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与探讨

2013-04-12 07:43李中秋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程序

李中秋,钱 军

(1.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 秦皇岛 066001;2.秦皇岛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河北 秦皇岛 066000)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

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涉及监测方案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运输、样品交接及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监测评价及报告等所有环节的所有领域和要素[1]。

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主要遵循《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导则》,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按照评审报告确定的范围开展工作[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系统化的管理理念、自我监督的管理机制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是管理手段与各项监测活动和基础保障的有机结合。该体系的实施是保障监测数据法律效力的基础,为环境管理决策及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信息的前提。

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

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人员能力与职责、工作程序、技术要求、物质保障和监督机制等条款组成,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核心工作为工作程序的质控。

监测工作程序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质量控制。程序文件规定了通用要求,其可操作性不够强,因此需以《XX程序实施细则》的形式详细规定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和质控措施,并进行系统宣贯,做到全站技术人员了解到内容,相关科室及人员熟悉到要点,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到细节。

1.2.1 方案设计、点位布设阶段

该阶段质量管理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监测合同(协议书)规定了详细的合同评审内容,特别强调了不同类型合同的批准程序和确认级别。

1.2.2 样品采集、运输及交接

本阶段质量管理核心是细化现场采样员和样品管理员的职责;增加样品运输环节质控要求;详细规定样品交接顺序和要求,特别规定了不合格样品的处置要求和补采规定。重新设计了样品交接流转单(包括日期)、采样任务单(附后,填写任务单编码)、采样记录(填写采样记录表名称、数量,附后)、样品核对(样品数量是否与任务单一致,样品状态是否正常,样品标识是否完好,样品保存是否符合要求)、采样人员及样品管理员签字等。

1.2.3 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4]

本阶段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成熟,经验丰富,存在问题较少。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各类原始记录表中质控方法信息不够完整,大型仪器(如质谱、气象色谱、ICP-MAS等)原始记录不够规范等。

1.2.4 数据审核、监测报告和评价

本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测报告格式不够规范,信息量不够全面,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缺乏必要的严谨性。

2 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较低

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一般指派质量负责人(一般为分管质控工作的副站长)具体负责环境监测质量。鉴于质量负责人的权威性不够,在组织、协调、执行、奖惩等过程中会出现各科室配合不顺畅、技术人员疲于应付等问题,致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质控措施落实大打折扣。

2.2 《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宣贯效果不佳

工作实践中发现,大多数技术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对《质量手册》编制的目的一知半解。对在工作中需遵守的《程序文件》的规定不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致使程序文件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纰漏、偏差甚至不执行等现象。

2.3 技术人员培训不够系统、规范,缺少对实验关键环节的监督

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针对技术人员上岗证考核未形成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和考试,基本上实行属地考核核发形式,致使获得上岗证的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对质量控制认识不足,对仪器设备和方法标准的掌握程度有限。与此同时实验室也不够重视监督活动的开展,因而造成部分基础性的质量记录不能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要求。

2.4 方法标准变化较大,执行现行有效的标准有延迟

目前国家环保部相继变更了多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和监测方法标准,与此同时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运而生。监测工作面临方法和设备的急速变更使得技术人员难以很快适应,表现在对方法变更不敏感,对仪器设备的更换心存顾虑,因此造成了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现象较多。

2.5 内审和管理评审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意识及方式有待改观

环境监测实验室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大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原因主要是多数科室有抵触情绪,不够配合。同时,质量控制意识及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之一是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忽视全过程质控:实验室内部质控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而代表性、完整性则突出在现场调查、点位布设和采样保存等过程,可比性更是监测全过程的综合反映。目前保证数据代表性、完整性的采样及样品管理方面的全过程质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表现之二是重视实验室标准样品能力验证与考核,忽视实际样品的比对和考核,每年上级监测中心都会组织不同项目的实验室能力验证,主要方法就是发放密码样,但是实际样品的比对和考核基本都没有开展;表现之三是重视监测汇总数据逻辑关系审核,忽视原始监测记录审核。主要体现在现场监测仪器、大型仪器等保存于电脑中的原始记录的审核。

3 提高质量管理实效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领导,强化制度落实

站长的质量意识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是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开展的关键所在。监测质量管理应构建“站长负总责,技术主管、质量主管负全责,各职能科室各尽其责,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框架,由站长亲自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参加内部审核活动,定期听取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总结并提出改进要求,定期检查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执行情况,按照规定实施奖惩措施。

3.2 实行持证上岗站内考核,及时变更监测方法标准,加强质量监督

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应更加实用化和规范化。推行站内预考制度,重点考察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样品分析技能;大型仪器持证上岗考试还应该包括仪器原理、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和检定要求以及突发仪器故障处理方式等。

通过专业网站等及时掌握监测方法标准的变更情况,及时下发新标准文本,按照开展新项目程序要求进行标准变更验证,报批后立即执行。

加强质量监督员的选拔工作,确保质量监督员熟悉监测方法、标准、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对需要进行监督的人员、项目实施有效监督,使技术新手掌握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迅速达标。

3.3 加强现场采样及样品管理工作,逐步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5]

由于环境样品有着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正确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任凭实验室分析工作再严密也无法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既使测试质量完全符合要求,对于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也毫无意义。为此,必须切实重视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使采集到的样品是符合计划要求的、真实的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

3.4 强化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有效性[6]

在处理原始监测数据时,应首先判断质控数据是否符合监测规范的要求,在无异常时再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在处理原始监测数据时,应充分注意采样及样品说明,通过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最终获得有效的、高质量的处理结果。此外,实验室应注重气质、液质ICP等大型仪器原始记录的保存、审核,设计简洁直观的纸质记录,以适当方式保存实验过程的各种中间参数、谱图等,并保证其对应。

[1]吴邦灿,李国刚,邢冠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10-120.

[3]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4]李国刚,池靖,夏新,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袁力,张涛,胡冠九,等.环境监测操作技术指南[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程序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