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园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2,409所,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则占了1,280所,专科学生在校学生数达到了9,588,501人。可见,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为高职教育界的特殊性和专业的职业特征,高职新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
高职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关键是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是基础,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拥有良好大学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作为入学后的“第一课”,根据心理学上“首因效应”,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新生心理素质、培养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处在青春晚期到成人期的转变过程中,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第二次心理断乳期”。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正在成为退学、休学的重要原因,有自杀倾向与轻生者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国家与高校的高度重视。高职新生在不断走向成熟与独立的同时,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成为需要心理干预的重要人群之一。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入学新生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很多省市的高考入学率达到了70%以上,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最后一批被录取的学生,其总体成绩显然要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新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而部分高职入学新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失望,感到自卑,家长的这种自卑感则加剧了高职新生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造成了高职新生缺乏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缺乏人生的道路规划,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失去上进的动力,以至于造成精神颓废,并由此产生了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
(二)失落心理。由于社会阅历和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过程和情感特征带有明显的幼稚与片面的特点,同时高职新生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缺乏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客观认识,常表现出自评过高或过低等极端的自我效能感倾向。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间的辩证关系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失落感和冲突。例如,在进入大学前,许多高职新生对大学的生活都充满了向往和美好想象。然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部分学生感到自己所考上的高职院校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差甚远;部分学生则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被迫选择所读的学校及专业;部分学生对所读学校和专业不甚了解,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入学后发现自己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这些都会导致高职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失去动力,产生厌学心理。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感到失落、情绪低落,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甚至很多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申请退学。
(三)危机心理。目前,整体上大学生就业激烈、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就业竞争程度随高校扩招而更加激烈,使不少高职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在“就业难”的重压之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心理”。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整体上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的现象。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历方面则处于整个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解、沟通能力等相对较弱,相对而言找工作就更加困难。另外,很多高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是当“蓝领”,不是当“白领”,要低人一等。部分高职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自卑感加重,常常感到心理压抑,对前途感到茫然,以至于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颓废思想,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了“找工作是毕业后的事,现在不用去想”,“混到毕业了事”等观念。
对于高职新生来说,从高中学阶段进入到大学阶段,学生会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新世界:新的学校、新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但是,习惯了应试教育和长辈全方位照顾的大学新生,往往不知如何去应对。
(一)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日常起居生活都由父母安排。而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则离开家乡,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饮食、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大学生活主要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事都要靠自己处理。这些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最后,高职院校的生活空间相对中学而言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些都可能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入学新生适应不良,也使其感到无所适从。
(二)学习方面的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专门技能。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习同样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学生自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多,这就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沟通表达等能力要求较高。此外,高等学院除了安排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学位课之外,还安排了大量的选修课及学分供学生选择,而且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选修课才能毕业。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主要靠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这种转变对于经受了十几年“境鸭式”教学方式的熏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几乎定型了的高职新生来说,通常难以适应。这些都使得很多高职学生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因此感到空虚无聊。
(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方式、脾气习惯各不相同,进入大学以后组成新的班级、甚至共同生活在一个宿舍里,人际交往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加之师生关系不像中学密切,高职院校教师通常不用坐班,科研和社会服务压力较大,不会经常在学校里。因此,高职新生往往长时间见不到老师,又远离父母,难以找到一个信赖的倾诉对象。人际关系和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人交往。很多高职新生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显得束手无策、甚至选择封闭自己,容易形成病态封闭的心理。
目前,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学校教育还存在长期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够的现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新生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为此,需要改变以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应该以《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新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特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加强学生认知、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尽快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坚持知识灌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之中,拓宽各种宣传渠道,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健康学习,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调适能力。
(二)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基本功能:预防、矫正与发展。总体而言,高职新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成长与成才与情感及日常生活小事遇到的心理问题等,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健康成长,而且这些“小问题”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要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通过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针对性。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指导。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新生及其他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可以考虑专门指派教师为新生进行心理咨询;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定期和在固定地点开展心理咨询,并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做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对学生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困惑给予指导和解答,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新生寻找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引导新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将心理健康作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之一融会到新生日常教学中去,以提高综合素质;再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建设,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社团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例如,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协会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之间彼此进行心灵交流,能充分利用“朋辈心理”咨询的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赵玉霞,章涵.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对策分析 [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
[2] 胡保卫.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3] 崔吉芳.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4] 王福成.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J].淄博师专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