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N+N复合词构词认知理据对比

2013-04-12 11:00:2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复合词构词英汉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名+名在英汉复合词中都是最能产的构词形式,对汉英语N+N复合名词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汉英语N+N复合名词隐喻、转喻构词理据进行分析并对比它们的异同,以期对汉英N+名复合词的共性和异质性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近年来,复合词构成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隐喻、转喻在复合词的构成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可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它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1]。隐喻、转喻思维对复合词的构成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词一个构词成分通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意义转移

所谓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就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客观上的相似,通过隐喻,把对于一个认知域的认识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如“冰糖”之所以称为“冰糖”,是因为这种食糖多为白色透明结晶物,看起来好像冰一样;“带鱼”之所以称为“带鱼”,是因为这种鱼的形状好像带子一样等。“尘烟”用来指“像烟一样飞扬着的尘土”;“麦浪”用来指“田地里大片被风吹得起伏像波浪一样的麦子”,“烟”,“浪”同样也是通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的意义转移。

英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如:“tube sock”是指“a sock shaped like a tube”;“tent card”,是“card that is like tent”,其中,“tube”,“tent”都通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发生了意义转移。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这样的复合词并不是很多,远不如汉语中的丰富。

二、复合词一个构词成分通过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意义转移

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本身并不存在客观上的相似,而是由于认知主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客体认知的创造性。反映在复合词上,如“虎将”是指“像老虎一样勇猛善战的将领”;“铁人”是指“像铁一样坚硬刚强的人”;“神童”是指“像神一样具有超人的能力,特别聪慧的儿童”等。

英语中“floor price”指“最低价”;“code word”指“委婉词”等,“floor”,“code”等均通过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了意义转移。

英汉语言中虽都有复合词一个构词成分通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意义转移的情况,但两种情况在英汉语言中的分布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汉语通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意义转移的情况居多,而英语复合词通过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发生意义转移的情况居多,我们认为这大概与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2],在抽象的关系方面见长有关。

三、复合词一个构词成分通过转喻发生意义转移

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它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事物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3]。利用转喻构成的复合词,汉语中如“笔友”,指“通过书信往来、诗文赠答结交的朋友”,之所以叫“笔友”,是因为写书信、诗文,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又如“雪豹”,指“寒冷地区生活的豹子”,用“雪”来指“寒冷地区”,是由于寒冷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雪”。英语中“boat people”指“从海上进入他国的难民”;“crib death”指“婴儿猝死”等,“boat”,“crib”也同样是由于转喻作用而发生了意义转移。

四、两个构词成分分别由于隐喻转喻作用发生意义转移

汉语中如“蛇头”,“蛇头”是指“组织偷渡并从中获利的人”。这里“蛇”由于隐喻转喻作用而发生意义转移,指“乘船偷渡者”,因为偷渡客为了避过本港水警的搜查往往蜷缩在偷渡船的船舱中,身体如蛇一般地蜷曲,常被称为屈蛇。“头”用来指“组织者”,则是由于隐喻而发生的意义转移。英语中“lion head”用来指“虎将”;“face book”用来指“相册”等,均是两个构词成分都发生了意义转移。

虽然隐喻、转喻思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两个民族成员隐喻思维的具体结果是不同的[4]。汉语里的“虎”和英语里的“lio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在使用隐喻思维的时候,一般是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表达另一个不明说的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的因素,中国人比较熟悉“虎”,“虎”被视为“万兽之王”,汉语里与“虎”有关的词语数不胜数;而英国人比较熟悉“lion”,“lion”是英国人心目中猛兽的典型,所以英语里与“lion”有关的词语很多,而与“虎”有关的词语却少之又少。汉语里用“虎”表达的词语英语里多用“lion ”来表示。例如描绘“极其危险”的地方,汉语用“虎口”,而英语里用“lion-mouth”;“勇敢的人”汉语里是“虎将”,而英语里是“lion head”;“胆量大”汉语里叫“虎胆”,而英语里是“lion-hearted”等等。

另外,由于各个民族和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民族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观察和描绘,如对于同一事物“腰包”,汉语里称作“腰包”,着眼于这种包所放的位置(在腰上),而英语中称为“belt bag”,是着眼于其形状,像“皮带”(belt)一样。又如,英语中称为“wall clock”的物品,汉语里叫作“挂钟”,同样也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英语里着眼于这种钟放的位置(on the wall),而汉语里则着眼于它放的方式(挂着);“rainbow”(彩虹),英语中观察的重点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after rain)和出现时的形状(like bow),而汉语观察的重点是其色彩(彩色)。

五、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引起的两个构词成分整体发生意义转移

如汉语中的“雀斑”,指的是“一种皮肤病,黄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像麻雀身上的斑点”,所以叫“雀斑”;“猴头”,是“一种珍贵的蘑菇,没有根,泥黄色,表面呈头发丝状,很像猴子脑袋”,因此称“猴头”。

英语中“rabbitears”,用来指“V字形的电视天线”,是因为这种V字形的电视天线很像“rabbitears”;“harelip”用来指“唇裂这种口部畸形”,因为这种畸形唇看起来很像“harelip”。这类复合词在英汉复合词中所占数量都不多。

六、由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引起的两个构词成分整体发生意义转移

汉语中如“云雾”指“遮蔽或障碍的东西”;“门路”指“做事的诀窍,解决问题的途径”;“手心”指“所控制的范围”;“风波”指“纠纷或乱子”;“蛇足”指“多余无用的事物”等都是由于隐喻机制而导致的意义转移。

英语中如“rubber room”原是“为狂躁的精神病人准备的衬有橡皮的房间”,可用来指“令人不快的单调的工作环境”;“cowboy”原是“牛仔”,用来指“不受规章约束而被视为是莽撞危险的人物”等,都是由隐喻而引起的两个构词成分整体的意义转移。

此外,同一个复合词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可能分别由转喻、隐喻引申而来,在一个语境中使用的可能是隐喻义,而在另一个语境中使用的可能是转喻义。如“眉目”一词,在“眉目清秀”中使用的是转喻义,指“容貌”;而在“眉目清晰”中使用的则是隐喻义,指“条理”。

七、由转喻而引起的两个构成成分整体发生意义转移

汉语中如“舟车”原是“船和车”,由于转喻的作用,可用来指“旅途”,如“舟车劳顿”。同样“柴米”用来指“必需的生活资料”;“人烟”用来指“住户、人家”等,都是由于转喻而发生的整体意义转移。

由转喻引起的两个构成成分整体发生意义转移,这两个构成成分多是并列关系[5],英语中很少有并列关系的复合词,很难发现由转喻而引起的两个构成成分整体意义转移的情况。

八、结语

复合词在英汉语词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合词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构建而来,隐喻、转喻在复合词的构成和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汉英语N+N复合名词隐喻、转喻构词理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它们的异同。通过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英汉词汇系统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英汉语言词汇的共性和异质性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对于语言教学、语言翻译、语言对比及词典编纂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兴华.文化背景和英汉词义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6).

[5]司徒允昌.试论联合式合成词的构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5).

猜你喜欢
复合词构词英汉
含有“心”一词蒙古语复合词的语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19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01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