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肢体语言及微表情

2013-04-12 06:08:22
关键词:肢体动作语言

朱 晓 琳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现今大部分有关肢体语言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大都只是关注教师的肢体语言,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其肢体语言对教学的影响。我们知道,授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并有所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情绪等因素,感觉不到学生对课程的反应,就会使得授教产生障碍,最终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行为,及时地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教《管理沟通与实例分析》课程,有章内容是有关非语言沟通方面的知识。课后无意中接触到美剧《别对我撒谎》,主要讲述一位识辨谎言的专家,通过观察人的各种表情(其中包括微表情)、肢体动作等,判读一个人是否说谎。在这部剧里笔者获得了很多上课的有效视频,同时对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开始学习和查阅相关材料,并时常将这些肢体语言的知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现代教育研究中对肢体语言及微表情的关注情况

肢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人的动作、姿势、表情、举止等,它是一种非文字符号的通讯手段, 是通过人们的体态动作来表达的无声语言。微表情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心理学名词。它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微表情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69年,提出者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也是当今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微表情的研究在中国比较晚,其研究成果大都应用在审讯犯人、人际沟通、识辨谎言等方面,少数人会将其应用在教学,即使应用在教学方面,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肢体行为表达的信息。

2 在教学中关注肢体语言及微表情的作用

2.1 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沟通本能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在课堂上,非语言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可能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肢体行为和面部表情的观察才可以快速地掌握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授课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某些形象的肢体动作,理解和消化知识点,达到收获知识的目的。

2.2 有利于获取学生上课信息的反馈,及时改变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讲课,他们的目光多是看着教科书或是大部分时间看着多媒体课件,很少会关注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真实感受,这就导致了教师只为讲课而上课,而不是教书育人。因师生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教学效果也变得很差。教师上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沟通的过程,只是这种沟通的反馈形式是通过非语言进行传递,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扫视学生,这个时候,学生的面部表情是最好的反馈介质,教师可以随时感知学生的听课状态,如发现学生眉头紧皱,就要适当地停顿一下,给学生们思考和理解的时间,或是将刚讲的知识点再重复一遍,或是换一种方式进行讲解,如列举实例或是比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3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很多学生,在上课开始时或是上课期间,总是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他们有的看杂志、玩手机、前后左右聊天或是睡觉,上课教师有责任管理课堂,维持课堂纪律,杜绝一系列不认真听课的行为。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样的任务。如课堂上,学生的声音过大,影响周围学生听课和老师讲课,此时教师可以停止讲课,用眼睛直视对方,试着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威严的目光凝视说话者,当他看到这种目光时,一定会感觉到恐惧,从而达到警告的目的,最终维持好课堂纪律。

2.4 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课堂参与者

中国式教育和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学生在上课时有一个特点,就是上课不发言,即使教师多次强调,发言对他们没有负面的影响,或是用课程分数吸引他们发言,学生们仍然保持安静。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多种,有本身不想发言的,有不懂课程内容的,有害羞怕发言错误的,但是在整个提问的过程,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里,有部分学生是想发言,只是主动性很差。为了能够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微表情和微动作,用心观察,发现这些潜在想要发言的学生,并主动要求他们发言,这就可以帮到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2.5 有利于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个人的肢体行为都会影响彼此,在课堂上的师生之间,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一项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38%以上。所以在课堂上,建议学生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不做以上两种动作,可以让教师的讲课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有所提高,从而都可以愉悦地完成课程。

3 几种常见的肢体语言及微表情的含义

3.1 头部动作

(1)低头。当遇到学生低着头,压低下巴,同时手臂交叉在胸前时,这意味着否定、审慎或者具有攻击性的态度,往往会形成批判性的意见,此时教师在讲课前应采取一些手段,让学生们融入和参与到课堂中,目的是让学生们抬起头,唤起他们积极投入的态度。如果做得得当,学生们可能会做出头部倾斜的动作,以示对课程感兴趣。

(2)东张西望。在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此时的教师应该适时地停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授课内容,讲解一些有趣的实例,或是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把分散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3.2 面部表情

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课程有些难理解,这时应该适当放慢讲课速度,适时地反问学生是否听懂课程内容,在学生的反映中,把握是否需要再重新讲一遍。

3.3 手部动作

(1)思考的手势。思考的手势是将握住的手放在下巴或者脸颊处,通常还会将食指竖立起来,当人们开始对说话人的话题失去兴趣,其原本轻挨着脸部的手腕渐渐成为了头部的支撑。因身体语言也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这个姿势维持的时间越长,他对人批评的态度会越强烈,教师看到这样的姿势后,需马上采取行动,将听众带入正在进行的课堂内容之中,或是终止自己的发言。

(2)厌倦的手势。当学生做出用手支撑着头的动作时,表示他们心中已经产生厌倦的情绪,同时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所以当发现有学生出现这种姿势时,应该知道是时候换一种方式教学了。

4 关于加强教师研判肢体语言及微表情能力的建议

4.1 教师应多关注和学习各种肢体语言

目前人们对基本的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在教学方面可以进行简单的应用,但如果希望非常熟练准确地识别学生的各种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意思,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

4.2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进行识别肢体语言的培训

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逐步将肢体语言及微表情引入教学中,对教师进行肢体语言识别的培训,培养教师学会应用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对教师的培训大多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几乎没有对肢体语言的学习和识别等方面的培训。因微表情一般在人的身体上持续的时间极短,其表现丰富复杂,较难识别,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才可以真实地发现和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真实意愿。所以要想教师能很好地掌握和利用肢体语言,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才可以拥有准确识别的能力。

肢体语言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在未来的时间里,对教师的上岗培训中,如能加进这些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将有益于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教师对教学的长期把控。

参考文献:

[1][英]皮斯.身体语言密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2]谢玉华.管理沟通[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魏杰.论学生体态语[J].职教论坛,2001,(6):42.

[4]郝琦,麦清.肢体语言的阅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44~45.

[5]吴奇,申寻兵,傅小兰.微表情研究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9):1359~1368.

猜你喜欢
肢体动作语言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动作描写要具体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