及从战略指导到战术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军的失败让人看到,一身肌肉的“北极熊”其实已经外强内干。战争中暴露的弱点以及人民心里积累的不满成为压倒苏联这头巨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连苏联内部人士也大多认为阿富汗战争是引起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这种“意外收获”可能是阿富汗反抗武装自己都没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