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顺福 教授 王 兰 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都61006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处在高速发展中,GDP年均增长超过9%,稳居世界第一。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较大程度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和提高,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基本实现了小康。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束了商品短缺时代,进入商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代。因此,怎样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经济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平稳的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出口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开拓,这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大动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原有基础设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现代化的港口和机场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出口的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具备了较强的制造能力,我国的产品也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拉动GDP的增长,但投资过剩甚至盲目投资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产品的大量出口对GDP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2009年,我国外资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受制于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市场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总体而言,内需不旺,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自1983年以来,GDP资本形成率都在30%以上,有时高达45%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黄泰岩,2009)。而内生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要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设法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所以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积极意义。这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取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扩大内需,提升内生动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不仅比较重要,而且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要实现扩大内需战略,有大量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做,但国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大多数国民的消费能力是否增长是其重要基础。而现行的分配制度,特别是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甚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多数国民收入增长较慢,消费能力低下,内需不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突出表现在:
一是初次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非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愈来愈高,而大多数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我国居民在初次分配中所获得的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大。1993-2003年的平均比重达到97.19%(孔杏,2007)。劳动收入的逐年下降,必然造成绝大多数人收入增加缓慢。少数人占有的社会财富过多而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低收入群体获得财富的主要来源只能借助自身的劳动力,而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使得初次分配的要素中,劳动要素处于最弱势地位。
二是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贫富悬殊日益突出。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贫富悬殊过大,分配不合理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仅超过了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调整结构首先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我国近20年的情况看,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根据常光华的研究,在1992-2007年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配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主体收入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其结果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过高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福利直接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增速过快,从而导致我国投资过快、消费乏力,最终致使内需难以真正启动。
四是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滞后。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扩张时期,人们的需求也从温饱型转变为对教育、医疗、居住、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高投入。据专家考证,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中,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16%左右,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共费用占17%;而在美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占政府财政开支60%以上。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落后,必然迫使多数国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把本来就不高的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教育、居住和养老等维持基本生存的活动中,抑制了他们的其他消费活动。
以上现象长期存在,与我国整体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不合理密切相关,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发展动力不够。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政策,扩大内需,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国人民有能力和意愿消费,使内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较大障碍。因此,激活内生动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和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制约内需的核心问题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特别是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制约了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提高劳动所得已经成为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人民收入合理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温家宝,2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国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但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度日益突出,特别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拉大,普通劳动者干得多、挣的少,而一些群体干得少、挣的多的现象日益严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受到挑战。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需求的大小,而劳动收入是内需能否扩张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际上一般用分配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标准,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例越高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越公平。
调整分配结构,必须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藏富于民,使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收入分配不公突出表现之一是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垄断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增加到4.88倍,扩大了两倍多。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水平之间的绝对差距也由2000年的8436元扩大到2005年的32249元(郭松民,2007),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目前,我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航空、水电气供应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差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额的55%(贾品荣,2007),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曾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的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为23倍。
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突出表现是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据有关机构发布2009年我国3000家族财富总榜单显示,3000家族财富总值16963亿,平均财富5.65亿。2009年10月,美林全球财富管理与凯捷顾问公司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36.4万名百万美元富翁,富豪总数已超过英国,居全球第四位。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显示,我国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有全部收入的54.58%,而20%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还不足1%(0.79%)(郑杭生,2004)。
以上数据说明,贫富悬殊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距离越拉越大的趋势。少数人暴富,而绝大多数人收入增长缓慢,这与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严重相悖的。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机制。为此,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其一,努力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根本途径;其二,强化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机制;其三,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其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绝大多数的消费能力。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扩大内需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内需,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能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0-3-16
2.何午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黄泰岩.中国经济热点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2009
4.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陈东琪,邹德文.共和国经济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
6.薛进军.中国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张作云,陆燕春.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思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陈卫东.论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黄泰岩.初级分配制度变动的发展方式解释[J].经济学动态,2009(6)
10孔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7(3)
11.郭松民.平均工资增长不等于社会总福利增加[N].中国青年报,2007-7-3
12.贾品荣.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读[N].中国经济时报,2007-6-28
13.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