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斌 华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据统计,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学院院聘青年教师(含管理人员)在2008—2012年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不含增刊、内刊、会议论文)171篇。虽然发表论文数量由2008年的15篇逐年递增至2012年的77篇,但是论文的质量不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的级别较低。统计数据表明,2008—2012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仅有6篇,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其他论文均发表在一般期刊上。从科研项目来看,2008—2012年间青年教师主持申报并获得立项的课题总数为53项,资助经费总额为13.6万元(含学院配套经费)。虽然课题数和资助的经费不断增加,但是53项课题绝大部分是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学院科研扶助基金项目,课题来源渠道太窄,且档次不高。这五年间,青年教师未获得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课题等较高档次的项目,进行合作研究也很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零。
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虽然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实现,更关系到独立学院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顺利转型。通过对82位院聘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青年教师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学校科研处于“短板”地位。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年教师科研弱势的形成既有教师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环境的制约。
2.1.1 思想认识不到位,科研意识薄弱
集中表现在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甚至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很多青年教师认为教学是“主业”,科研是“副业”,真正搞科研的应该是专家学者与专职的研究人员,与普通教师无关;有的教师则对科研有畏难情绪,认为科研难度太大,自己理论素养不够,搞不了科研。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科研意识的淡化,阻碍了青年教师科研自觉性的形成。在82份问卷中,认为搞科研“非常必要”的青年教师占20.73%;“有必要”的占39.02%;还有近四成的人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说明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行为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调查对象中,为“评优或职称晋升而发表论文”的青年教师占86.58%,出于“提高学术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仅占8.53%,出现科研工作表面化、功利化,甚至科研、教学“两张皮”。
2.1.2 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愿不强
调查表明,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负荷较大,周课时在16~22节之间,并且84.14%的教师基本都要担任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备课、课外实践辅导、班主任工作等,青年教师常年处于工作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使得他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科研活动,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使得教师的科研意愿和动机减弱。调查对象中,高达95.12%的教师选择“没有时间”从事科研;“感觉工作非常累”的占52.44%;“感觉较累”的占28.04%;“感觉一般”的占14.63%;“感觉轻松”的占4.89%。
2.1.3 知识结构不良,科研素质不高
问卷调查表明,73.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难度大”,“难度一般”的占17.07%,“难度不大”的占9.76%。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前些年进来的本科生和近两年引进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在职前基本上也没有受过很好的科研训练,入职以后也没有机会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和学习。表现在科研实践中,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无法把握学术的前沿,专业理论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使得教师们“被动科研”、“应付科研”。调查对象中,高达54.88%的教师“没有申报过课题”,46.34%的教师没有参与过科研。实际上,有的教师只是在某个课题中挂个名,没有从事任何工作;还有24.39%的受调查者表示“不能单独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2.2.1 科研积淀少,研究氛围不浓
独立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也只有10多年的时间,并且都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强调以教学工作来考核教师,无形之中弱化了科研工作的地位,使得科研缺乏原始积累,研究项目较少,学术氛围不浓,学校内部教师之间以及学校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教师之间很少开展科研交流。独立学院教师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的机会也很少。调查发现,近5年教师外出参与科研学习与研讨的人数总共不足20人,平均每年只有4人能够有机会外出参加此类活动。
2.2.2 队伍结构不合理,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调查中,有58.54%的教师指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是影响自己开展科研的主要原因。独立学院院聘专职教师队伍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呈现出“哑铃”状,学历职称结构不匹配,高职称的专职教师很少,没有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使得科研团队难以甚至无法形成,而只能是教师单兵作战,唱“独角戏”;即使能够组成团队,也是以低级别项目为主,团队中教师非老即青,缺少中青年骨干,并且大部分青年教师为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或硕士生。此外,科研团队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由于独立学院无编制,在工资收入、发展环境等方面不如公立学校,难以吸引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甚至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纷纷选择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公立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和优秀人才的流失使得组建起来的科研团队名存实亡,致使许多科研项目无法完成。
2.2.3 科研管理滞后,科研评价不健全
针对“教育科研工作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有64.6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科研资助力度,59.76%的人认为要健全科研评价激励制度。独立学院科研管理制度上缺乏创新,在科研评价与考核上,对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任务和要求,有的学校即使提出了相关要求,但缺乏督促与考核,课题过程管理贯彻不到位,中期检查制度有名无实,完成与否没有必要的惩戒措施,制度的缺失与执行的不力导致许多教师开展科研的动力不足。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独立学院一般都没有独立设置科研管理机构,往往是由教务部门管理,指定一个人做些日常工作,有的甚至是由某个岗位的人兼任,充当统计员、通知员的角色,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管理。在激励政策力度上有待加强,对科研成果尤其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偏小,导致教师从事教学比从事科研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因而大家争着要多上课,而没有人争着去做科研。
以上的调查结果说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落后于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步伐。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科研现状不容乐观。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共同努力。教师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学校要不断优化科研环境,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支持与保障。
3.1.1 增强科研意识
调查显示,四成多的青年教师从未参加过科研项目,或者没有发表过论文,青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行为不够自觉。钱伟长先生曾这样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1]。教师应该转变“教书匠”的角色,树立“科研兴教”的意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做一名“善于思考的实践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1.2 强化学习研讨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应针对自身科研知识薄弱、科研方法缺乏的实际,要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和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学校也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重点高校访学,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丰富学校学术文化,更多地邀请学界名流作学术报告,拓展青年教师学术视野;或者邀请母体高校或兄弟院校科研方面的专家为教师提供科研信息,讲解科研方法,分析科研项目申报事项等,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3.1.3 强化总结反思
美国教育学者波斯纳(G.J. Posner)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没有对经验的反思,教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像专门的研究者那样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纯理论的研究,但是日常教学实践就是他们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和开展研究的试验田。因此,教师们要善于通过教学日志等对日常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记录、研究和实践中,日常教学成了问题之源,教师成了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教师也就不再苦于无课题来源。通过教学日志的撰写,教师们会发现教育科研并非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自己完全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优势,自主发现并积累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敏锐地关注一些问题,追踪一些问题,反思一些问题,问题就可以上升为研究的课题”[2]。
3.2.1 适当减负,让青年教师有科研时间
针对调查中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的实际,适当地压缩课时、减少课程,使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可以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3.2.2 增加投入,让青年教师有科研条件
独立学院基本都是教学型高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往往比较有限,这就使得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因此,首先要增加青年教师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教学实验,发表研究论文;其次,加强资源建设,增加图书资料,引进数字化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等,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物质保障。
3.2.3 完善管理,让青年教师有科研组织
针对独立学院科研管理不到位的现状,应该优化制度设计和增加人员配备。应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逐步实行课题的校院(系)二级管理及过程管理,完善课题规划立项、监督检查、经费资助、成果处理、表彰奖励等制度。设置科研处或科研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以便能加强科研的组织管理和为青年教师有效地提供服务。
3.2.4 合理评价,让青年教师有科研动力
根据调查结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评价标准和奖励措施,力求科研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动态平衡”[3]。应将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学期考核、评优晋级、岗位聘任等挂钩,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多场合展示教师的科研业绩。同时,应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4]。
参考文献:
[1]苏耕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10):31~33.
[2]侯英梅,宋斌华.浅谈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电力教育,2011,(4):26~27.
[3]李瑛.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弱势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20~21.
[4]张菁,肖玲莉,薛凌芸.地方院校教师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0,(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