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与教育自觉

2013-04-12 08:02:15熊冠恒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文化教育

熊冠恒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自觉

熊冠恒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教育国际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在大学校园感受尤为深切,多了外籍教师和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还不时地见着某些学科专业的国际会议、中外同行交流活动等。教育国际化有其深厚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背景,历史地看,它在不同的重要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效应;从社会视角看,它又有其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模式。本文把教育国际化这个宏观主题,与教育自觉这个微观主题搁在一块,意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主体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自觉。

教育国际化;文化自觉;教育自觉

教育国际化的深层基础是文化与经济国际化,文化与经济国际化自古有之,教育国际化伴随迈步与变迁,而当下发展的步伐快、规模大及涉入深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在于人的国际化,包括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国际化。这两方面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教育国际化是全球都在经历的过程,文化强势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文化弱势与经济后发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中国则处于中间,正在“赶路”,且任重而道远。

1 教育国际化内涵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发展概念,它以经济、技术和信息全球化及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1]

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首先要关注这个“化”字,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表明教育国际化正在经历着一个时间过程,即正在进行时;二是表明教育国际化正在经历着一个无以回避的空间过程,即发生在你我身边;三是表明在程度上正在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即反映在你我的工作中。其次,教育国际化是个双向互动的循环过程,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体系以国外高水平为标杆,向国际开放和看齐,即国际化;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国人的教育需求,指向民需,为民服务,即本土化。它们之间互为基础互相促成,周期往复,共同推进国内外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三,教育国际化牵涉到教育系统的不同层面,既要面对共同的观念转变问题,同时又必须在教育政策、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碰撞与对接。这些方面都是教育国际化必须经历且不能不经历的过程。

2 人类文化发展重要时期的教育国际化效应

历史地看教育国际化,人类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9世纪初持续至今的近现代,在规模、程度和效应上都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最早的教育国际化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2],同期也被称为世界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前221约500年的历史阶段,从周代继承而来的思辨思想得到大发展,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各成体系。随着文官制度的建立,各派弟子都有用武之地,为世袭统治者提供“顾问”服务,并且各自理论日臻成熟,这对于我国后来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从儒家来看,孔子有弟子三千,有记录的就有七十多位,最优秀的十多位。孔子靠着声望和名誉,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弟子,比如子路是鲁国人,子贡是卫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后来其弟子大多数都做了卿大夫们的家臣或都邑官员,没有出来做官的很少。这个阶段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儒者口口相传的生活之道、为官之道等内容,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依据孔子所教完成《论语》、《大学》和《中庸》,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3]可见,教育为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师徒制”的教育形式推动了文化的跨国界传播。

欧洲“文艺复兴”[4]是波澜壮阔的文化大变革时期,从公元14—16世纪,历时约300年,起源于意大利,经由西班牙逐步到法国、英国,再到德国,几乎遍及西欧。禁锢欧洲上千年的中世纪封建宗教统治走到了尽头,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精神如干柴烈火,熊熊蔓延,大量进步文学艺术如雨后春笋,也催生了理性精神和自然科学的诞生,为现代科学掀开了序幕。这期间,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得到巨大发展,学子留学和跨国教育雏形显现。例如,荷兰哲学家D.伊拉斯谟先后辗转于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求学,后来长留英国在剑桥大学任教,促进了英国的人文主义新学发展;德国人文主义学者P.路德、R.阿格里科拉都是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在海德堡等大学任教,讲授新学。这时期,文化发展特点是“地区中心”文化的兴起与大学的重生,极大地推动文化的跨国界发展,教育国际化依赖于具有建制的大学来承担,但是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依然难解难分。

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国际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生机勃发。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文化拉近了距离,天堑变成了通途,往来国际间的天然屏障消失。原来存在地区分隔的欧洲、北美、东亚、西亚等多中心文化格局,被人类的好奇天性和谋求发展的愿望所拉近,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价值更加多元和包容;与此同时,教育自身的建制日趋完善,学生和教师的跨区域流动变得更加容易,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兴旺与发达。从文化与教育内外交流状况来看,目前中国文化和教育与欧美国家比,尽管我们在全球建有400所孔子学院(截止2012年)[5],但仍然处于相对弱势,文化与教育的输入远远多于输出,输出的追赶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正是基于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民族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理论。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演进过程,他又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的十六字方针,这对于我们判断教育国际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从上述三个重要时期来看,教育国际化的宏观特征可大致描述为:圣人偶像的“个人集聚”效应、地区“文化高地”辐射效应和“多中心文化格局”互动效应。

3 从行业内外探究教育国际化内在要素

上述三个重要时期表明了教育国际化随时间的变化发展,若要把握当下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还得深入解析其内在要素。这里,我们选择了国际化先行行业的体育和教育系统内部先行的高等教育领域来做分析探究。

3.1 体育国际化启示——人的国际化是主线

以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简称CBA)为例。CBA起始于1995年,受关注并不多,亲自去看球赛的人更少,那时更多的人看足球。要看篮球的话,美国篮球职业联赛(NBA)电视转播球迷不会错过,因为其水平全球最高,场场精彩。这些迹象表明,当时中国篮球水平较低。所以之后才有了姚明、易建联等人前往NBA“留学”,与此同时中国各职业篮球队也开始陆续引进较高水平的境外篮球运动员(也称“外援”),到2010年,可以说进入最强外援时代,联赛也变得越来越精彩。时至今日,每个队最多可有3个外援,外籍教练也带来了先进的篮球理念,加上借鉴了NBA运作模式,分常规赛和季后赛,增加了比赛的悬念,赛事转播很火爆,看篮球联赛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局面既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赞助商,使得联赛进入良性发展的态势。

从篮球的国际化过程不难看出,开始是送球员出国学习训练,之后是送出与引进结合起来,迄今发展到引进教练和球员,甚至运作机制和模式,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是篮球职业化国际化的成功路径。看来,其中人的国际化是主线,其它都是围绕主线而运作。这里,人的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国际化,二是人员的国际化;前者是基础和必要前提,后者是必然结果,是国际化的深化发展;本质地说,只有人员的国际化才是真正国际化。

3.2 高等教育国际化启示——存在要素的结构模式

再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台湾成功大学国际化指标包括11个方面:(1)吸引外籍生来校攻读学位之相关措施与成效;(2)提升学生外语能力之相关措施;(3)近五年内交换学生人数及办理情形;(4)推动及改善英语或外语授课相关措施与成效;(5)专任教师受聘赴国外讲学或研究情形;(6)外籍学者来访情形;(7)与其它国家缔结姊妹校的情形及互动成果;(8)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或赴国外大学实验室做短期进修或研究情形;(9)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中大型运动赛会、国际艺文活动等情形;(10)教师参与重要国际学术活动或担任国际学术团体职位之情况;(11)学校各学院系所参加或申请加入国际性学院系所组织情形。[8]从中可看出,有6个方面直接涉及到了主体或对象(教师或学生)国际化的内涵,而其它5个方面则还是围绕它们设立的。

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理念与战略(权重:15%)、组织与制度(12%)、基础条件(8%)、人员的国际性流动(15%)、教学与课程(10%)、资金来源与投入(10%)、师资的海外背景(15%)、国际/港澳台科研合作(10%)、特色项目(5%)等9个方面。[9]如果把9个方面合并为政策、条件、人员和内容等四项的话,那么它们的权重分别为27%、18%、30% 和25%。由此可见,人员的国际化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这套指标呈现了一种由四个要素组成并有各自权重的结构模式,表明国际化依赖于相关工作的协同推进。

4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

参照文化自觉之界定,教育自觉是指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知晓自身的问题与挑战,以便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保存自身优势和特色,同时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而吸纳国际的有益观念和价值的主动意愿和行为方式。循着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素和模式,教育自觉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4.1 文化自觉是教育自觉的核心意涵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源远流长,相伴相随,互促互进。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格化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通常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即社会价值体系。从社会横向看,教育是文化的承载体、传播手段和有效组织形式,也可以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借助于教育的建制得以传承与创新,教育有了文化(广义文化)作为其内容才有了依附的载体,即教育之源。文化自觉是一种价值选择,是文化碰撞后的扬弃,既有保留成分,又有舍弃成分。教育国际化涉及到理念、建制和行动,其过程包括了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用以重组和改进既有的教育体系,这是个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价值重构、管理优化、技术更新的过程。因此,文化自觉应该成为国际化背景下教育自觉的应有之义。

另外,在教育国际化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人,而人的国际化包括观念的国际化和人员的国际化,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文化自觉的意义还在于它能使人觉醒,教人反思,促人进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教育自觉需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掌握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比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处理价值关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二是具备对西方文化的鉴别力。在西方文化中哪些东西能为我所用,哪些东西不合中国水土等,需要具备鉴别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多元优秀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4.2 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认识教育问题的新视角

教育国际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为我们知彼知己、取长补短提供了一个比较与换位的新视角,即站在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反观中国教育的优势、不足与挑战。这种视角是我们过去不曾有过的,大多数国人是在一元文化背景、既有教育模式之下接受的中小学教育或高等教育,基本缺乏比较性和批判性视角,因而意识形态比较单一、固化,思想上容易“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育者主体——教师,也沿袭着上一代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结果易导致文化上的“近亲繁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使得我们有更多机会走出去或迎进来,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新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阐发的不同见解,也正是有了多种与自己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才能让我们能在比较和批判的视野中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对方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推动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的教育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选择,进而调整或改变既有的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路径策略、方式方法,这就是在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教育自觉的最重要的认识之一。

4.3 教育自觉下的不同主体行动

4.3.1 政府应逐步开放教育领域,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教育自觉的主体涉及制订教育政策的政府,办学的主管部门和校长,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责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侧重点不一样。政府应该注意的是掌握适度开放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以及与社会各界、校长和教师协同推进教育国际化。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国内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应忽视。毋庸讳言,教育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会是经济和教育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人才资源掠夺、价值观倾销,仓促行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很难得到好处,可能造成雪上加霜,甚至“倾家荡产”。因此,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国际化又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心态决定了他们必须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开放。这也许是矛盾论给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最先国际化的领域,经历了由输出留学生,到借鉴先进教育及其管理理念,再到合作办学等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有像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先行者,还有像上海纽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样的后来者,还有开国内高教改革之先河的南方科大,这些都是教育国际化结出的硕果。在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协调推进国际化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各种制度障碍和实际问题。相对而言,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待发展,应在借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的同时,从可行的条件出发,着手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和加强国际交流,聘用外籍教师,培训自己的“国际型”教师,开放外国学生来中国游学和鼓励中国学生出国游学,以加强人员的国际交流来促进观念的国际化,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

4.3.2 办学主体应主动融入世界,推进国际化办学

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校长是责任人,应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促进国际化办学。校长的任务是推动作为一个办学实体如何使国际文化价值在学校内部的辨别、借鉴、吸收与融合,增进教师对国际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在理念上学习和借鉴教育发达国家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与运作模式,做教育国际化的助推者。在具体做法上,应将国际化办学理念、举措及经费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参加海外学习,主动争取外籍教师加盟;在目前没有境外学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承办国际会议或交流活动来推进教师与学生熟悉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尝试借用国际课程,使用国外教材情况;与境外学校缔结姊妹学校等,来推进办学国际化。

4.3.3 教育者要借鉴国际理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教学,美国学校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参考。如纽约市公立学校学生(学生中南美裔占36.7%,黑人/非洲裔34.7%,亚裔14.3%,白人学生14.2%,印第安人约0.5%),由于种族和文化背景多元,在教育理念上,他们秉持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待不同肤色、语言、宗教信仰的学生。办学行为方面,学校将新生指导手册翻译成多种语言,以便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及其家长能够读懂;专门公布持不同语言的老师姓名和电话给学生,以便解答不同的课外问题;教材的编写也颇费心思,其中的人物注意安排不同种族明星偶像和其他人物;等等。另外,在跨文化的理解方面,老师领着学生将教室的门进行国际风格的不同装饰,半月更新一次,有俄罗斯风情、日本风情等。[10]

[1] 袁利平. 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2-87.

[2] [EB/OL]百度文库.http://baike.baidu.com/view/489477. htm.2013-3-15.

[3] [EB/OL]百度文库.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 htm.2013-3-15.

[4] [EB/OL]百度文库.http://baike.baidu.com/view/467. htm.2013-3-15.

[5] [EB/OL]国家汉办. http://www.hanban.edu.cn/hb/ node_7446.htm. 2013-3-15.

[6]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 学术研究.2003,(7):5-9

[7] 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J]. 群言.2005,(1):17-20

[8] [EB/OL]台湾成功大学网页. http://web.ncku.edu.tw/ files/16-1000-6788.php. 2013-3-15.

[9] [EB/OL]南方医科大学网页. http://jxgl.fimmu.com/jwc/ jwtz/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94. 2013-3-15.

[10] 熊冠恒.跨文化的教师培训[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139.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sciousness

XIONG Guanhe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enzhen 518029, P. R. China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brought changes to China from all aspects and at the fast speed. It sure has its own economic origi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istorically speaking, it shows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times. Looking 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it has its internal elements and structure mode. Suc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macro factor undoubtedly affect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behavior,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G5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2-6332(2013)02-0021-05

1672-6332(2013)02-0021-05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3-02-10

熊冠恒(1965—),男,汉族,江西石城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美基础教育比较。E-mail: xionggh2007@163.com

猜你喜欢
国际化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