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

2013-04-12 03:04祁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三昧光明佛教

祁志祥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逼,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

昭朗万有,袵席众生,功德莫能明。

这是佛教《三宝歌》开始的一段歌词。它典型地表明了佛教以黑暗为丑、以光明为美的美学观。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2〕“光明”作为现实物体使人愉悦的视觉形象,也是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众生由此引发的对它的贪爱迷恋情欲乃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自在佛教否定之列。然而佛教同时又从缘起论出发补充说: “色复异空。”〔3〕在因缘散尽之前,缘起而生的物象及其光明之美恰恰是存在的。这就叫“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4〕。这样,佛教就从中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向了对物色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光明为美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对“无明”的否定中,体现在对“外光明”的钟爱、对佛、菩萨“身光明”的赞美和“心光明”的崇尚中。在佛教看来,芸芸众生都在昏暗的情欲世界里挣扎徘徊,只有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心性之光、智慧之光才能把这似乐实苦、似美实丑的秽暗世界照亮。

一、否定“无明”,赞美“光明”

那么,“无明”究竟是什么呢?据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吴汝钧所著《佛教大词典》,“无明”是梵文Avidyā的意译。vidyā即光明、方向之意,A-是否定意,Avidyā即没有光明、方向。关于其具体的涵义,任继愈《宗教词典》认为“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亦即“认识事物,分别是非的活动”。吴汝钧《佛教大词典》解释为“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而是一团浑沌的状态”。说明白些,“无明”即浑沌、昏暗、糊涂、不光明、不明彻的“世俗智”、 “虚妄心”。《俱舍论》说它“不了 (明了)知谛 (四谛)、宝(三宝)、业、果”,因而又叫“痴” (Moha): “痴谓无明。”亦与“愚”、 “惑”相通,叫“愚痴”、 “愚惑”。《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当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无明”的本质是世俗认识,但在“十二因缘”中,又不等于人的世俗认识,它是独立于人及其认识之外、决定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生现象的实体,“是世界与生命的最原始状态”,“现实的人生、世界,都为 无明所决定,所驱使”;然而,“‘无明’从何处来?它是何时有的?怎样有的?佛教并没有解释,所谓‘无始无明’。倘若这些问题有答案的话,‘无明’已不是‘无明’了。”〔5〕这种不知来自何时何地的独立实体“无明”产生了人生,使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不良习性,它执假为真、妄生种种迷妄、执著、烦恼、痛苦,不仅是假的、恶的,也是丑的。佛教以“无明”——无光明形容、指称、批判之,从反面表明:光明是快乐的、幸福的、美的视觉形象。

佛教赞美光明,向往光明,追求光明,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光明崇拜的程度。如“诸佛国土” “圆满光明”〔6〕;西方佛土叫“光明土”;观音所住处,叫“光明山”;大日如来所住处,叫“光明心殿”;金刚杵作为“大日智慧”之标帜,叫“光明峰杵”,念佛口诀,叫“光明真言”;发愿往生净土,叫“光明无量愿”;佛寺有叫“光明寺”的;佛教高僧有称“光明大师”的;佛有叫“光明王佛”的;观世音,又叫“光世音”;毗卢遮那佛,意译即“光明普照”,故又名“大日如来”。佛典有以“光”或“光明”为名的,如《光明童子因缘经》、 《金光明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经文句》、《成具光明定意经》、《放光般若经》,等等。华严经所描述的华藏世界,有世界分别叫“普放妙华光”、“净妙光明”、“众华焰庄严”、“恒出现帝青宝光明”、 “光明照耀”、 “寂静离尘光”、“众妙光明灯”、“清净光遍照”、 “清净光普照”、“妙宝焰”,有佛分别号称“香光喜力海”、 “普光自在幢”、“自在光”、 “清净月光明相”、 “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普照法界虚空光”、“福德相光明”〔7〕。如此等等。

佛教为何以“光明”为美呢?《探玄记》卷三道破其中奥秘:“光明亦二义:一是照暗义,二是现法义。”光明一能照亮黑暗,二能显现佛法真理。佛教所肯定、赞美的光明,或分为两种形态,即“色光”与“智慧光”(“心光”)。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或在“色光”中进一步细分为“外光明”和“身光明”,与“法光明”(即“心光”、“智慧光”)并列为三种形态。如《大藏法数》卷十二云:“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皆有光,亦能破暗,名‘身光明’。”

二、“外光明”之美

所谓“外光明”,即外界存在的种种光明或显现光明之物,如日、月、灯、火、金、镜、珠等。由于“外光明”可驱除黑暗,象征佛光可驱除心灵的黑暗,因而佛教对这些外光明之物表现出极大的崇拜。

1.“日”之美

太阳是“外光明”中最为光亮耀眼的物相,因而,佛教的光明崇拜,首先体现在对“日”、“日光”的顶礼膜拜。

佛教内部有一种佛叫毗卢遮那,印度密教视之为主尊,中国的华严宗视之为报身佛,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视之为法身佛。何为“毗卢遮那”?《演密抄》卷二曰:“‘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又《大日经疏》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所以,汉译佛典又把“毗卢遮那”译作“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佛不仅像太阳那样光明普照,而且相对于太阳光照有昼夜内外之别更高一筹,能穿透黑夜和内部。《大日经疏》卷一曰:“梵音‘毗庐遮那’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光明照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 (大)毗庐遮那’也。”

佛以“日”取名,菩萨也有以“日”取名的。如“日光菩萨”,掌中或所坐赤莲上持太阳,据说是药师如来二胁士之一。又如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叫“日天子”,据说位于“日宫”中,太阳为其所居之宫殿。《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对“日宫”的描述是:“从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此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游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日宫者,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 (玻璃)所成,赤金所复,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人非人等,龙树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备……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又有以“日”名僧、名宗者,如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叫“日莲”,其所创宗派称“日莲宗”。

小时候的生活虽不如现在的孩子们生活丰裕,但那时的我们也乐在其中。现在回忆起来,既充实、甜蜜,又幸福满满。

因“毗卢遮那”名“大日”,故演说“毗卢遮那”佛的经典《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又称《大日经》(唐善无畏译)、《大日经义轨》(善无畏译)。由此又产生了《大日经疏》(善无畏著)、《大日经不思议疏》(善无畏)。

佛教还以“日”命名宝珠。如有一种宝珠叫“日精摩尼”,据说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可复见光明。

2.“月”之美

佛教赞美月,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如月形圆满、月印万川(“月”象征佛道本体,“万川”象征万象等),但月光之明自是一重要因素。《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有《如意颂》云:“真如如意宝,如意宝真如。森罗及万象,一法更无余。海澄孤月照,天地洞然虚。寂寂空形影,明明一道如。”“真如”就是那月亮的一道光明。《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有颂云:“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皎然《水月》诗云:“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可传。”又《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涟,何事无心见,亏盈向夜禅。”这里的“皎洁”、 “禅光”,均指明亮的月光。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说月光之可爱:“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月光之美,不仅在明亮,而且在清凉。身处炎热地带的印度佛教修行者尤重月光的清凉之美。《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说:“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所爱乐,是故复名为‘月爱三昧’。”

由于月亮具有光明、清凉之美,故释迦牟尼叫“月光王”、“月光太子”,维摩诘之女叫“月上女”,药师如来的另一胁士叫“月光菩萨”,又有“月明菩萨”同时叫“月明童子”、“月明童男”、“月光童子”,大势至菩萨叫“月天子”,“月天子”所住宫殿叫“月宫”。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五《日月行品》的描述,“月宫”的景象是:“从剡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是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由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月宫者,厚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周回一百五十由旬,是月宫殿。瑠璃所成,白银所覆,水大分多,下际水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月天子其中住。” 《起世经》卷十对“月宫”的描述是:“月天子宫,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围,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瑠璃而相间错……彼月天子最胜宫殿,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为五?一持、二住、三愿、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天宫殿依空而行……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青瑠璃成,其辇舆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种种五欲功德,和合受乐,观娱悦豫,随意而行。”

佛教不少经典也以“月”为名。如《月喻经》、《月藏经》、《月灯三昧经》及《月上女经》、《月光童子经》、《月光菩萨经》。另有一种宝珠,其光如月,佛教谓之“月光摩尼”、“月精摩尼”。佛寺殿堂外之露坛可受月光照耀,佛教谓之“月坛”。

3.“灯”之美

佛教规定佛像前供奉灯火,取其“明”也,故灯又叫“灯明”,用以作为佛之智光的标志。《菩萨藏经》云:“百千灯明忏悔罪。”《无量寿经》下:“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净最《无量寿经疏》:“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羂索经》卷十九:“如是真言,三遍加持灯明,献供养之,持法者,观蠲诸暗障。” 《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慧能《坛经》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定慧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为二,体本同一。”这种能驱除“千年暗”、 “万年愚”的灯必须是“长明灯”。“长明灯”,又叫“无尽灯”、“续明灯”,佛像前所供昼夜常明之灯也。《维摩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 (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五百问》曰:“问:续灯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据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载,“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禅宗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煌煌巨制的禅宗语录。这些语录常常以“灯录”为名,如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悟明的《联灯会要》、正受的《嘉泰普灯录》、普济的《五灯会元》等。明代禅师对宋代灯录有所不满,相继有所新作。如玄极编《续传灯录》;文琇编《增集续传灯录》;元贤编《继灯录》。宋明禅师为什么喜用“灯”作为自己弘扬佛法著作的名称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传灯”: “法能破暗,故以‘灯’譬之。传法于他,故曰‘传灯’。”《大智度论》云:“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 《大般若经》云: “故佛所言,如灯传照。”可见这当中凝聚着以光明为美的佛教美学意蕴。

4.“火”之美

佛典对于“火”,大体有两种态度。一是否定,取其火烧难忍义,将地狱比作“火途”,将充满烦恼与痛苦的世界比作“火宅”。如《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这里,“火”就成为“甚可怖畏”的形象。一是肯定,取火焰之明义,喻进入禅定三昧时会发出明亮的火光。这就叫“火光定”、“火界定”、“火生三昧”、“火焰三昧”、“火光三昧”。《西城记》卷三《记阿难之入灭》云:“即入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底哩三昧耶经》卷上曰:“不动亦自身遍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不动”,“涅槃”的异译。“三昧”,梵文“定”的 音译。佛教认为“涅槃”本身会“遍出火焰光”。“定”能生“慧”,“慧”有照物之光明,故名“火生三昧”。修行禅定,证入涅槃,即可焚尽一切烦恼,故佛典有“火王”之喻。《无量寿经》卷下:“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火烧烦恼而生涅槃,叫“火里莲花”。《碧岩录》卷四十一:“直下如麒麟头角,似火里莲华。”在这种意义上,“火”成为光明的象征、美的象征。《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有一段话头意味深长:“师 (百丈怀海)见沩山。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为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火星,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

5.“金”之美

佛教之钟情“金”,大抵有两种原因。一取其性质坚利,叫“金刚”。《梵网经》: “金中精牢,名曰金刚。”《大法藏数》卷四十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变。金刚三昧亦复如是。”在这个意义上,佛身叫“金刚身”。《大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般若智叫“金刚智”,佛寺叫“金刚刹”,菩萨心叫“金刚心”,菩萨于最后位断除最微细烦恼之禅定叫“金刚定”。另一原因是取其色泽光明。如《观无量寿经》云:“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意宝珠,漏出金色微妙光明。”“瑠璃色中出金色光。”据《后汉书·西域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由于钟爱“金光”、“金色”,故佛经多以“金”取名,如《金光明经》(北凉昙无谶译)、《金光王童子经》(宋法贤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唐义净译)、《金色王经 》(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金色童子因缘经》(宋惟净译)、《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唐金刚智译)。此外又有“金光明忏法”、“金光佛刹”、“金色迦叶”,“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别称)、“金色尊者”(摩诃迦叶别称)、“金色世界”(文殊菩萨净土之名)诸名称。与上述二种原因相关连,佛寺叫“金刹”、“金田”、“金地”,佛身叫“金身”、“金人”,如来之口叫“金口”,世尊之言叫“金言”,佛经用金泥所写,叫“金字金”。

6.“珠”之美

佛教徒之于珠,可谓爱不释手。念珠、诵珠、数珠,是佛教敛心入定的修行方式之一。珠,梵文音译叫“摩尼”,以其光净、不为垢秽所染被喻为佛性、清净心。《慧苑音义》上:“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大般涅槃经》卷九:“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佛珠通常由水晶、玛瑙、珍珠、珊瑚等闪光透明之物制成,后来为行方便,亦可用木槵子 、莲子等果实替代,其基本数目为108个,亦有十倍或半数于此的,表示通过修行,驱除108种烦恼。《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坐相随常了了。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卷十四石巩和尚《弄珠吟》曰:“落落明珠耀百千,森罗万象镜中悬。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么?”

7.“镜”之美

佛家对于“镜”也特别钟情。《资持记》卷下记载:“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究其原因,亦有二义。一取其所照空幻,显不实之理。相传华严宗大师为了向武则天阐说重重无尽缘起而诸法无我的旨趣,曾把十块镜放在八隅上下,中央置佛像,然后把灯点亮,霎时各镜互照,映现无数佛像。诸法缘起而无自性也如此。在法界缘起中,每一法 (物质现象)都映现其他法,重重无尽。可见,“镜”是呈现诸法皆空之具。《大智度论》卷六:“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二取镜体明净,能照彻万物。“镜”这种器具所以能显现诸法皆空之理,本于其有照物之明。这种具有照物之明的“镜”是主体的特殊认识能力,佛家谓之“镜智”、“大圆镜智”。《成唯识论》卷十在论及什么是“四智相应心品”时首先谈到“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8〕《心地观经》卷二:“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菩提心论》:“东方阿閦佛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楞伽师资记》:“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

三、“身光明”之美

“外光明”属于有形可见的“色光”之一,“色光”的另一种形态是佛、菩萨的“身光明”。

如果说众生由“无明”所主宰、覆盖,大彻大悟的佛、菩萨则与“光明”相伴,不仅自己明心见性,而且能以自身的光明为其他众生驱除“无明”,照亮黑暗,指引前进的方向和觉悟的路径。《思益经》一曰:“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说:“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9〕“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10〕通常所见佛、菩萨身体鎏金,金光闪耀;其顶后常伴有一轮圆光,叫“火光佛顶”、 “火聚佛顶”,此即“身光”。《观无量寿经》描述说:“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在各种佛、菩萨的“身光”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堪称“光中极尊”,是最光亮耀眼的一位,其他诸佛无可媲美。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其中十二个与“光明”有关。它们是:“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所放射的“身光”是如此强烈,乃至大大超过了现实中所见日月之光的明亮程度,其所照耀的西方佛土也成为最光明的世界。《无量寿经》描述道:“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 (长度单位,约30里),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亿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甚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11〕《无量寿经·宝莲佛光》描写说:“又众宝莲华 (花)圆满世界,——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 四乃至百千由旬。——华中出三十六百亿光。——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诸佛,又放百千光明。”〔12〕

佛教美学是讲生的痛苦、死的快乐的美学。面对死亡,如何超度而达到“涅槃”安乐之美?藏传佛教学者索甲仁波切告诫信众:要让光明像“金色液体”一样“流遍”全身:“现在想像,并确实了解你怕呼喊求助的佛,以他的爱心、慈悲、智慧和力量回应了。强烈的光芒从他身上流向你。观想光就是甘露,完全充满你的心,并转化一切的痛苦为喜悦。” “莲花生大士显现的一种方式是采取禅定坐姿,披着袈裟和法衣,流露出迷人的温馨和安详的感觉,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在这种化身中,他被称为‘大乐’。他的手放松地摆在腿上,捧着一个由头盖骨所做成的杯子。杯中盛满大乐的甘露,旋转发光,是一切治疗作用的根源。他安详地坐在莲花上,四周环绕着闪烁的光球。” “想像他是无限的温暖和慈爱,是喜乐、安适、安详和治疗的太阳。” “现在观想有几千道光芒从他身体或他的心流出。观想杯中大乐的甘露喜悦地溢出来,抚慰的金色液体光不停地流遍你全身。它流入你的心,注满你的心,把你的痛苦转化成快乐。”〔13〕

四、“心光明”、“法光明”之美

佛、菩萨的“身光明”,来自其“心光明”、 “智慧光”。“心光明”、“智慧光”即认证佛教真理 (佛法)的特殊智慧——般若智所具有无幽不照的光明功能,所以又叫“法光明”。吴汝钧《佛教大词典》 “光明”条释曰:“象征佛、菩萨的智慧,能破除迷妄,彰表真理。”《往生论注》卷下: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如果说情欲是“无明”,智慧则是“光明”。如同众生生来具有“无明”情欲一样,众生也生来具有“光明”的“般若智”、“妙明心”。《大乘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坛经·忏悔品》说:“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覆盖,上明下暗,忽与风吹散,上下俱明。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古尊宿语录》卷四《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卷十五《云门医真禅师广录上》:“人人自有光明在。” 《楞严说通》卷二:“夫此妙明心性,本无身心之相,皆由最初不觉,忽起无明。将此第一义空……悟得此妙明心,即是自己本来具足圆满。不生不灭。”这“般若智”、 “光明心”,即“佛性”。《十地经》云: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复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心光”、“智光”是对治“无明”情欲、使人觉悟成佛的法宝,也是佛教追求的诸种“光明”中最根本的形态。佛、菩萨就是通过修行达到觉悟、明心见性、最终让心灵大放光明之人。佛教大师为僧徒举行的灌顶仪式,亦即灌输智慧、光芒照耀,使人茅塞顿开、彻底觉悟、心灵放光的仪式。索甲仁波切对佛教加持佛法的“灌顶”过程的描述是:

现在观想从上师身上射出几千道灿烂的光芒,流向你,贯穿你的全身,净化你,治疗你,加持你,灌顶你,在你身上播下觉悟的种子。

为着让修行尽可能丰富并增加启示作用,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三个阶段来展开:

首先,一束闪耀的水晶白色光 (音“嗡”),从上师的额头射出,进入你额头的气轮,注满你全身。这道白光代表一切诸佛的身加持,它洗净你的身恶行所累积的一切恶业,它净化你身心系统的气脉,它给你诸佛的身加持,它强化你做观想的练习,它开放你准备证悟遍一切处的本觉的慈悲能量。

其次,一束红宝石光从上师的喉嘴射出 (音“啊”),进入你喉嘴的气轮,注满你全身。这道红光代表一切诸佛的语加持:它洗净你和恶语所累积的一切恶业,它净化你身心系统的内部空气,它给你诸佛的语加持,它授权给你持咒,它开放你准备证悟本觉的光芒。

第三,一束闪烁的青金石蓝色光 (音“迴”),从上师的心射出,进入你心的气轮,注满全身。这道蓝色光代表一切诸佛的意加持:它洗净你的恶思想所累积的一切恶业,它净化你身心系统的能量或原创的本质,它给你诸佛的意加持,它授权给你可以做高级相应法,它开放你准备证悟本觉的本初清净。

明白并感觉你现在已经透过加持,受到莲花生大士和一切诸佛金刚不坏的身、语、意灌顶。〔1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佛教随顺世俗的审美趣味,批判昏暗之丑,赞美外光明之美,并吸取这种外光明之美为营造佛、菩萨的身光明服务,借用这种外光明来比喻、形容领悟佛法的心光明、法光明之美,进而将光明之美的根本、根源置于心光明之上,从而完成了对“光明为美”思想取向的建构。

〔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C〕.484.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卷〔C〕.752.

〔3〕支遁.妙观章〔A〕.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C〕.中华书局,1987.64.

〔4〕僧肇.不真空论〔A〕.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C〕.中华书局,1987.145.

〔5〕吴汝钧.佛教大词典:“无明”条〔M〕.商务图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442.

〔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C〕.2.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C〕.49-51.

〔8〕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17.

〔9〕〔10〕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M〕.62,65.

〔11〕〔12〕无量寿经·光明遍照〔A〕.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C〕.上海佛学书局,1994.352-371,415.

〔13〕〔1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郑振煌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348,169.

猜你喜欢
三昧光明佛教
遇见光明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黑暗中的光明
放翁“诗中三昧”浅论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冬日偶感
走向光明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