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儿体育诉求“体育家教”*

2013-04-12 21:28吴旭东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家教体质子女

吴旭东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系,江苏 连云港222006)

0 问题的提出

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7日颁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即“7号文件”),至今已近6年.文件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义给予了高度的定位:“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1]同时,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基本措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落实.我们在全国的中小学和高校普遍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了初中毕业生升学的体育考试;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实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广泛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现今我国青少儿是否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其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是否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是否明显下降?即能否达成以下基本要求:“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只要你是一个对教育敏感、对青少儿体育有认知的人,不论是依据看到的现象、听到的谈论,还是想到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可见,即使我们在认识和学校实践层面上对青少儿体育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加强,但由于受学校、社会大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锻炼时间不足,加之相当数量的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这些负面因素无疑削减了“重视与加强”的力度,使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由于我们对青少儿体育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够,只重视“课程体育”和校园体育的改良和创新,忽视通过家庭体育教育帮助子女建立和加强基本的、实用的体育基础,没能发挥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儿体育基础的力量,创设全社会特别是家庭支持、指导和帮助青少儿参与、学练体育的工作机制,没能形成“自下而上”、齐抓共管地加强青少儿体育的局面.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儿体育不强、体质不良的现状仍没有实质性的改观.

如何使加强青少儿体育的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全面效益呢?笔者认为,“加强什么”、“谁来加强”、“在哪儿加强”是问题的关键,而其前提是对青少儿体育是什么?为什么加强青少儿体育?青少儿体育怎样等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1 加强青少儿体育的意义重大

1.1 “青少儿体育”概念的界定

“青少儿体育”概念的界定关涉青少儿体育“是什么”、“为什么”和“何为手段”的问题,也是明确青少儿体育“加强什么”、“谁来加强”、“在哪儿加强”等基本问题的前提.

笔者认为,“青少儿体育”是青少儿以参与运动技能学练、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娱乐为基本手段,提高自身运动健身能力和强化、优化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青少儿体育既是其自身基本生活和社会实践方式的活动,又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其直接目标是提高自身运动健身能力和强化、优化身心素质,而参与运动技能学练、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娱乐是基本手段.家长、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安排与指导,对青少儿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形成、方法技能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

1.2 加强体育是提高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

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决定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以体育提高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提高、身体机能的增强和身体形态、发育的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青少儿的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

体育可以促进青少儿的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笔者认为,在当今生存和社会环境下,加强体育是提高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其逻辑含义是:不加强体育,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一定不能提高;而在目标偏向、手段不力、途径片面之下加强体育未必就能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因为强健的体质并不是生理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不是无目标、手段,无方法、规律,仅凭运动竞技娱乐就能达成的,它是由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来达到的.合理的目标、途径,实效的方法、手段和积极的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才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器官功能、提高体能.因此,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解“青少儿体育”概念的基础上,明确青少儿体育“加强什么”、“谁来加强”、“在哪儿加强”等基本问题,探索适应青少儿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青少儿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体育锻炼,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努力达成体质健康优良标准.把青少儿体育落到实处,进而让加强青少儿体育成为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的充分必要条件.

1.3 加强体育是促进青少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青少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不仅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奠定物质基础,而且体育过程本身包含智育内容,更是对青少儿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手段.体育是生命之美,它有助于青少儿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劳动教育的实施.可见,加强体育既是增强青少儿体质的有效手段,又是促进青少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青少儿思想品德、智力、审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儿时期是身体发育、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一代,加强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的有效途径”.[2]

青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和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帮助青少儿树立科学的运动健身意识,正确掌握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技能并养成健身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加强体育对启迪青少儿智慧、陶冶性情、提高身心能量的重要作用和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儿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2]

2 加强青少儿体育的制约瓶颈

2.1 学校体育——不充分,且“针对身体”不足的体育

学校体育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和运动健身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心理品质和身体运动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着“硬件”不足和“软件”不力的状况,实际上相当数量的青少儿在“课程体育”主导下的学校体育中很难有全面、充分的运动过程和体育效益,学校体育的目标达成度不尽人意.“不充分的体育”主要表现为青少儿在校内体育课堂的学练不充分和课余运动锻炼不充分.首先,在物质和制度层面上受“场地小、器材少”和“班大人多”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青少儿实际上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练的过程不充分,学练的教材内容不完整、不全面;其次,在教学指导思想层面上,体育教师常常受制于“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在选择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和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指向运动技术教学有余,而“针对身体”训练不足.即针对学生身体问题,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明显不足.同样,青少儿课余体育运动中属于有健身目标、遵循规律、依照方法并采取有效手段主动“适应身体锻炼”者少见,而“适应运动娱乐”、满足兴趣爱好者普遍.

可见,原本主要属于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方面教育:“身体教育”的体育,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却往往被教育者窄化为单纯的一门学科——体育学科,并以系统的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要目标和内容过程,而忘却了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教育性课程,是承担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目的任务:身体教育的目的任务.然而,作为学科课程的体育,由于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受学校“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客观上学校体育工作没能切实针对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技能实现锻炼身体这一本质目标而实施教学与课余锻炼,从而阻碍了青少儿体育的健康发展.由于运动健身知识技能与手段方法的缺失,使青少儿在学校体育运动中,体质、体能、体形、意志毅力等方面普遍缺少充分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致强化、优化自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体育目标、理想难以达成.

2.2 社区体育——缺失教导的体育

如果说不充分并且“针对身体”不足是学校体育制约青少儿体育的根本原因,那么,社区体育对于青少儿来说则是缺失教导的体育.社区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儿应成为社区体育运动的主体,以补充学校体育的不足.然而,我们在社区体育场所看到的是更多的中老年健身者,而青少儿参与者往往也都是无目标、方法,缺少指导、帮助,出于娱乐、体验目的的一般性身体活动.显然,以这样一种活动方式、内容和过程是难以达成青少儿体育“提高自身运动健身能力和强化、优化身心素质”的基本目标的.因为运动健身是一种有方法和规律的科学,达成青少儿体育的目标是需要专门指导和训练帮助的.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运动技术学练能力和运动健身能力不足的青少儿而言,是有必要利用余暇时间请专业人士指导、训练的.但是,当今社区体育的物质条件和体制机制还很难从公共服务层面保障青少儿能普遍地接受“针对身体”的教育,即现阶段青少儿如果离开了专业指导和帮助,那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很难达成强化体能和全面、完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而更多的是放松身心、满足情趣,使加强青少儿体育的主旨落不到实处.

可见,“不充分”、“针对身体不足”和“缺失教导”是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制约青少儿体育的瓶颈因素.由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对加强青少儿体育实效不足,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儿基础体能的加强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把家庭体育教育,即“体育家教”作为加强青少儿体育基础的途径和突破口,才能弥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不足,形成青少儿体育指导的合力.

3 “体育家教”是加强青少儿体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基于学校体育“不充分”、“针对身体不足”和社区体育“缺失教导”的现状,笔者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对青少儿进行体育教育既是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加强青少儿体育的突破口,即加强青少儿体育诉求“体育家教”,“体育家教”是加强青少儿体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3.1 “体育家教”的界定与必要性

“体育家教”即家庭体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家庭教育有多种定义,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又包括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简称家教”.[3]可见,“家教”已成为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笔者将对青少儿子女教育的家庭体育定义为:在家庭的安排下,以帮助青少儿子女全面、熟练地掌握体育基础和基本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活动.属于家庭教育范畴,是由家庭教育和家庭体育组成.[4]

可见,针对子女的家庭体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活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活动方式主要是以家长、亲友或聘请体育教师为教育者,以帮助、指导子女进行体能训练、运动技术学练为手段、内容,旨在对子女实施身体训练和通过身体运动进行教育.因此“体育家教”既不应局限在家庭场所实施,又不限定必须由家长担当指导者,而是以子女的这一体育活动是否出于家庭的计划和安排来判定是否属于家庭体育教育范畴,即“体育家教”的施教者是家长、亲友,也可以是有偿聘请的体育教师或有体育指导能力的人士.而“体育家教”施教的时间、场所主要是利用课余、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在社区、学校、公园、城市绿化带等公共体育场所,或自家居室、商业性的健身房等一切可利用的体育场所,旨在教导孩子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健身能力,并促进孩子强化优化身心素质目标的达成.虽说不一定是由父母或亲友在家里实施,但这个过程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安排,是家长的意志和愿望.而这正是我们所推崇、倡导的家庭体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属于“体育家教”的范畴.

笔者认为,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体育家教”对于青少儿体育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并强调“体育家教”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现实中的青少儿最缺乏的是运动健身的价值引导、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有效锻炼身体的过程.而当下的学校体育工作,在认识与实践上屡陷误区,尤其是体育课程教学不堪“重负”,使众多的青少儿处于体育“贫困状态”.所以,客观上青少儿在接受学校体育的同时,需要家庭体育的“呵护”,尤其需要家庭体育教育的“同步辅导”,以“个别教学”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所以在“加强什么”即“体育家教”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的问题上,笔者认为,“体育家教”与学校体育教育在目的和任务上是一致的,其特性主要在于前者是针对子女“个体施教”,以解决学校体育“学不到”、“学不足”和“学不好”的问题;后者是面向全体“一刀切”的统一教育.而“体育家教”履行“基础角色”的职责,就意味着家庭体育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指导和帮助子女训练基础体能,教授基础运动技术,提高体育能力和培养体育意识、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家教”是“加强青少儿体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当然,“体育家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方面:针对子女身体的教育,同时还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即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家庭体育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促进智力发展.首先,通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开发子女的智力奠定生物基础.其次,家庭体育活动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开发子女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②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能有效地培养子女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意志品质和公平竞争、规则、自律等意识以及责任感与合作精神.③培养审美情感.家庭体育教育是对子女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子女感受和塑造身体美、运动美、动作美的意识和能力.[5]

可见,在家庭教育目的和效果上,“体育家教”包含“智”、“德”、“美”等诸育.[6]对子女实施家庭体育教育必须有德、智、体、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教育视野.因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家庭体育教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

3.2 “体育家教”目标内容的确立

结合家庭体育的特点,着眼于让子女掌握最实用、最基本的体育本领和接受全面、完整的体育教育,宜将“体育家教”的基本任务定为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等三方面:一是指导子女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子女体能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二是教授子女掌握基本的科学锻炼知识、方法和运动技能技巧,培养运动健身的意识、兴趣和习惯.三是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子女的优良品格、审美能力并促进智力发展,如培养自律、竞争、合作和超越自我的体育意识,利用体育中的艰苦和危险因素培养子女坚毅、勇敢、自信等心理素质及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优良品德;培养子女对体型、体态的健美和力量美、运动美的感受和塑造能力;通过识记动作结构、认知技术动作原理、掌握动作要领、把握运动规律等学练活动,促进子女智力发展.

那么,“体育家教”教什么和用什么教才能达成目标呢?“教什么”和“用什么教”是指在上述“基本任务”统领下的教学与教材内容,它决定着子女接受家庭体育教育的质量.因此,选择教材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原则.从有利于子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出发,针对子女在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能形成中存在的问题,优选基本和实用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练习手段.二是思想性、教育性原则.要求“家教”在对子女体育指导中渗透品德、精神、性格、审美、智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在主要教材的选择上,不论子女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要把基本运动、田径、体操、体能训练、武术、球类教材作为体育基本手段,因而每一类教材及主要内容都是帮助子女巩固和强化体能基础,掌握体育基本的训练手段、方法和技能.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教材中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滚翻、平衡、爬垂直竿和利用撗梯做各种支撑、移行、收复、引体、举腿、摆动、悬垂;田径教材中的快速跑、耐久跑、障碍跑、小步跑、单脚跳、跑跳步、单脚交换跳、跳远、跳高,单手双手向前推、抛实心球、助跑投掷沙包;体操教材中的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发展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和发展上肢、肩带、腹背、下肢肌群力量的体能训练,如俯卧撑、力卧撑、举哑铃、杠铃负重、仰卧起坐、跳绳、高抬腿跑、踢毽子、定时跑;武术教材中的基本功、少年拳;球类教材中的足球、篮球、排球等基本技术内容.[7]应当说,切实地优选这些体育教材、手段并实施教学,对促进子女在成长中强壮体格、完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学校体育“不充分”、“针对身体不足”和社区体育“缺失教导”的现状,笔者认为“体育家教”应主动适应家庭和社会需求,“化集体为个别”,以个别教学为方式、途径,担负起对子女进行体能和运动技能训练的任务,承担强化体能、提高运动技能储备之责,真正做到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青少儿体育,增强青少儿体质.当务之急是学校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体育家教”对加强青少儿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引导,使他们认清“体育家教”对增强体质的针对性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帮助家长解决在“体育家教”实施中遇到的诸如体育健身、运动技术知识、要领、原理、教学方法和体育中渗透心理、品德、智力、审美教育等问题.同时,对于那些不具备体育教育条件的家庭,可通过体育教师帮助推荐体育家教.当然,学生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理应利用工余时间参与有偿体育家教,而且还应当做好对家长的“传帮带”和对“体育家教”行为的监督、干预,以维护这个“利生利己、亦公亦私”的行业秩序和健康发展,切实使家庭体育教育成为“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7-5-25.

[2]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12~13.

[3]百度百科.家庭教育[EB/OL].2013 03 10.http://baike.baidu.com/view/58466.htm.

[4]吴旭东.家庭体育教育是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0~124.

[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6~68.

[6]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02~206.

[7]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4~374,800~816.

猜你喜欢
家教体质子女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