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柱 刘新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近年来,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的理念逐步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体,《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相关院校的重视。可以说,《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院校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综合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对培养园林类综合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职业岗位(花卉工、绿化工、园林植保工)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植物病害、虫害测报、防治等)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植物栽培、养护等)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植物病害、虫害识别等)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情境(园林施工现场等)为依托,以教学论、方法论为指导。
(1)广泛进行社会调研,进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内容。通过广泛地调研全省园林绿化企业,确定园林绿化生产岗位群,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紧紧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2)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项目及具体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中,考虑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鉴定、测报、综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拓展实践四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6个工作步骤实施。采用双循环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根据国家相关工种资格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结合《花卉工》、《绿化工》和《植保工》等资格技能鉴定考核标准,按照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职业能力等内容。
(4)根据专业岗位群需要,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围绕培养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课程目标,在考核评价中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考核形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小组、评学生的考核方式;笔试、口试的考核方法;确定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
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课,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技能课。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就可以;改革后的课程目标是能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技术措施,能正确掌握安全、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的技能,能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达到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要求。传统的内容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园林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识别基础,掌握昆虫基本形态、生物学特性、种类及识别要点,掌握农药基本知识,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及方法等相关知识就够了;改革后的是能正确识别和诊断本地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原类型,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发展规律,调查、分析和确定发生危害的程度,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能力,会正确配制和使用农药和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了解并掌握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的基本步骤及其关键要素等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能用什么、做什么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围绕未来具体的就业岗位建设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兴奋点,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总结反思、反馈评价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按照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现以四个项目中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例介绍如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接到教师发给的任务单(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开始了解具体任务并根据需要咨询教师;接下来,制定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每组防治计划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决策);然后,实施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
2.4.1 几种适合高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现场教学法、双循环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多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情境的实施。
现场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园、校内温室、苏萌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进行识别和鉴定乃至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逐渐培养职业能力。
双循环教学就是以“学习园林植物保护就是为了给植物‘治病、杀虫’”(这里仅用这两个方面来代表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个最终目的为指南,遵循园林植物保护的学习规律,把园林植物病虫害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治病、杀虫”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实例来组织教学,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病虫害”这个主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园林植物病害、虫害识别和鉴定以及防治、测报等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病害、虫害识别、鉴定、防治、测报等能力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具有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
行动引导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采用行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素质必然会提高。这个素质指的是思维和行为方法(如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时的思考过程、农药的配置等)、动手能力和技能(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测报能力)、习惯和行动标准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讨论分析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理解。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指导。
2.4.2 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更适合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等效果的完美表现,使该课程更加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消化与吸收。如我们可以用实景图片来表达植物发生虫害、病害的为害状,用动画来模拟昆虫的运动、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用播放国内外优秀的科教纪录片(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英国BBC的等)来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与评价来保证。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二是课程的综合知识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本课程一直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之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课程组教师十分关心学生,教书育人,深受历届学生的爱戴和好评。
3.2.1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校内专家评价
整个课程设计,涉及面广,实训内容设计合理。实训基地保证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和生产实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园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明确揭示了其与生产的关系及防治措施,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校外专家评价
课程架构科学规范,涵盖基础知识、理论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尤其侧重教学实践环节,实训设计紧扣生产实践,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很有好处。
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常见病虫害及杂草,并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能独立配制药液,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到各用人单位领导层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4]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5.
[5]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