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春,范金坪,张春晓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论高职教育电子工程人才的培养
王瑞春,范金坪,张春晓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对高等学校电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分析探讨,同时论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师资的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选择,最后提出了改革建议。
创新;电子工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以每年近千万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电子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一所高校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高校、企业、 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职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力度远大于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就业对口率、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不尽人意。以电子类人才来讲更是供过于求,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却困难重重,勉强招到的人才入职后一般都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再培养才能够真正承担起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工程的相关工作,创新意识与能力更加薄弱。
2.1 政府主导,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通常是由政府投入并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而用人单位是由其它行政部门管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不相干的,尽管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因无严格系统的政策可以遵循,基本上是校方一厢情愿。其合作方式、深入程度以及实际效果都非常有限。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工作,而且是政府、企业、学生真正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化。用人单位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加拿大为例, 在加拿大的高校许多电子工程等专业,除严格执行学分制以外,在实习期内,由实习单位给实习生发放实习补贴,而政府根据企业所接纳的实习生人数给予补贴。该国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四个学期的实习。如果4个学期该生选择了4个实习单位,除了丰富专业知识、了解不同企业文化与运作模式,也为就业奠定了选择机会。
2.2 加大教育投入,切实保障正常教学需要
我国的教育经费预算还没有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中,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设备的集中采购等都有着严格的制度控制,但对于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实验及实训经费、特别是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中,电子产品的材料费保障不力,为了降低成本只能选用简单、廉价的项目作为训练项目,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2.3 建立社会统一的人才需求发布平台
招生计划由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各地高校和地区的人才培养能力协调制定。用人需求目前尚无明确由某个政府部门有效地统筹管理,一般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一般都是考虑该专业是否好就业?是否简单易学?作为报考专业的主要条件,作为普通百姓无从知道真正哪个专业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导致电子工程类专业报考人数越来越少,发展不景气。
3.1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
但高学历并不能代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高就业压力下,许多并不热爱或适合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加入了教书育人的行业。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博大胸怀的师长去关爱,他们不是机器或产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如何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并不是说自己学识渊博就能“授业解惑”,温文尔雅的仪态仪容,流畅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案例解释和和蔼可亲的个人魅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2 培养电子工程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我国的许多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在理论分析、算法仿真等方面显现出高超的水平,而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却缺乏实际的锻炼,这就给新的工程人员的培养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使得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的当务之急是师资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一线,在实际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锻炼与提高,使其对产品创新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项目开发流程及产品的制作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使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差异给予弥补。
4.1 填鸭式千篇一律的学习经历使学生的创新性受到了限制
因为最终是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所以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是强制性学习同样的课本知识以及略有不同的素质培养。从学前班到高中都是在竞争中、在分数名次的排行榜中、在负责任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威逼利诱中走过来的,学生不用思考、不能超越课堂,在班主任的建议下以及父母的精心安排下进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对即将要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更何谈兴趣爱好,为了文凭,硬着头皮,用“60分万岁”的精神支撑着走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
4.2 严进宽出,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12年从小学到高中的高压学习,进入大学后犹如失去压力的弹簧总算自由了。离开父母和严师的管教,进入几百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的高校管理模式,使我们的大学生很茫然。没有专业目标、没有兴趣爱好、没有学习方法、没有生活能力,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表现不令人满意。而我国的高校是“表面的学分制,实际的学年制”,不允许或早或晚毕业,不论所修学分多少,部分学生的课程不及格又将影响到课任教师和各级领导的考核与业绩,最后平衡在毕业率的某个设定指标上,例如90%以上的毕业率指标,为了达标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4.3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的前期必备基础
新生入校后,因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应该在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思政必修课后,以专业群或跨专业地学习专业基础课,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内涵,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且可以真正沿着自己的专业深入下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所承担的工程技术工作。
由于学生的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已选专业的学习,应允许其改学其它专业。完成学分的年限应放宽,允许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时间和机会调整好自己未来一生将从事的行业。
4.4 创新思维、技能训练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生的培养一般都是按照某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批量“生产”的,由于管理难度和教学成本等诸多因素无法突破个性培养。目前高职教育工程中积极推广的各种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就业导向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生产实训、“校中厂”、“厂中校”等等在学生的技能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要完成一个包含软硬件的电子产品的制作是需要材料成本的,这与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及软件类的专业完全不同,其培养成本远远高于其它专业。以“三电”为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被项目教学逐步取代,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完成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造出一个电子产品,有许多综合因素需要考虑,而且这种训练应由易到难,甚至需要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训练除了需要材料外,还需要相应的工具、仪器仪表、制作空间与场地,更重要的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融于一身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这也是很多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直到毕业还没有用过电烙铁,更何谈创造性的人才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对技术发展有用的高校毕业生仍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教育改革仍然是一项长期地、艰苦地工作,必须自上而下地从观念到政策以及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全面改革。政府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教育投入是基础;全面实现学分制、打破学年限制;加强管理、严进严出,彻底改变人浮于事、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改变重分数、轻素质的培养方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及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尽职尽责。
[1] 郑恭明,沈媛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9:120-122
[2] 刘子明.基于“五业贯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3:98-100
[3] 刘杨.浅谈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 2012.5:284
[4] 孙世菊,胡亦,韩伟,等.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5: 45-46,48
[5] 王皑.基于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流程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230-231,233
Cultivation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vocational college
WANG Ruichun, FAN Jinping, ZHANG Chunxiao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 P. R. China)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t junior colleg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Moreover, th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 teachers' training, the student occupation carrier planning and major selection are addressed and helpful reform advice is proposed.
innovati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reform; talent training
G7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2-6332(2013)02-0043-03
1672-6332(2013)02-0043-03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3-03-02
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项目(2011B09040023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CXTD2-003)
王瑞春(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E-mail:wangrc@szi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