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已故国家元首金日成在自传《世纪之行》中,对抗联一路军司令魏拯民进行了满怀深情地描述:“他的外貌,很像个大学教授,是个文人型、思索型的人。若不是闹革命,他很可能是为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奉献一生的人。魏拯民,作为一个人,是位出色的优秀人物,作为革命家,也是出类拔萃的优秀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永远为人民所纪念的崇高而壮丽的一生。”
公正处理“民生团”事件
魏拯民(1909-1941),原名关有维,1909年2月出生于山西屯留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魏拯民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和中共东满特委书记。
在东北抗联14年的斗争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肃反、肃奸扩大化的事件,即反“民生团”事件,给东满的抗日斗争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民生团”是1932年2月日本移民当局策划批准、由朝鲜奸细、政客组成,专门对抗中共领导的东满抗日武装斗争的反革命组织。“民生团”鼓吹民族自治,破坏汉朝民族的团结,分裂中朝人民的抗日和联合。 “民生团”出现后,立即引起了中共东满特委的关注。
1932年8月,中共延吉县委秘书老宋被日本宪兵抓捕,一周后被放回。县委在审查老宋期间,通过审讯两名日本俘虏,得知老宋是日本的密探。经审讯,老宋招出自己是“民生团”成员,还有20多名同伙。
据此,中共延吉县委认为,“民生团”分子已经渗透到革命队伍中了!于是,一场深入揭批“民生团”分子的运动在全县开展起来,并迅速波及整个东满地区。
1935年1月,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魏拯民作为省委特派员,被紧急派往东满,负责调查处理反“民生团”的肃反、肃奸扩大化问题。他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向当地干部和群众询问情况,实际了解延边地区的抗日斗争情况和反“民生团”斗争中的问题。
1935年2月27日至3月3日,魏拯民在汪清县大荒崴召开了东满特委、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东满特委、团特委在贯彻反日统一战线方针和反“民生团”斗争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经全体与会人员认真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路线与敌人斗争情况及今后的任务决议》和《反“民生团”斗争决议》。会议选出7人组成东满特别委员会,魏拯民为特别委员会书记。大荒崴会议肯定了这一时期反“民生团”斗争的必要性,但要求“运用正确的策略消灭‘民生团’的组织,肃清‘民生团’影响,把东满的党、团从敌人的内外夹攻之下挽救出来,巩固起来,扩大起来”。
1935年2月末3月初,召开了东满党团特委联席扩大会议,魏拯民当选为特委书记。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全面检查了肃反扩大化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研究制定了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通过了《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决议案》和《反“民生团”斗争决议》,从而纠正了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的民族政策和国际主义政策方面的错误,扭转了局势,稳定了局面。
1935年3月21日,东满特委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在汪清县腰营沟,召开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魏拯民、王德泰、李学忠、金日成等11人,进一步讨论了反“民生团”斗争的问题。会议强调,成立特委领导下的肃反委员会审问团,专门负责审查“民生团”案件;凡涉及“民生团”的案件,不论其情节轻重,均经由肃反委员会研究决定,各地党组织不得任意裁决该地“民生团”案件,更不许任意捕人、杀人。这样,就从根本上控制了反“民生团”斗争的规模和最后处置权。
魏拯民还亲自释放了因涉嫌是“民生团”成员在抚松县马鞍山被监禁审查的100多人,将他们重新编入抗联部队,并和金日成一起亲自烧毁了“民生团”的全部材料。至此,在东满开展三年之久的反“民生团”斗争终于停止了。这次纠“左”,保护了一大批朝鲜族党员和朝鲜革命者,并将他们重新编入抗日联军,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抗日斗争。金日成曾念念不忘地说:“魏拯民是中国的革命家,是支持朝鲜的革命家,是为朝鲜革命煞费苦心的人。”
建立抗联第二军
1935年5月3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以下简称“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全军所辖4个团,总兵力达1200余人。
二军成立后,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部署各团,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战略决策,立即开始行动,并亲自指挥了安图羊草沟、敦化威虎岭等战斗。
1935年8月,为谋求与在南满地区活动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以下简称“一军”)的联系,魏拯民决定派遣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两个连组成西征队,进行远征。历经千难万阻,西征队于9月3日在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与一军实现了胜利会师。不久,杨靖宇将军率部赶到了那尔轰。杨将军高度赞扬了李学忠西征的英勇壮举,决定相互配合,建立新的抗日游击区。1936年1月,二军又成功与五军在达宁安县的镜泊湖游击根据地会师。至此,南满、东满、吉东地区的党组织和军队之间建立了联络,为联合开展对敌斗争创造了条件。
1936年3月,在安图县的迷魂阵,魏拯民组织召开了二军领导干部会议,主要议题是部队改编和分区作战。会议决定,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以下简称“抗联二军”),全军兵力2000余人,是东北诸多抗日队伍中最先改编为抗日联军的部队。新成立的抗联二军,按照中共的建军原则,从军部到师部都建立了党委,魏拯民担任党委书记。
为了解除心腹之患,敌人除调集重兵“讨伐”外,还采取了“归大屯”、“保甲连坐”、“三光”等法西斯手段,企图断绝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抗联二军的活动日益困难。为此,魏拯民经常忍饥饿、冒风险,四处奔走,指挥部队在深山老林中修建了许多密营,储存大批粮食和枪支弹药,同时利用密营与敌人周旋,寻找攻打敌人的机会。
1936年4月,成立不久的抗联二军,发动了攻打桦甸县大蒲柴河镇(今属敦化市)的战斗。
大蒲柴河是敌人设在安图、敦化、桦甸、抚松四县交界的重要军事据点,防守的伪军很多。大蒲柴河以北60公里是敦化县城,如果攻打大蒲柴河镇,盘踞在敦化县城的敌军肯定会出兵增援。根据这些情况,抗联二军决定采取先围城打援、再攻城的战术。
4月6日,抗联二军先派小部队在大蒲柴河周围发起佯攻,同时把大部队埋伏于敦化至大蒲柴河之间的寒葱沟,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准备阻击敦化方面的援敌。同时,派两个团埋伏在寒葱沟口,准备堵住敌人的退路。
果然,4月7日,敦化县城的日本侵略者纠集500余名日军和250名伪军警察大队,急忙向大蒲柴河增援。4月8日中午,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埋伏在路旁的战士们猛烈射击,手榴弹、炸弹连续在敌群中开花,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最终狼狈回逃。早已埋伏在寒葱沟口的抗联二军部队,立即堵截,敌人溃不成军。
10日拂晓,第1师主攻部队直逼大蒲柴河东口,攻下敌人防所。另一支部队直捣敌人小街西北防所。驻守的伪军大队长带两个中队沿富尔河上游逃跑,又遭到抗联二军伏击部队突然袭击,除伪军大队长带几个亲信逃窜外,其余全部被俘。
大蒲柴河战斗后,抗联二军一师主力挥师南下,转入抚松、濛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在以后的几个月里,部队不断取得胜利,队伍得到很大发展,游击区也迅速扩大。
会师杨靖宇,组建抗联一路军
当抗联二军不断取得胜利时,杨靖宇将军领导的南满地区游击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巩固战果,明确今后的任务,杨靖宇将军决定返回金川县河里根据地,召开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1936年6月,魏拯民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到达河里根据地,与杨靖宇将军会师。
杨靖宇和魏拯民一起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东满及抗联一军、抗联二军干部联席会议,即抗联历史上有名的“河里会议”。根据魏拯民向大家传达的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有关指示,河里会议做出了三项重要决定:
第一,将抗联一军和抗联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以下简称“抗联一路军”),杨靖宇、王德泰和魏拯民分别任正副总司令和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抗联一军辖第1、2、3师,抗联二军辖第4、5、6师),兵力达6000多人。
第二,将原来的中共东满、南满党组织合并,组成新的中共南满省委(也称东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是吉林省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省级机构,魏拯民则是吉林省历史上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
第三,确定了新的军事计划,决定部队要冲出东面包围圈,向辽南、辽西发展。
河里会议刚结束,后方传来情报,金川县大荒沟日本守备队的矢岛明天带队进山讨伐!
当时,因为大部队正在很远的地方执行任务,杨靖宇和魏拯民能调遣的只有机关枪连、迫击炮连和一个机枪班,共200多人。
7月7日晚,杨靖宇、魏拯民亲自带队,向白家堡子方向前进,天亮前进入雷家小坎埋伏地点。时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叫人透不过气来。队伍隐蔽在草丛中,蚊子、小咬、瞎虻嗡嗡乱飞,奔着人体就咬。第二天天亮,山里又起了大雾。
9点多钟雾刚刚散去,敌人就上来了。前面是十几个鬼子,后面是伪治安军,几挺机关枪一响,十几个鬼子都被消灭了,只有一个鬼子连滚带爬地跑了。
一场战斗只用20多分钟就结束了。部队共缴获机关枪2挺,小钢炮1门,炮弹12发,王八盒子2支,手枪1支,望远镜2架,战刀2把,三八大盖20多支。
8月,魏拯民率领抗联二军,攻打抚松县城,歼敌百余人;9月在穆棱截击日军列车,毙伤敌工兵部队300多人,震动了日伪统治最高当局;10月在安图东清沟与敌激战,击毙日军大佐石川隆吉的数十名官兵;11月在抚松小汤河反击战中,毙伤敌军近百名。这一系列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秋冬季的“讨伐”。与此同时,魏拯民还在抚松、长白山等地组建中共县委和抗日群众组织,建立了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冬,王德泰牺牲后,魏拯民承担起领导地方党的工作和指挥抗联二军作战的双重任务,带领部队转战长白山中。
由于日伪残酷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1937年末~1938年初,抗联一路军内部产生了急躁、消极等待、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和错误思想。在这关键时刻,魏拯民于1938年1月10日及时发出了《给二、四、六师和独立旅及教导团党委、全体党员的信》,要求各部队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地方工作和群众工作,采取灵活的小部队的活动方式,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各种不良情绪,树立长期抗战思想。魏拯民给困境中的部队指明了斗争方向,统一了部队思想。
1938年初,抗联一路军的游击区不断缩小,部队损失很大。为同杨靖宇在辑安县会师,魏拯民采用调虎离山计,派一部分部队猛攻濛江、金川一带的敌集团部落,把敌人调离浑江两岸和通化一带。然后,魏拯民亲率部队300余人突然转向进入辑安境内,与杨靖宇部胜利会师。魏拯民在抗联一路军极端困难的时期,充分发挥了南满省委的旗帜和精神核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