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3-04-12 17:40温永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精神

温永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

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岗位需要,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必须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中,认真做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创新精神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必须要从其内涵和意义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树立大学生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并将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知识、能力、智慧的和谐统一。

一、如何认识创新、创新精神及其必要性

创新是一种能力,是将已知的知识,通过相应的探索、分析,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或事物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界定,即是从问题的发现中来分析问题,从新的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通过假设的验证等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的过程。对创新精神的认知,也就是从人的思维领域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从自我认知中来客观、全面、发展地分析问题,通过自身能动性来打破思维的僵化,用开放的思想、接纳的思维、批判的精神来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实践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在科技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不断影响着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是建立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的,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为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将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作为贯穿规划发展的主体,必须从高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竭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教育意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真正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真正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发展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淡薄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对知识的积累认知上,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忽视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引导,教学上,教师灌输式教育的现象还依然严重,致使很多大学生只能从知识的模仿中来复制能力,而无法实现自身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提升,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新理论,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寻找新的方法,常常因为学习中的一点困难就阻滞了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性,没有敢于同失败斗争的坚强意志,更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半途而废的现象还很普遍。

2.在知识的学习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严重

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其力量,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当前的大学教育,很多学校还没有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也没有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设置,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讨课程,对创新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由于有些高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或者用于实验或实践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不仅限制了大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需求,也影响了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的可能性,使得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有效的转变。

3.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指导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增强,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其知识与经验往往容易出现片面性或机械性,难以正确、客观、全面地认知事物或认知自我,而此刻的教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处于思维发展和成熟期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教师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教育,引领他们正确地认知知识和经验,实现自身创新意识的突破和提升。

4.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高校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完善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引导和制度化,比如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实践环节的轻视也很严重,学生评价机制的不科学,对学生难以实现全面的、创新性的激励,片面强调学术论文、获奖证书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创新成果,不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校园环境的营造[1]。

三、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创新思维模式的开发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难以构建系统的创新之树的。为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规划,从创新思维的训练中来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不死读书,培养起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中来学会思维的分散、求异,从而养成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活跃的思维能力,并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2.营造创新的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

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课堂来完成,经验的积累则必须通过实践来养成,大学生在多年的知识积累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为此,高等院校更应该从知识的应用上加以延展和扩充,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建设和投入,为大学生构建更好的发挥其知识的能力平台,比如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完成感性知识到有价值的能力的转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中找到实践的契合点,鼓励学生通过学术交流和竞赛,能够从更广的角度来认知科学,并通过一些课题研究中让大学生参与进来,使其能够与专家、学者一道公平对话,相互学习,同时引入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学科交叉渗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从合作中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从科技活动中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

3.强化教学体制的革新,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体制的改革是建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的,最大化地把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中,必须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组建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也能够将学校的创新环境构建起来,教师也应该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手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营造创新型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从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创新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推动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养成。

同时,教师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更多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

4.加大对创新型高校的投入力度,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各高校必须认清当前科技发展的关键期和重要性,加大对相应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的专家和师生能够从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政策上、经费上的资助,也为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从中深刻认识到创新意义的必要性,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2]。

四、总结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切实从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创新精神离不开创新思想的启发,高校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认真担负起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实现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内炼和提升。

[1]姜廷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褚芝鹏.大学生创新学分激励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精神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