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2013-04-12 05:44闫广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专业化辅导员

闫广实

(黑龙江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的管理和服务,其一言一行将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却由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职业缺乏公认等一系列原因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构成了障碍。因此,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建设平安校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制度是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显现出许多的不适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近几年,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一些高校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学者针对存在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理论研究,主要有两种论述:一是从专业化过程来看,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包括辅导员职业由非专业向专业转变成为专门的职业过程及职业发展状态所处的水平。二是从辅导员职业岗位标准和辅导员个体在标准下处于的水平和状况考虑,认为其包含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和职业专业化。本文所指的专业化主要是基于当前辅导员个体职业现状,就个体实现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倦怠问题进行探讨。

无论是个体发展还是群体发展,其发展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达到标准所应具备的条件。标准包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机构相对稳定,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中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大的自主性和权威性;社会、学术地位不断提高。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的独立化。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且还要负责辅导员的在职培训、考核、评聘、晋升、科研等工作。二是工作的职业化。在选拔、聘任、提升方面要遵循要求和程序,明确工作职责。三是人员的专业化。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职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以此来描述一些行业的人们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强,工作量过大所导致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此后,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倦怠进行了研究,其中以Maslach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工作主体情感枯竭,人格解体,造成个人成就感低,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和生理现象。

1.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充满自信、精力充沛,能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实际中并非如此,他们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在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状态下,出现很多倦怠,其表现在:一是对工作无激情。辅导员的工作多是一些事务性的内容,长时间地重复使他们有一种情绪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感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容易发脾气,感到疲惫、焦虑、压抑等感觉,进而无法集中精力开展工作;二是对学生缺少爱心。以一种消极、麻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对学生的诉求视而不见;三是对自己评价低。对自我评价倾向于负面或过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找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前途过于悲观。

2.职业倦怠的危害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阻碍了专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自身的成长进步,同时,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还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首先,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危害个人身心健康,使其出现身体的各种不适,如失眠、多梦健忘等亚健康状态,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不安与易怒。其次,由于缺乏工作热情,导致在工作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受到严重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角色定位不明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专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角色定位不清让辅导员职业长期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岗位职责使得他们长期接受学校各级部门的多头管理,凡是涉及到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的事务都属于辅导员工作范畴,虽顶着“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光环,却实为“学生生活中的高级保姆”。伴随着社会对高校辅导员岗位期望度和认可度的下降,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目前,很多高校赋予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即属于党群部门管理的行政干部又归类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种模糊的角色定位,使部分辅导员感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职业认同感缺失

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在学习与培训、培养与发展、晋职与晋级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机制与措施,不能将辅导员队伍置于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同等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范围内存在着岗位歧视。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发展方向上政策不明,晋级空间有限,晋职方向不明,岗位流动性差,待遇与同期参加工作的教师差距较大等,这些因素使得辅导员对个人前途产生迷茫与困惑进而导致失望,这种职业发展的瓶颈是其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之一。

3.工作强度与压力的超负荷

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其没有固定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往往要占用工作之外的时间与学生谈心,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召开学生大会,检查学生宿舍,与问题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沟通,甚至还要在学生熄灯后进行学生归寝情况的检查。学生有问题时候想到辅导员,学校的职能部门及教师涉及学生的事情找辅导员,学生有疑惑的时候问辅导员。辅导员是职能部门与学生的“联络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员”,是突发事件的“消防员。”“两眼一睁,忙到黑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目前,随着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学历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现象呈现蔓延和加深的趋势。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对辅导员的育人职能和群体本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消极影响,将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种困惑与倦怠需要个体、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1.强化培养机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提升素质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根本要求。由于许多高校针对辅导员的培训体制还不健全,而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知识体系不仅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掌握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与学生充分的交流,搭建有效的平台。因此,要避免职业倦怠的困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术研究。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求辅导员本人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地对学生工作的性质、规律进行思考和研究,用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指导工作。二是提升调研能力。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新规律和新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三是提高技能和学历。由于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制还不太完善,知识上的耗尽感在这个群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高等学校对学历的高要求及学生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这一群体在观念、知识、技能、学历等更新的必要性。学历层次较低、技能水平不高,成为辅导员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要加大对辅导员这一群体的培训,为他们提升学历进一步攻读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机会。同时还要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喜好和特点参加职业资质认证的培训,提高职业生涯、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项技能。

2.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职业认同

从中央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到教育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到各类高校配套的落实措施,从推荐高校辅导员参评全国优秀教师到评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这都标志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尤其是拓宽了辅导员职级空间,针对优秀辅导员可破格提拔到高一级领导岗位的政策的实施,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

高等学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其目标、任务,建立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反馈追踪制等一系列制度,使每一名辅导员都能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在工作内容上,根据其专业背景、工作能力和兴趣等,对工作进行专项划分。让他们分别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择业指导、心理咨询工作等,真正做到做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有价值的工作。同时,还要在工作中让每一名辅导员做好个人目标设计,当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时,就会实现双赢。在双赢的过程中提升职业认同感。学生部门在制定学生工作计划、奖励考评机制等与辅导员工作和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时,要让辅导员全员、全程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到真正掌握工作的自主权,从而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3.加强个体干预,培养健康心态

相关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节与释放压力是降低职业倦怠,获得心理健康的的关键。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看待工作遇到的困难与得失,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在平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调节技能,通过参加心理学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掌握调节的基本技能,如归因训练、情绪转移方法等,增强个体调节心理的能力。二是树立正确的角色认同和角色期望,正确认知、体验、控制自我。正确处理和看待各类学生突发事件,避免因一些学生的负面行为、心理等现象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不过分追求外部的工作环境,在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设定合理的期望目标。合理的目标能激发出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在实现目标中找到价值,达到心理平衡。四是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缓解工作和精神压力,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

[1]裴慧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34-36.

[2]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65-69.

[3]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69-71.

[4]苗玉凤,郑大远.高校辅导员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37.

[5]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7.

[6]陈蔚,胡斌,于薇.解析专业化前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3-56.

[7]刘凤华,马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分析及其调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6):46-48.

[8]张杨,狄传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0):53-56.

[9]刘四英,桑青松.辅导员人格特征及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9):79-81.

[10]曲长海.试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自我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86-87.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专业化辅导员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