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改革中编辑专业发展的两种型态*

2013-04-12 09:01段发明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改革

段发明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 410081)

21世纪始,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新一轮改革开始静悄悄地全面展开,到2010年已是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决胜年。[1]在新闻出版业改革中,没有春风不度的玉门关。[2]改革的春风不仅使科技期刊渐入佳境,而且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先锋力量。[3]虽然改革中对一些问题还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科技期刊改革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对“编辑是改革成功的关键”都达成了一定共识。[4-6]随着科技期刊改革的深入推动与持续研究,编辑的专业发展逐渐被放在科技期刊改革研究和实践的聚光灯下,并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编辑专业发展的程度、质量,改革质量取决于编辑的存在状态。

一、编辑专业发展的兴起与实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在数量上突飞猛进,具有“赶美超英”之势,但刊物及其论文质量却日益令人担忧。虽然人们对如何评价刊物及其论文的质量尚无定论,却对改进编辑质量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前提有一定的共识。在提高期刊的专业化水平的整体策略中促进编辑专业发展却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1.编辑专业发展及其特点

编辑专业发展一般可作两方面理解:一是指成长过程,即编辑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编辑教育,即促进编辑的专业成长过程。两种理解实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概言之,编辑专业发展是编辑个体的专业不断成熟的过程,是编辑接受新知识、发展专业能力的历程。或者可以把编辑专业发展理解为编辑内在心理结构不断演进、更新和丰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经历,编辑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和水平,进而专业逐渐成熟,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人员。从编辑专业发展的定义以及编辑的专业实践历程上看,编辑专业发展不是一个结果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渐进、永无止境、时快时慢的过程。

编辑专业发展的两方面理解,实质上也是指专业发展需要两个内外协作的系统:一方面需要专业内涵拓展、专业结构更新,即内在改变;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支持与促进系统,即需要外在支持。内外协作的系统决定了编辑专业发展过程必然表现出多内涵、多主体、多背景、多阶段的特点:首先,编辑专业发展是多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其次,编辑专业发展需要多主体共同努力;第三,编辑专业发展是编辑与科技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第四,编辑专业发展是编辑持续社会化的过程。

2.编辑专业发展的实现

编辑专业发展的多内涵、多主体、多背景、多阶段的特点又可引申出编辑专业发展的实现方式和方法。

编辑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编辑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职前(院校)教育,更需要职后培育。与职前教育不同,职后培育的特点是编辑教育与编辑实践的不可分割性。换言之,编辑的专业发展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能最终实现,脱离实践的院校教育无法预测、更不能满足科技期刊变革对编辑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编辑专业发展的多内涵性特点,是指发展的多内涵是一个整体,囊括于一种实践中,形成一种专业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编辑是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同他人(作者、同事)的交流,对自身的反省,从而建构出编辑专业知识与经验,形成新的思考、精神与情感。

编辑专业发展的多主体、多背景性特点,表明编辑的专业发展除了主要依赖编辑的自主意识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编辑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方向还取决于外在支持,在一个“没编辑发展就没有期刊的发展”的期刊文化环境中,专家的启蒙和指导,有反思性的、合作的同事群体,开放的期刊管理制度等,特别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期刊改革机遇,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平台。

二、期刊改革对编辑成长的角色期待

在常规化的期刊专业化活动中,很难有编辑专业发展的突飞猛进,而改革给了编辑脱胎换骨的机会,编辑正是在期刊改革中接受改革的“洗礼”,形塑或改变编辑的专业“习惯”。科技期刊改革是期刊发展的非常规时期,虽然改革的形式各一,但都对编辑形成了挑战,为编辑建立了一个“最近发展区”,企图使编辑在“蹦跳”中摘取成长的“果实”。但是,改革对编辑的“角色期待”不同,最终会走向不同的编辑专业发展道路。

1.“提防编辑”:期刊改革中的“技术熟练者”

自科技编辑成为一种专业始,其专业职能就被限制在编辑的“六艺”即选题、组稿、审稿、加工、设计排版、校对[7],缘此,对编辑的要求也仅限于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上,视编辑为“技术熟练者”,需要熟练掌握编辑的步骤、方法与技巧,忠实地执行期刊发展规划的项目。

近代的科技期刊改革中编辑始终是作为一个“技术熟练者”、期刊改革的“边缘人”,被要求熟悉新的期刊改革的措施与内容,学习最新的编辑技巧和方法,使用更有效的编辑工具。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期刊改革,以“提防”编辑为手段,即规定编辑必须要知道的、要做的每一件事,防止编辑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影响改革的效果。编辑所要学的是拷贝“技术性编辑”所要求的方法技巧,掌握一般化的程序、技术、原理,并应用于科技期刊改革之中。这种“灵丹妙药”式的程序、技术、原理一旦被编辑掌握,编辑的专业发展也就终结了。在这种改革中,期刊的构想与执行完全发生了分离,编辑作为“佣者”只有“做”的义务,没有“想”的权力,不仅丧失了作为期刊主人的地位,还把编辑经过多年辛勤劳动而形成的智能在期刊改革中给丢弃了。对编者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失去工作的支配权更容易引起编辑的异化和失落感了。

2.“编辑介入”:期刊改革中的“研究者”

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期刊开发范式造成的“专断意识”,使编辑开始异化为传递期刊资讯的工具,形成了一种“期刊目标贯彻”编辑工作模式,编辑在贯彻一套“权威”的规范,期刊规范对于编辑来说是“限制”、“禁锢”、“防止”编辑的自主、创造力和内在经验。解放编辑、改进编辑错综复杂的实践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远离实践的编辑学专家用“精确化”的研究成果告诉他们如何行动;相反,真正依靠的是编辑在自己的编辑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思考应对的办法。从科技期刊改革只有通过编辑及其实践来实现的角度,那么,期刊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样的办刊理念,而在于改革的关键——编辑得到什么样的专业发展,使他们遭到“禁锢”的专业自主权得到解放。

如何从“自上而下”的期刊改革模式中,转入“自下而上”期刊二度创造模式,已经逐渐进入科技期刊改革者的视野。到今天,在“自下而上”的期刊改革中编辑的作用与发展的认识开始根深蒂固起来,“编辑介入”期刊改革的新观念己经登堂入室,成为期刊改革的核心理念,编辑开始从“边缘”走向期刊改革的“中心”。

“编辑介入”科技期刊改革,不仅说明改革者认识到编辑的关键作用,也表达了编辑要在期刊编辑活动中寻求自我解放的意愿。一个拥有自己需要、思想和理想的编辑个人,不只是期刊的幕后工作者,他应在期刊编辑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身。“编辑介入”期刊改革不仅是要在观念上解放编辑,而是要为编辑的解放提供较现实的途径。一方面它通过赋予编辑期刊主人的地位,使编辑获权参与期刊的决策、开发、运行、评价等编辑活动;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开发期刊、重构期刊的过程,为编辑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编辑介入”的科技期刊改革就应是一种有吸力的召唤结构,不断地吸引着编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期刊主客体间、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中,通过融入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诠释,一方面丰富期刊内容和再创期刊的价值,另一方面编辑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及其意义与价值。

因此,编辑不只是期刊改革的实施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是期刊发展的研制者、筹划者。这是科技期刊改革中对待编辑的另一种角色期待。

“编辑介入”下的科技期刊改革,对编辑的角色期待,实际上是要促进编辑对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也即“编辑是研究者”,编辑是期刊的负责人、研究者,以科学实验的立场看,期刊就是检验编辑的经验、理论的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每一本科技期刊就是一个标准实验室,每一位编辑都是参与其中的科学研究员。

编辑成为“研究者”的角色期待,是对编辑作为“主人”作用的彰显,折射出追求“普遍原理”的技术理性向在实践中探讨“个人意义”的实践理性转轨,也预示着编辑专业发展的路标转向。自此,注重编辑的内在发展规律,重视编辑的实践意识、自我反思与研究,在编辑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成为一种趋势,这些角色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期刊的再度开发密不可分,一方面科技期刊改革对编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让“编辑介入期刊改革”,把“期刊还给编辑”,另一方面,编辑正是在期刊的改革和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三、科技期刊改革中的两种编辑成长方式

编辑是“技术熟练者”还是“研究者”,是每一次科技期刊改革首先要回答的理论问题。不同的角色期待,选择或理解出版“专业知识”角度各不相同,并引发了两种不同的编辑专业发展的实践存在方式:一是压缩性成长;二是履历式成长(或称反思性实践成长)。

1.编辑成长的误区:改革前谋成熟

编辑是“技术熟练者”的改革思维是把编辑职业视同律师、医生等专门职业,依据专业成熟的基础、应用科学来支撑其专业性;编辑的编辑活动就是一种技术性实践,编辑的专业能力取决于编辑对出版编辑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编辑是作为熟悉运用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其专业发展被赋予了技术熟练的特质。因此,科技期刊改革中把编辑专业发展努力方向逼向“技术熟练”路径,用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和复制方法,把编辑的“心智”培育当作“肌肉”来训练,把编辑个体当作是“零件”来复制和生产。编辑作为“技术熟练者”,蕴含高效、准确等“压缩型现代化”的特性,自然有利于编辑培养和培训机构以工程管理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技术知识的训练和强化在短时间内批量地生产合格编辑。整个过程非常有生产效率,成效也很显著。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的追赶过程中,为逢迎整个社会“压缩式现代化”的“量的扩张”需求,编辑教育与培养都是沿着“技术熟练”的路径,设计了一系列有较严格规范与标准的工序,将千差万别的人经过切、削、磨、锻,锻造成一个个编辑“标准件”以满足科技期刊的需求,在短时间内促成了编辑的“压缩性成长”。长期以来,科技期刊改革的设计者就是依据编辑“压缩性成长”的特性,以“技术熟练者”作为编辑的目标角色,在期刊改革前都是依据“社会工程学”模式实施短时间、大规模的编辑培训,实现“社会工程学”模式下编辑的“压缩性成长”。这种培养路径最终导致编辑的成长陷入了一个误区,即期刊改革前谋成熟。申言之,即编辑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但必须在改革之前就实现“技术熟练者”的专业发展目标。

2.编辑成长的道路:改革中求发展

在改革实践发生之前就经“压缩性成长”起来的“技术熟练者”——编辑,总会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偏离预期的改革目标,对科技期刊改革中的问题仍然手足无措,就像学会了医疗知识、管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疑难杂症,不知道如何决策一样,已有的技术知识储备为什么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呢?

众所周知,优秀编辑绝对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多么精湛的“专业知识”,而是他们更有直觉、智慧或学识敏感,这些看起来很难“说清楚”的知识,都是无法被“教会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实践性知识[8](或称缄默知识)。哲学家波兰尼曾说过:“我们所知道的比所能告诉的多得多。”[9]意指“压缩性成长”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专家与老师所能告诉的,至于那些“无法教的东西”——实践性知识才是实践中最关键、最隐秘的东西。在编辑实践中真正面临问题考验并能发挥作用的是实践性知识,即使是编辑的技术性知识也都需要借助实践性知识作“中介”发挥作用,“编辑介入”的改革对编辑提出的挑战,就是要使编辑形成一种利于改革走向的实践性知识。它是行动的,而非理论的;它是“经验性”的知识,而非抽象的、普遍的原理和规律;它是个性化的,不是纯客观的;它是情景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来自于编辑在实践中主动探求,而不是被动接受。

因此,仅仅通过改善或增加专业技术知识不足以促进编辑的专业发展,有必要另辟蹊径寻找实践知识的获取途径,才能拓展编辑专业发展的空间。据知识社会学研究[10],实践性知识是在实践中通过反思获得的,对编辑来说是在期刊实践中生成、扩充、发展的。因此有必要把传统职业教育的方式颠倒过来,从自上而下的理论到实践的“压缩性成长”路径转向永无止境“做中反思”的实践路径,使编辑成为一个永恒的“反思性实践者”,使编辑专业发展一直发生在实践的征程中,因而称之为“履历式成长”。从编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性、编辑实践性知识的隐性性质、期刊实践的“过程性”和“反思性”等方面,也可找到编辑“履历式成长”的依据。科技期刊改革中编辑的“履历式成长”方式是编辑在改革实践中不断遭遇特殊问题、特殊事件、关键作者,经过持续反思发生的成长,以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研究者”作为编辑成长的目标。这种成长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实践兴趣”,放弃了“压缩性成长”致力于追求普遍原理的“理论兴趣”,而着力于改革中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关注改革情境中编辑个人的生存状态。

“压缩性成长”与“履历式成长”是两种不同的编辑专业发展道路,它们的差别在:前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也在科技期刊改革之前寻求编辑专业发展的最终完结,而后者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在科技期刊改革过程中促进编辑专业发展的逐渐完善。

[1]庄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从攻坚到决胜[N].光明日报,2010-01-04(9).

[2]游苏宁,陈浩元.久有凌云志喜迎决胜年[J].编辑学报,2010,22(1):1-3.

[3]李东东.李东东副署长: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先锋力量[J].编辑学报,2010,22(6):532.

[4]张西山.学术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J].编辑之友,2004,(3):53.

[5]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4-8.

[6]山丹丹.政策和制度改革对我国科技期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编辑之友,2010,(S1):48-49.

[7]胡传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6.

[8]李维.知识管理:编辑专业发展的三重维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8-89.

[9]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45.

[10]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改革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