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反思

2013-04-12 02:12张玲玲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产业化文化产业

王 岗,张玲玲

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 的比重达到2.75%”[1]。这时刻提醒着我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而文化产业的目的又包含着繁荣文化的志向。因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进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既满足了经济利益,又传播了优秀文化。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2]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12年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年均增速在20%以上”[3]的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决策。所以,随着中国进入消费社会,随着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攀升,文化产业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的中国武术,如何能够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脱颖而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武术能够将物质层面的技术与精神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可以进行产业技术加工,进而走产业化道路。并且,“我们的中国武术资源之丰富,是世界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但有普遍存在全国各地的武术文化资源,即大武术的存在;而且还有只存在狭小范围的特殊武术资源,即稀有武术的存在。不但有活态的文化资源,即武术技术的展示;而且还有死态的文化资源,即武术的历史遗存,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4]。所以,资源丰富、自然环保的中国武术应该能够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文化品牌。而需要我们来做的是:认清楚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寻求武术产业化发展的佳境。

1 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武术身为一种传统文化,经过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之后大致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影视动漫、武术搏击游戏、武术图书、音像出版和武术教育培训、武术器材、武术服装、武术旅游、武术工艺品、纪念品及相关武术品牌衍生品以及为武术文化产品提供制作、销售服务的活动等”[5]。因此,武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也存在“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不被重视,而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健美操、瑜伽等引进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6]等现象。即各种域外文化在中国拥有着巨大的文化力市场,而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却被弃之若敝屣。

因此,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被边缘化的现实中,特别是在武术不受重视,而《功夫熊猫》霸占中国影视市场的今天,武术更应该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虽然武术产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甚至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但武术竞赛、武术影视、武术旅游、武术培训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阻碍武术正常发展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对武术本身而言,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1.1 竞赛式的武术产业化发展:规则的西化,特色的丢失

竞技武术就是为竞赛所准备的,是国家为了能够统一比赛内容而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武术竞赛同时也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竞赛赚取门票,间接为武术的发展传播提供经济支持。

如今,武术已经是很多洲际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武术锦标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传统武术套路比赛在各地区定期举行,为武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竞技武术竞赛规则是模仿西方经济体育规则制定的,并且不断追求“高、难、美、新”,是体能精英们的比赛,却是大部分的武术爱好者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武术竞赛将武术禁锢在了“体育项目”这一范畴之内,犹如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大比拼。

并且,在竞技武术竞赛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的章法不见了,“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的技巧没有了,“高难美新”的追求取代了神、意、气、劲、形、中的统一。竞技武术变成了拼体能、比跳跃、看技巧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技巧运动。可是,规则的西方化、竞赛方式的体育化、技术动作的标准化似乎并没有达到推广中国武术的目的,人们根本对竞技化的武术“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从竞技武术中看到了曾经熟悉的体操化、舞化倾向,他们更加偏爱传统武术”[7]。竞技武术规则是用西方体育的标准来框定东方的文化形式。但是,过度地模仿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一味地参照西方竞赛规则制定的各种武术竞赛令武术丢掉了其“中国性”、“民族性”的特色,而受到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质疑。因此,举办武术竞赛,发展武术产业,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复制”。

武术竞赛是武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但是,在制定产业化发展计划时需要明确:真正的武术不仅包含其外显的技术层,还包括内隐的制度和精神文化。少林寺在制定自己的品牌推广时,就能够严格掌握尺度,并做到尽全力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只为眼前利益将‘少林功夫’中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佛家文化的要义与宗旨当作随意拉伸的橡皮筋,那么,少林功夫的品牌价值就会面临被空心化的危险”[8]。然而,武术竞赛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要不断打破人的身体极限,挑战竞技武术“高难美新”的最高追求。但是,从武术锦标赛冷清的观众席以及广州亚运会首金之后的失落不难看出,高水平的竞技武术竞赛并没有增加大众对武术的兴趣,过度模仿体操运动的中国武术带来的结果令人失意。

1.2 “唯利”式的武术产业化发展:目标的偏差,受众的局限

据有关统计,我国现有武术馆、校、院、社1.2 万余所,每所武校都致力于为国家培养输送武术人才。并且,武校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学员的服装、器械以及学生餐饮消费、运输等已经形成经济链。但是有些武校经营过于功利,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竟然存在武校负责人办武校更注重于赚钱,或者说办学目的是纯粹商业性的现象。“部分馆校办学宗旨不端正,常常利用虚假广告骗取学生钱财,败坏了武术馆校办学的声望,阻碍了武术馆校今后的发展”[9]。武术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不负责任。这对武术的发展以及青少年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有不利影响。家长害怕将子女送入武校,一怕武馆武校乱收费;二怕在教师素质不高的武校中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国家对民办武馆院校并没有统一的办学收费标准,“在收取学生学费方面,最少的年均学杂费660元,最多的达到年均学杂费6 000 元”[10]。在国家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下,武术馆校收费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让人们望而却步。

很多武校的选址都在具有浓厚武术文化底蕴的武术之乡。例如,河南的陈家沟、山东的水泊梁山等,依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综合类武术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吸引着千万观光者,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增加武术兴趣。但是,武术旅游地的负责人,将旅游的门票收入作为景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评价标准,并且景区内建造星级酒店,一味地增加收入。虽然,武术旅游胜地的管理者想尽办法吸引更多的观光者,但是他们“没有充分发掘丰富的传统武术历史文化内涵,也没有借助这些传统武术大自然环境及民族村落的社区背景,缺乏民族性和文化性”[11]。并且由于武术旅游产品设计观念的匮乏,表现武术旅游文化的纪念品、服饰也不多。武术之乡的回归只有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陶冶,而物质层面却没有可以分享的。

武术馆校、武术旅游是武术产业化追逐经济利益最为明显的部门。武术产业化是为了武术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而一味追求利益而忽略武术产业化的初衷将不利于武术的传播。并且,武术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实践,民间是武术发展的主战场。而武术馆校不负责任的乱收费,武术旅游景区的高消费和不完善,敦促着武术与民间渐行渐远。

1.3 影视化的武术产业化发展:内核的丢失,理解的误读

史记上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记载,说明了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观赏娱乐的价值。20 世纪60年代,功夫影星李小龙将武术带到美国;80年代,一部《少林寺》的播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习武热”[12];2007年央视推出的“武林大会”将传统武术展现给大家;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及《风中少林》等以舞台剧的形式将中国武术展现在大家面前。武术明星、武术电影甚至以武术为题材的舞台剧,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过分强调武术技术,也为武术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影视特技的制作,使武术更加神秘化,与现实武术的差距更大。正是因为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不可调和,武侠影视对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给武术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13]。影视中的武术颠覆了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面目,武术变得更加神秘化,飞檐走壁、蜻蜓点水,武术变得无所不能,却失去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因为,以武术为素材的武侠剧、舞台剧,只是武术动作与现代高科技的组合,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武术的本质内涵。

(1)避免选出的矸石带煤量超标,经常开展选煤技术检查,灵活调整选煤工艺,使矸石带煤量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武术影视作品对武术的传播特别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影视武术’也在不断地根据‘影视文化’的特征和需求,向世界传播着一种‘另类’的‘失真’的中国武术,进而导致世界范围内民众对中国武术认知上的‘偏颇’”[14]。因此,人们长期通过武术影视作品了解中国武术,潜意识中距离本色武术越来越远。并且,因为我们传播的始终都是技术层面的武术而“没有让武术最深层的文化内涵走进媒体人的视野,从而导致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的误读”[15]。所以,变成特技、变成舞蹈的武术动作,加深了人们对武术的误读。长此以往,武术就面目全非了,下一代人潜意识里的武术与传统武术的距离何止是谬之千里。

武术影视是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武术影视并不是要武术趋同于特技,经过改编、经过夸张化的“武术”应该称为功夫。武术动作是武术影视作品的基本素材,打着武术名号的功夫片、武打片,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将中国武术的内涵改之又改。为了增加吸引力,武术影视作品中的中国武术,几乎能够胜任任何事情,而它唯独做不到的是展示中国武术的真实面目。并且,武术题材的国内动漫、影视,甚至各类题材的表现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都不及美国《功夫熊猫》中包含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综上所述,武术产业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武术传播的同时多少会对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武术产业化发展是时代所需,而对于武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立足武术本身,及时总结思考,进行反思,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促进武术的发展。

2 武术产业化的反思

反思就是要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并不是对历史的否定,是对历史的辩证思考,是对事实的总结以期望更好地发展。《论语》中记载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思是各行各业都要履行的责任,就像王选先生说的“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文化就是文化,生意就是生意”的年代已经过时,现代社会,文化与商业组合才是大势所趋。“完善自己才是最好的招牌”,武术产业经过几年“摸石头过河”的发展,取得了成就,但也不乏问题的存在,如何能够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是需要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

2.1 武术的产业化要恪守文化自觉、不卑不亢的发展理念

“文化产业不是历史的还原和再现,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它不是靠文化底蕴或者文化继承,它不是历史沉淀,不是各种专题历史博物馆和祭祖活动,它不是我们去继承文化遗产[16]。”因此,文化产业不是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无条件的原版翻拍,而是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以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文化发展需要抱有文化自觉的理念,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文化的历史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文化具有一定了解,“取长补短”,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进而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就要不断对自身做“外科手术”,甚至要失去自身的骨架。

“传统文化既是一种过往的历史,又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现实[17]。”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能够与各种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地和谐共处,显示出其强大的包容性。为能够在当代跟上社会的步伐,传统文化不得不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在固有主体上的“修葺”,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因为创新“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做前人没有做过或未做完的文化工作,发现文化新规律和发明新的文化产品。”[18]

竞技武术、武术竞赛是为了推广武术而设立的。在初始阶段武术仅作为表演项目,后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武术规则,开始尝试着开展武术竞赛,希望武术能够成为奥运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比赛项目。竞技武术的发生与发展就是按照西方体育比赛的程式进行的,规则也是仿照西方技巧类运动的规则制定的,这种创新摒弃了武术的本质,忽略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是完全意义上的“西学中用”。

创新不能“肆意妄为”,要“持经达变”。“深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的底色和生命,我们应当保持中国武术的自我本色,践行中国武术的文化传统,寻求能够体现中国武术自我价值的最合理的发展模式”[20]。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在传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创新,恪守文化自觉,并做到不卑不亢,才能使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2 武术的产业化要秉承服务大众、面向未来的发展路线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世界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并不是一切包罗万象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可以产业化。因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不是指一般的文化,也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特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首先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16]。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 世纪后半叶,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产物。公民日常的消费和欣赏的文化多数是大众文化,即一种不需要通过专门训练就可以欣赏的文化艺术。因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是在大规模物质消费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产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能够满足受众基本娱乐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雅俗共享”的文化。武术包括套路、功法和搏斗对抗练习,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武术需求。具有健身养心功能的武术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人的情操,间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武术赛事、武术影视作品、武术旅游、武术教育培训、武术服装、器械等的蓬勃发展,标示着武术已经走在了产业化的道路之上,武术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提到大众文化,不得不提及大众,因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它是大众直接参与的文化”[21]。大众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基本的文化接受和文化参与之主客观条件并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介入文化活动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构成的整体”[21]。因此,大众就是指多数社会成员或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多数人群。大众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大群体,也是大众文化的主体,同时也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对象。这一群体能够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以精英文化为理论基础,接受并传播大众文化。

身为中国传统文化肢体语言的中国武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受到西方现代社会的影响,不断进行改革。129种拳种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练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肢体运动。并且,武术改变了以往的模拟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方法,完全向大众打开了习武的大门。以武术为题材的动作片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武术动漫作品激发着少年儿童的习武兴趣;少林寺、武当山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武林圣地”。

因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的指引下,要真正名扬海外需要大众的广泛接受。摆正大众的主体位置,适当走“平民”路线,武术才能得到大发展。

2.3 武术的产业化要坚持品牌优先、商业链接的发展模式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文化产业是属于这个时代最具挑战力商人的最大蛋糕。武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商业化是武术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品牌则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认知心理学家说:“品牌是存在于人们心智中的图像和概念的群集,是关于品牌知识和对品牌态度的总和[22]。”所以,品牌是一个产品的形象代言,对经济利益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树立与强化民族文化品牌,对弘扬民族文化意义深远,而武术品牌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武术的发展,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文化产业化是通过利用商业化的模式,打造文化品牌,进而达到弘扬文化的目的。就像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钱大梁说的:“商业化仅仅是一个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只要能保护少林文化,一切最有效的手段都会用,比如注册商标、商业演出甚至申遗。[23]”因此,少林武术产业的出发点是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林武术。少林武术的产业化道路得益于其精湛的技术和深邃的文化,“少林武术在领略其技术动作带来的魅力时,其文化内涵也在其产业发展中保证了‘少林寺’这一品牌的核心本质”[24]。因此,少林武术能够享誉国内外,并能够经久不衰,得益于少林武术亦禅亦武、交相辉映的品牌化发展。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既为载体“根”是不能改变的,武术的产业化发展目的是继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文化,进而达到发展武术的目的。如今,武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涉及到竞技武术比赛、各种武术节、武术擂台、武术选秀、武术影视、武术旅游、武术培训机构等等。但是武术的产业化还仅仅局限于单个的武术商品,只是单个的武术小品牌,而没有形成系列,没有形成链锁式的大品牌。

武术产业化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新选择,然而武术的产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武术的持续发展,而产业链的形成能有效运用一系列的心理连锁反应,促使人们在接触到某一武术产业时联想到另一武术产业,为武术提供链锁式传播。武术产业是一个涉及武术器械、教育、影视、竞赛、旅游等方面的覆盖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服务门类。“它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制造业、食品卫生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业、服装业和旅游业等”[25]。将中国武术看成是一种集旅游、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系列产业部门,发展品牌中国武术。

“我们的中国画、中医,乃至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已经大步地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它们的成功也并没有以丧失自己原本的个性为代价,反而是仰仗了民族文化赋予的独特个性,在坚守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同”[20]。因此,我们应该坚信,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以民族品牌为特色的、以商品链接为产业化途径的中国武术也会在世界一体化大潮流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

3 结语

迪格尔印第安人的一句名言:“从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他们风格各异,代表着各自的文化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品牌。文化可以趋同,可以效仿,但都是在不破坏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刻意地效仿不一定能够换来世界的认同。总之,我们在改造武术,大力发展武术产业的同时要谨记林语堂老先生教育子女的话:“我们在国外,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外国人的文化与我们不同,你可以学他的长处,但绝对不可以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觉得自卑,因为我们的文明比他们悠久而优美。无论如何,看见外国人不要怕,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

[1]赵涛.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J].瞭望,2011,(10).

[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文汇报,2011-10-19.

[3]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金融对接 促文化产业良性发展[OL].2012-03- 20.新 华 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3/20/t20120320_23172151.shtml

[4]王岗.从体育产业到中国武术产业的思考[J].环球体育市场,2008(1).

[5]李义杰,李云鹏.略论武术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意义[J].东南传媒,2009(3).

[6]颜世亮.现代大众武术发展的复兴之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2):142-143.

[7]秦子来,王林.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J].体育学刊,2008,15(4).

[8]赵昱,华颖.“少林功夫”的品牌定位与推广策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

[9]马宇峰.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10]刘泳,曹晓培,朱绪玲,张玉玲.山东省武术(馆)学校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

[11]魏孟田,王进选.河北传统武术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09(15):111

[12]罗亮.浅析传媒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7(10).

[13]欧阳友金.武侠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6(13).

[14]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1):72.

[15]王岗,吴志强.消费社会中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1).

[16]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81.

[17]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

[18]鲍展斌,戚家静.论文化遗产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0(9).

[19]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7.

[20]王岗,吴松.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

[21]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4.

[22]李向民,王晨.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36.

[23]石破.是我太超前——专访释永信[J].南风窗,2005(4):10-11.

[24]王岗,潘冬法,包磊.中国武术的当代势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

[25]姚琼.武术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19-20.

[26]张森,杨逸臣.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产业化文化产业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