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向华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00)
在许多一线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终于面世了。 笔者仔细阅读了该教材,觉得新教材虽改编力度不是很大,但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正和调整,使新版教材更能有效体现出通俗易懂,严谨缜密等特点。 笔者现就对上册内容的一些感悟与广大同行一起分享, 意在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意见建议和指导。
1.教材内容在前后编排顺序上的调整使知识的逻辑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材对《物质构成的奥秘》和《自然界中的水》 两单元的内容在前后顺序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可以说该调整是新版教材与旧版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原教材安排《水的组成》一课题在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之前,这在知识层次上是跳跃的,因为之所以能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应该建立在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基础上的。 并且原教材在这一课题中还出现了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也都应建立在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之上,而此时学生对元素是什么一无所知。 现新版教材将分子、原子、元素等内容放在《水的组成》之前,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再如:《氧气的制取》一课中,整体的知识内容不变,但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完整内容放在本课题的最前面,使学生对制备氧气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再在此基础上学习催化剂的概念,认识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知识上循序渐进。 又如在《空气》一课中,“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 这段后移到了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之后,使教材前面部分重点介绍拉瓦锡实验和如何仿照拉瓦锡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后,再来补全空气的较精确组成。 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调整,但却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读来更加顺畅。
2.教材对文中内容的叙述更为严谨、缜密,更加尊重事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①原教材中记录“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 多万种”,现修正为“几千万种”,更为客观;②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改成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进行对比试验;③删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中“分子”两个字,使表述更为精准;④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改变以往将铁和硫酸铜放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为在密闭的锥形瓶中,消除了干扰;⑤水的净化一节中对“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呈浑浊,可溶性杂质则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表述准确,清晰明了,不像原来“天然水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描述不够严谨;⑥水的组成研究,科学家是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两个实验得出水的组成的,新教材在此课题中增加了氢气燃烧实验,还原了历史;⑦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更切合实际;⑧删除“熔点和沸点”、“密度”、“托盘天平的使用”等物理上已有学习的内容等等,虽都是一些小动作,但都能体现出实事求是,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方面,教材内容叙述更加完整,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部分内容时增加了以氧气、水、胆矾等为实例的物理性质内容;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增加“(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实验中我们将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使初学者一看就清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中多处作了修正, 明确液体药品常用倾倒法;增加讨论用量筒取液体读数时仰视或俯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关注的5 个注意点; 列出1-18 号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寻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单元小结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做到前后统一,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等等。 另外还增加了如“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的结论性语言。另一方面,教材增加了“方法导引”、“提示”、“注意”、“想一想”等栏目,给学生阅读和思考指引方向。
初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级开设的,教学受到中考的影响非常严重,许多学校一年课程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由于观念陈旧、课时紧张、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被落实到了教材上,教材规定必须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共8 个,上册上共有3 个,分别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图片立体感更强,清晰度更高,内容更丰富,图片的选择在体现美观和新颖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鲜明特征和体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些内容。 例如:新教材元素周期表中所列元素由原来的113 种调整至118 种, 体现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新增生活用水水费单,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增加冰箱除味剂、环保活性炭包、碳纳米管、单层石墨片、火箭升空、太阳能电池路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国际公约,“低碳”等一系列反映科技发展成果、体现社会进步的内容。
总之,新教材课程内容变动不大,在保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等功能,是较为成功的一部教材。 但笔者在阅读该教材时也发现有一些修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罗列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1.P21 页图1-30 加热液体时试管下方没画出两个表示移动的箭头,但P126 页图6-25(Ⅲ)中又出现箭头,前后不一致。
2.P49 页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减少了大烧杯外的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虽降低了教学要求, 但缺少了排除空气中成分使酚酞变色的对比试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不够。
3.P56 图3-14, 图片下面的文字是“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原子质量”,但图片内容我认为无法证明这一点。
4.离子概念提到元素之前,虽在逻辑上更加合理,但讲到离子必定要讲离子符号, 而此时元素符号还没学,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值得考虑。
5.P60 图3-18 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举例中出现了硫酸铜,是否出现得过早。
6.P85 表4-2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中, 原子团是否应写成离子符号的形式,如要写成离子符号的形式,那么CO32-就应该读作碳酸根,而不应该多此一举再读为碳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