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12 13:30,
航海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义工慈善资助

,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2.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一、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含义

“义工”(volunteer)也叫志愿者,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义工”称呼多见于港台,在大陆称为志愿者。义工有四个特征: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1]笔者以为,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本文的困难生特指高校经过校院两级共同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享受学校减免学费、接受社会和他人资助的学生,根据不同资助项目及享受资助金额的多少,完成相应的义务工作量,其目的是让受助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积极回报社会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许多高校为每位受助的学生制作了公益卡片或手册,安排每周1小时、每学期不少于 20 小时的公益活动,既奉献爱心,同时也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实践意义

1.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道德品质培养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将帮困助学和育人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困难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困难生义工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创新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困难生的综合能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帮困育人体系。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是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义工的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强调自愿,奉献利他,友爱互助,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发展,协调社会矛盾。义工理念、义工精神、义工追求、义工目标等与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是完全吻合的。

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形式。高校困难生在开展义工活动的过程中关怀了他人,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操,体验到自己被他人需要的感觉,自己的帮助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同学们通过新媒体如QQ、微信、微博和他人交流自己义工的快乐经验和感受,他们所弘扬的奉献利他、友爱互助的理念有助于在校园里营造和谐的道德氛围,有利于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发展。

3.有利于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义工精神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3]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困难生义工活动是以安老、扶幼、济困、助学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主的实践活动。[4]在义工活动中学会怎样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奉献自己。同时通过困难生受助义工活动可以感染进而调动困难生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奉献与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使困难生从单向的接受资助转变为懂得感恩、奉献爱心。有利于困难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困难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从而使高校困难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现状

1.义工组织领导体制不健全

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刚刚起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行这一制度,并纳入资助工作体系中。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学工部资助中心并没有统一领导和全面部署,而是放羊式地开展活动,只要求完成一定的量即可。因此这一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在各高校有一定的发展,但因为起步晚、缺乏经验及其他因素,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规范化和系统化。

2.宣传力度不够深入,没有搭建相应的慈善义工宣传平台

困难生义工活动没有内化为困难生长期自觉的行为。高校困难生对受助义工活动开展的意义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学校的慈善义工文化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相应的慈善义工宣传平台,以建立官方微博为宣传主阵地,加强在大学困难生群体中的宣传,普及慈善知识,让慈善的理念渗透到他们的内心,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3.缺乏活动经费和固定的义工服务基地

困难生义工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更没有专项的经费,学校的相关经费往往是投在校团委志愿者服务部的,而校团委志愿者部和学工部资助中心困难生的义工活动之间关系如何协调和分工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上资助中心的工作重心是资助工作,对于困难生的义工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管理,只要求受助困难生完成一定的次数,而对义工的质量和过程缺乏关注,更谈不上对义工德育功能的有效性了解和研究,往往造成困难生为了交差而随便应付了事,达不到义工制度预期的目标。

4.义工培训体系不完善

作为一名困难生义工,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奉献爱心的道德素质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目前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去做义工,没有统一的活动指导机构和相应的过程监督机制,更谈不上义工培训体系了,与团委的志愿者部完全是不相联系的。

四、高校困难生义工管理机制的建议

1.把困难生受助慈善义工制度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

慈善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综合体系,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慈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及价值,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承载着检验大学生是否具有善心、爱心及博大情怀的职能,为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良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慈善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慈善文化伴随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开拓创新,把慈善文化的弘扬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建设人才走向社会,形成个人社会思想品德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普及慈善知识、营造慈善文化、开展慈善活动、树立慈善榜样等,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使他们具有爱心、善心,养成互帮互爱、无私奉献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慈善文化具有明显的德育功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理想途径。它在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与德育本质是一致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升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慈善文化建设和慈善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很缺乏,开展慈善文化方面的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不突出,内容不鲜明,方式不恰当。因此,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把慈善文化作为德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融入爱心、利他、慈善和感恩等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在学生心中播下富有生命力的慈善种子,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2.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为困难生义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有别于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主体是困难生,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的招募对象是学校的所有在校大学生(包括困难生和非困难生)。困难生接收资助与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构成一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因此,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应该和学校资助工作结合在一起。学校的资助中心应该设立专门的困难生义工管理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学院层面由专门的义工指导老师负责,自上而下成立专门的困难生义工领导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困难生义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等,以保障慈善义工活动的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持续化。

3.建立服务基地,提供经济支持,确保服务的长效性

为了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德育功能的有效性发挥,确保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长效性,高校资助管理中心义工站应该积极联系校内外职能部门,帮助开拓义工服务基地。立足周边社区,敬老院、幼儿园、医院、社会义工站等,建立长期的德育实践基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社区的农民工子女、问题儿童、老年人、病人、残疾人、低保户等,与困难群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建立基地的同时,学校资助义工还应该考虑一定的资金的投入,尽管是义工活动,但是整个义工制度的顺利运作,缺乏相应的资金还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激励机制、帮扶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等,可以寻求社会多方的支持,设置专项的基金。

4.编制工作手册,增强困难生义工活动实效性

为了增强困难生受助义工活动的实效性,设计编制一本《困难生义工工作手册》,手册中包含了困难生义工服务的宗旨、服务口号、义工服务的各项管理制度(困难生义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困难生义工的权利和义务等,另外有相应的配套表格,如困难生义工活动日志、困难生义工活动登记表、困难生义工个人信息表、困难生义工活动鉴定表、义工活动情况记录表、困难生受助情况记录表等。每学期期末统一上交给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学生办公室对义工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与一定资助挂钩,激发困难生的参与热情。

5.创建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其灵活简约、迅捷方便以及交互性、草根性、发散性、渗透性、时代性等特征,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高校逐步意识到网络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力,并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新媒体的建设,尝试努力占领网络平台文化建设阵地。建立学校困难生受助义工站官方微博,从困难生的自身发展和需求出发,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及时发布一些困难生关注的义工需求讯息和资助讯息,宣传义工活动中涌现出的感人的人和事,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开展义工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讨论会,让义工们互相分享彼此的快乐,一起探讨做义工过程中的困难解决方法;另外通过义工微博,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意愿和现实诉求,尤其是困难生的家庭、心理、学习、就业等问题,通过微博让学生在情感上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发挥困难生义工微博在困难生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道德氛围。

[1] 义工介绍[EB/OL].[2013-05-28]http://bai ke.baidu.com/view/46629.htm.

[2] 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层论述[EB/OL] [2013-05-28]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23/content_2732356.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21.

猜你喜欢
义工慈善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