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文化内涵研究的体系性

2013-04-12 16:03康国章
关键词:华夏中原文化

康国章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原文化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但是,在中原文化内涵等基本层面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原文化内涵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大多数研究者在整理中原文化的内涵时采取平面罗列的方式,这就难免造成顾此失彼的缺憾,很难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内涵。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实践的中原文化内涵研究,要做到深度探索中原文化的内容构成、特征与亮点,就要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充分重视中原文化内涵的体系性。中原文化内涵体系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分门别类地整理中原文化的丰富内容,分析中原文化内涵的构成体系,认识中原文化的全貌;二是概括中原文化的“中华之根”、“华夏之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根本性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中原文化的详细特征;三是探讨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所起的主导作用、所发挥的凝聚力量的具体表现所在。

一、中原文化内容的体系性

一般来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中原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元素还应包括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环境文化和生活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类群体特征文化。从整体上来讲,中原文化的内容应包括环境文化、人类群体特征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四个大类。

(一)中原环境文化

中原环境文化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环境文化两个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局限,除文化地理研究者把自然环境文化视为地域文化的内涵之一外,还有“文化元素”理论者把山川河流等地理坐标作为了解区域文化内涵的一方面[2],其他研究者很容易忽视自然环境为区域文化的内容之一。中原人民在借助域内自然环境创造出辉煌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里的自然环境,中原山川河流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中原地理坐标文化、黄河文化、伊洛文化、中岳文化等方面。比如,在地理坐标上,中原位于华夏文化地理的中心,中国之称谓即来源于此。又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更是一种象征,把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中国龙等中国元素联系在一起。

在社会环境文化方面,中原既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更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形成耀眼的古都群文化。在史前文化方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等内容,都已经被考古学界公认为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原地区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中起步最早的地方[3]。在古都文化方面,黄帝时代就在中原大地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从夏朝到宋代,中原区域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开封、洛阳、安阳、郑州等都位于中原大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入主中原者明白争得中原文化正统对于由夷变夏和完成统一的重要意义”[4]。

(二)中原人类群体特征文化

中原人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着人类自己,形成了厚重的姓氏文化和名人文化。

中原地区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大量姓氏的肇始与衍生都与中原相关。据《中华姓氏大典》,当代姓氏的38%起源于河南境内,当今300个大姓的57%根源于河南,人口数量排名前100的大姓中,姓氏源头在河南境内的有78个。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华夏文明越来越引起全球瞩目的背景下,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圈内掀起的到中原寻根、朝觐、拜祖的热潮,已经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原历史名人辈出,他们中有如老子、墨子、张仲景、张衡、许慎、杜甫等之类的圣人,也有如子产、苏秦、吴起、春申君、李斯、张良、司马懿、司马光等之类的名流和如许由、“竹林七贤”之类的贤者;既有女娲、夸父等传说与神话中的英雄,也有花木兰、张巡、岳飞、包拯之类的历史英雄和名臣。

(三)物质文化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传承中,中原人也创造出了卓越超群的物质文化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珍贵的古迹和文物,这主要包括历史性建筑、遗址、文物三个方面。

历史性建筑主要包括生活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和陵墓三个方面。在生活建筑方面,中原地区有以洛阳城、邺城、汴梁城为代表的古都城建筑群,也有独具特色的民居、窑洞和桥梁建筑,还有灿烂多姿的历代园林建筑。在宗教性建筑方面,寺庙、道观、教堂、古塔等遍布中原大地。中原历史著名陵墓有洛阳汉墓群、安阳曹操高陵等。在以上中原历史性建筑诸多文化元素中,尤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闻名遐迩,它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原历史性遗址既包括综合性的考古文化遗址、都城遗址,也包括专门性的如冶铁和制陶之类的作坊遗址、书院之类的科教文化传播遗址、监狱之类的国家机构遗址。中原遗址中的安阳殷墟于2006年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文物既包括洞窟、石刻等场位较固定的文物,也包括在历史生活与艺术过程中形成的陶瓷、青铜、书画及各种杂类器用性文物。中原文化在此方面的佼佼者,当属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它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原还出土有大量的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如出土于安阳的“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永城西汉梁王墓的“金缕玉衣”等,都名播海内外。

(四)非物质文化

一般来讲,非物质文化包括观念形态、生活技术、精神产品、民俗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观念形态文化,主要指思想学说、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等。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原是龙文化的发源地,龙文化已经演化为华夏民族的象征,成为华夏文明精神的核心文化要素,也是华夏各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与共同的精神力量。华夏文化中儒、道、法思想的形成与中原有深厚的渊源,如道家的创立者老子就是河南鹿邑人。在宗教文化方面,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原,道家源于中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原人务实、崇礼的价值尺度是华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对中国典章制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活技术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技术性文化。中原生活技术文化的内容所指非常广泛,包括孕育和成长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农耕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并在这里发展兴盛,神农氏就是在中原教人们播种五谷的农业开拓者。在中原水利文化方面,大禹治水精神永垂千古,为华夏水利文化谱写出了最华美的篇章。华夏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为商业鼻祖。在中原科技文化方面,科圣张衡创立了“混天说”,而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也出自中原。中原教育文化代代相传,中原地区一直是华夏教育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原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国医方之祖。武术文化方面,中原少林功夫名扬天下,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流传至今。

精神产品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方面的文化成就,也包括其他一切知识成果。中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诗经》中属于中原的作品超过1/3,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原诗人创造了中原诗史。中原是汉字故乡,仓颉造字在中原,甲骨文出土在安阳,字圣许慎在偃城撰著了《说文解字》。中原绘画、书法、石刻、工艺美术、曲艺等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既包括节令、礼仪、饮食等方面的地方民俗文化,也包括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地方风俗文化方面,已形成世界规模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源于新郑的“三月三,拜轩辕”的民俗;作为中国八大名菜的豫菜也是根源于中原深厚的饮食文化背景。在民间艺术文化方面,中原说唱艺术、濮阳的杂技艺术、开封的木版年画等都是闻名海内外的民间艺术文化元素。

二、中原文化特征的体系性

中原文化的特征是表现为多方面的,研究中原文化的特征的难点在于抓住最根本、特点最鲜明、又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要素特征,还在于要有一定的体系性。我们认为,中原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中华之根”、“华夏之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四个大的方面。“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是就中原文化之于华夏文化的重大影响而言,“博大精深”是就中原文化自身构成而言,“源远流长”是就中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而言。中原文化的四大特征既各自有独特的内容体系,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中华之根

中华之根既指中原文化相对于华夏文化的根源性,也指中原文化因子自身的原创性。中原文化最根本性的特征就是始祖性文化。中原文化为华夏文明之根的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以龙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源头起于中原,“三皇五帝”兴于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古代帝都定于中原,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汉字文化和儒道法等思想、礼仪制度等华夏文明要素都源于中原大地。

(二)华夏之魂

中原文化为中华文化之正统,是华夏文化的灵魂。激荡澎湃的黄河为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成长于中原文化沃土的儒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文化,龙文化的兼容并蓄蕴含了华夏诸族的精髓,周公于洛阳制礼作乐的文化硕果使华夏成为礼仪之邦……诸如此类的中原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这就是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三)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这一特征包括了中原文化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文化内涵的深厚性、文化精神的务实性四个方面。中原文化的分布遍于中原大地,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空间网络,相对偏远的南阳、信阳所属的楚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中原文化由环境文化、人类群体特征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四大种类,以及它们发达的分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宏阔的文化系统,足见中原文化内容全面,在文化的诸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成中原文化的每一个文化要素,大的要素如河洛文化、古都文化,细致的要素如许慎文化、殷商文化等,都有着深厚的内容,成为华夏后人享之不尽的文化硕果,也成为历代华夏学人研究不完的课题。中原文化具有高度务实的精神实质,这既包括安土重迁、专注于生产力、不尚鬼神的生活倾向,也包括崇尚礼仪、天人合一的精神观念。中原文化特有的现实因子,与备受诟病的农耕文化所带来的自给自足性具有一定的关联,但由其所形成的宗法人伦的伦理观、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夏人群普遍具有的爱国精神,同时这一文化精神也造就了中原文化中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元素。

(四)源远流长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的这一特质包括了中原文化的悠久性、包容性、流远性、发展性四个方面文化特征。中原文化历史悠久,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文化距今已经有8000至10000年之久,这时的中原地区已经跨进了文明的门槛。考古文化学中距今至少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也已经相当发达。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中原文化既融合了中原区域内各文化板块的诸种文化因素,也广泛吸收了如北方草原文化、外来佛学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因子,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中原文化的流远性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时间上延续的长期性和不间断性,二是指辐射的广泛性。中原文化在历史长河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进步之中,通过不断的开拓和创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中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基石和精神力量。

三、中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影响

华夏文化是多源性的,但它所包含的多元的文化因子之间并不是完全平衡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中原文化相对于其他地域性文化是起支配作用的。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心地位,主导作用,凝聚力量。

(一)中心地位

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处于中心地位,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中原文化在空间上处于华夏文化地理的核心位置,二是指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三是指中原文化在精神内涵上始终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内容。中原地区虽然不是中国版图的绝对地理中心,但它却一直是华夏文化地理坐标的中心。城邑、文字、青铜器是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这些最早都是在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中原文化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中心。中原历史上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都居于中心地位,始终领先于华夏境内的其他地域性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它是以中原龙山文化的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而形成的[5]。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腹地,这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此后一直到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始终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区。中原地区形成的儒、道、释思想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与生活信念。

(二)主导作用

从裴李岗文化开始,中原文化就显示出强大的文化领先优势和强劲的发展态势,中原龙山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扩张力与炎黄二族阪泉大战、大战蚩尤的历史进程大体相吻合,这些都说明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化起源与发展进程中所发挥出的主导作用。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地理中心都处于中原地区,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刘庆祝先生的《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一文指出,“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其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6]。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的主导作用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三)凝聚力量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凝聚力量。中国文化形成的格局是多源一体的,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融合与吸收了同属于华夏文化的诸种地域性源文化的优势因子,这为中原文化向外强大的扩张力量提供了基础,也极利于中原文化普遍被华夏所有族群所认同。辽、金、元、清时代,正是由于华夏诸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确保了华夏统一的进程。在当今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中华繁荣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始终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四、对中原文化进行体系性研究的意义

用系统论的眼光审视中原文化,研究中原文化内涵的构成体系,能够丰富中原文化建构的理论。整理中原文化的内涵和分析中原文化内涵的构成体系,有利于认识中原文化的整体面貌;研究中原文化的“中华之根”、“华夏之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根本性特征和诸类详细特征,就把握住了中原文化的优势所在;研究中原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所起的主导作用、所发挥的凝聚力量,就把握住了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兼顾系统性和简明性,对于中原文化的内容、特征、优势、地位等方面,都将有一个全面的理论提升。

同时,系统研究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华之根与华夏之魂等鲜明的特征,以及中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利于弘扬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髓,鼓舞海内外华夏儿女的精神,凝聚祖国建设的强大力量。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对中原文化进行体系性的科学研究,更有助于推动中原文化优势的发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1]孙小玲.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805.

[2]程庸,若隐.中国元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3.

[3]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M].领导科学,2007(9):4-6.

[4]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5-139.

[5]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8-91.

[6]刘庆柱.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4-18.

猜你喜欢
华夏中原文化
绽放,华夏之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华夏撷韵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谁远谁近?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